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科技扎根黑土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22:28 1

摘要:金秋九月,又是东北大地丰收的季节。驱车穿行在辽宁的田间地头,最引人注目的不是遍野的金黄,而是农田里忙碌的农机、空中嗡鸣的植保无人机,以及各类精准监测的农业设备。科技,究竟如何在这片黑土地上扎根,又结出了怎样的硕果?在这个丰收季,记者找到了答案。

新华社沈阳9月23日电 记者手记:科技扎根黑土地

新华社记者武江民

金秋九月,又是东北大地丰收的季节。驱车穿行在辽宁的田间地头,最引人注目的不是遍野的金黄,而是农田里忙碌的农机、空中嗡鸣的植保无人机,以及各类精准监测的农业设备。科技,究竟如何在这片黑土地上扎根,又结出了怎样的硕果?在这个丰收季,记者找到了答案。

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彰武县,土壤以沙土为主,过去常与“贫瘠”二字挂钩。“往年玉米亩产能达到一千斤,就算很不错了。”彰武县同心创展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孙继刚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2022年,中国农科院与辽宁省农科院的专家带来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将每亩播种密度从3000余株提升到4500至6500株。除了科学密植,专家还指导孙继刚使用北斗导航等设备“精耕细作”。三年时间,这片采用新技术的沙土地玉米亩产节节攀升,最高亩产突破两千斤,实现了从低产到“吨粮田”的跨越。

科技落地,关键要打通“最后一公里”。在彰武,这“一公里”的打通,源于专家与农民在田埂上的“会师”。孙继刚翻出手机通讯录,里面存着十几位农技专家的联系方式。“有时候,他们往地里跑得比我还勤。”他笑着说。

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正在更大范围开花结果。多年来,辽宁省农科院已育成新品种1600余个,在辽宁省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700余个,每年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辐射面积达3000万亩。

科技扎根,还需激发市场活力,吸引更多主体参与。在近日举办的第十四届辽宁国际农业博览会上,从绿色生物肥料到AI农机,再到数字管理平台,农业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展现出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趋势。

辽宁万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参与者之一。公司运营总监周晓曼介绍,他们在为散户提供生产托管服务时,引入“农业数字管理系统”,全程记录托管环节,依托数据科学指导生产,既提高产量,也降低水、肥、药的施用成本。目前,万盈农业托管土地近40万亩。第三方测产显示,托管地块产量普遍高于周边普通农田。

科技赋能,更要让“新农人”站上C位。在铁岭县,70岁的赵玉国是地里的“老把式”,在他的带领下,侄子赵剑回乡创业,一边学种地,一边钻研农田智能监测、北斗导航等先进技术。如今39岁的赵剑成为当地的农机能手,给10多名无人机手进行培训。

辽宁省自2022年启动“头雁”培育项目以来,目前已累计培育“头雁”学员1900名。其中,有84名“头雁”被聘任为农民技术员,有430余名“头雁”学员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科技扎根黑土地,最显著的成果并非仅是各类新科技,而是田间地头焕然一新的气象:田埂边年轻的身影多了、农技专家将科研延伸到地头、农业企业带来了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新面孔的汇聚,带来新思维的碰撞。正是这涌动的人潮与活力,提升了农业产量与效益,也点亮了农业生产的未来与希望。(完)

来源:新华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