摘要:0.02毫米,约等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4。当这个数字出现在贵州省职业技能大赛装配钳工组的测量仪上时,裁判们集体驻足惊叹。创造这个“毫厘奇迹”的,正是来自贵州航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李祖芳。
0.02毫米,约等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4。当这个数字出现在贵州省职业技能大赛装配钳工组的测量仪上时,裁判们集体驻足惊叹。创造这个“毫厘奇迹”的,正是来自贵州航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李祖芳。
用两年时间从贵阳市甲秀工匠技能大赛冠军,一步步站上省级赛场的最高领奖台,李祖芳的逆袭故事,要从一只装着锉刀的行李箱说起。
在贵州省职业技能大赛的备赛关键期,李祖芳突然接到紧急任务,需前往北京、天津出差一个多月。临行前,他的行李箱里没多装几件换洗衣物,反而塞进了一把锉刀、几块练习金属块,还有那本翻得毛边的《钳工经验一百例》。对他而言,备赛时间一秒都不能浪费。
在北京的宾馆里,同事们结束工作休息时,李祖芳的“临时训练场”才刚刚开工。没有专业工作台,就用宾馆写字台代替;没有台虎钳固定金属块,他就用左手死死攥住,右手握锉刀反复打磨。一个月下来,光滑的写字台上布满了锉刀划痕,而他的指尖早已记熟了每一个打磨角度。“我不是特别有天赋的人,只能靠笨办法补。”李祖芳说,每晚躺在床上,他都会在脑海里“复盘”加工流程,一个动作要在心里演练几十遍才肯罢休。
回到贵阳时,距离贵州省职业技能大赛只剩不到三周。为了追回出差耽误的进度,李祖芳给自己定下“魔鬼训练量”:一套完整钳工题需6小时完成,他一天要练两套。清晨的车间,最先响起的永远是他的锉刀声;深夜的工位,最后熄灭的也总是他头顶的灯。师傅陈斌曾在车间角落发现累得睡着的他,手里还紧紧攥着量具,“两年前他拿贵阳市甲秀工匠技能大赛冠军时就这样,这份执着从来没变过。”
赛前一周,李祖芳的右手虎口磨出了血泡。怕影响训练,他简单包扎后就重新握起锉刀,血泡破了又结痂,结痂再磨破,创可贴换了一张又一张,训练量却丝毫未减。“每锉一下都钻心疼,但耽误的时间必须补回来。”他始终记得师傅的话:“好的钳工,手上有茧,心里有尺。”
这份在毫厘间死磕的坚持,最终在赛场上绽放光芒。当测量仪显示零件配合间隙精准卡在0.02毫米——相当于1/4根头发丝的精度时,裁判们纷纷惊叹。领奖时,李祖芳还是像两年前拿贵阳市甲秀工匠技能大赛冠军那样,腼腆地笑了笑,小心翼翼收起工具,仿佛只是完成了一次日常工作。
如今,冠军的荣誉已被他暂时收起,奔赴新任务的脚步依旧匆忙。而那些深夜车间里“唰唰”的锉刀声,那些行李箱里的坚持、写字台上的划痕、虎口上的茧子,不仅藏着一个航天人最朴素的执着,更诠释着平凡岗位的力量: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就能在毫厘之间拼出不凡。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