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古代的土著地区特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9 01:30 1

摘要:以下内容节选并翻译自清代汪森所著《粤西丛载》中“风气习俗”一卷。部分内容带有迷信色彩、地方谣传乃至歧视意味,阅读时请特别留意。本站将其整理选出,供读者学习参考、研究使用——无任何不良引导!红色分节小标题为原书标题,此处不做改动。鉴于篇幅较长(10058字),故

编者按:以下内容节选并翻译自清代汪森所著《粤西丛载》中“风气习俗”一卷。部分内容带有迷信色彩、地方谣传乃至歧视意味,阅读时请特别留意。本站将其整理选出,供读者学习参考、研究使用——无任何不良引导!红色分节小标题为原书标题,此处不做改动。鉴于篇幅较长(10058字),故省略原文(文言文)不放。

广西古代的土著地区特产

◎思恩编辑部(编译)

【蛇黄】

《本草纲目》:

蛇黄这种东西,据说是出在岭南地区的蛇肚子里,找到它的时候,它圆圆的,沉甸甸的,像锡一样,颜色有黄、黑、青混杂在一起。在广西的平南县有个地方叫蛇黄冈,当地人九月份的时候会挖下去七八尺深,才能挖到蛇黄。大的蛇黄像鸡蛋那么大,小的就像弹丸那么小,颜色是紫色的。

(注释补充解释:其实蛇黄并不是真的长在蛇肚子里的,而是一种矿物,叫做褐铁矿的结核。中医把它当作药材来使用,有安神、镇惊、止血、止痛的功效。古人因为不了解它的真正来源,所以误以为它是蛇肚子里长出来的,或者以为是蛇冬眠时含在嘴里的东西,因此又叫它蛇含石。根据《尔雅翼·释鱼》的说法,蛇在冬天冬眠的时候会含土进去,等到春天醒来的时候就吐出来,这吐出来的土块圆圆的,沉甸甸的,像锡石一样,人们就把它叫做蛇黄。)

【酒】

《桂海虞衡志》:

“瑞露”是经略安抚使司公厨所酿的酒。在经略安抚使官署前,有一口井,井水清澈,用这井水酿酒,酒便有了名气。现在南库中自己涌出一眼泉水,近年来只用这库中的泉水酿酒,酒仍然很好。

“古辣泉”酒,古辣本是宾州、横州之间的一个墟市名,用墟市中的泉水酿酒,酿熟后,不煮,而是埋在地里,等到时间足够了再取出来。

“老酒”是用麦曲酿造的酒,密封起来储藏,可以保存数年。士人家里尤其看重这种酒,每年腊月,家家户户都用酒糟腌鱼,可以作为一整年的储备。有贵客来访,就拿出老酒、冬腌鱼来招待,以示殷勤。婚嫁也以老酒作为厚礼。

《寰宇记》:

郁林的山夷,居住在山谷里,用手抓食物吃,他们酿的酒叫“都林”。他们常常把酒糟和饭混在一起吃,交易时则用刻有木契作为凭证。

周密《齐东野语》:

现在的人用椰子浆来制作椰子酒,却不知道椰子花也可以用来酿酒。唐朝诗人殷尧封寄给岭南张明府的诗中说:“椰花好为酒,谁伴醉如泥。”

《百粤风土记》:

在众多酒中,以桑寄生酿的酒为上品,官府和民间都使用它,其中梧州的桑寄生酒最好。会城里的宗室人家,很多都自己酿酒,就用他们的别号来给酒命名,不下十几种。然而这些酒大多都掺了火酒,其中有些类似绍兴的豆酒。此外,还有莲花酒、阳朔酒、茅泸酒、春分酒。而《桂海虞衡志》中提到的“瑞露”、“辣泉”这两种酒,现在已经没有了。酒肆很多,日中以后,从衙役到市井小民,无不醉得踉跄。

张七泽《梧浔杂志》:

桑寄生酒,产自梧州,颜色白,味道颇为清冽。晋朝张华的诗中说:“苍梧竹叶清。”陈朝张正见的诗中说:“浮蚁擅苍梧。”都是说的这种酒。只是酿酒的人一定会掺和烧酒,因为气候炎热,担心酒味容易散去。喝这种酒不要过量。

房千里《投荒录》:

南方人有女儿,几岁大的时候就开始大量酿酒。等到池塘水干涸,就把酒壶放在池塘里,然后密封好。等到女儿出嫁的时候,再放水把酒壶取出来,用这酒来招待客人,这种酒被称为“女酒”。女酒的味道绝美,平常时候是酿不出来的。

田锡曲《本草》:

广西的蛇酒坛上,有一条几寸长的蛇,据说能祛风。酿酒用的酒曲是山中采集的草制成的,药性很烈,有毒性,不能不有所顾忌。

李绍文《明世说新语》:

明朝时,施誾在平乐做司理,郡里出产莲酒,上级官员无节制地索取。施誾说:“即使把江水都酿成酒,也不够给啊。”于是写了一首诗来讽刺,从此以后上级官员就很少再索要莲酒了。

【大谷】

《谈林》:

始兴县的县令杨应隆,是柳州人。他说他的远祖在挖地种竹子的时候,忽然听到地里发出铿锵的声音,挖出了一个石瓮。打开石瓮,里面有数百个东西,每个都有三寸多长,形状像稻谷的外壳。去掉外壳煮熟后,发现里面是大米,香味异常,非常美味。后来吃了这种米的人,寿命都达到了一百二三十岁。而那些只喝了米汁的人,寿命也有八九十岁。我曾经读过《藏经》,上面写着:“在太右的时代,稻谷有五六寸长,人们的寿命都达到了数百岁。”另外,《图经》上也说:“昆仑山上有一种木禾,吃了它的人可以得到长寿。”这难道就是那些剩下的谷粒吗?刘子敦是保昌县的县令,和杨县令的管辖地接壤,两人关系很好。他得到的这个信息非常详细,就是他告诉我的。

【葛仙米】

《梧州府志》:

葛仙米,生长在勾漏山的草泽之间。采集后晒干,再用水浸泡,它的形状就像夷米。如果用酒来浸泡它,会散发出清新的香气,非常袭人。这葛仙米原本并不属于谷物,但却被称为“米”。

【青精饭】

《赤雅》:

瑶人在社日这天,会用南天烛这种植物的枝叶来染色做饭,然后大家竞相赠送,这种饭就被叫做青精饭。杜甫有诗说:“难道就没有青精饭吗?吃了它能让我的脸色变得更好。(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

【蒟酱】

《西事珥》:

蒟(jǔ)酱,在《本草注》中被提及,其实就是槟榔蒌子的另一种说法。但杨用修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辅佐槟榔的蒌子,实际上应该叫扶留藤,这在《蜀都赋》中有记载,与蒟酱是不同的东西。我查阅了《广州记》,里面说蒟的花和果实可以用来做酱。又说扶留有三种,一种是获扶留,它的根很好吃;一种是南扶留;还有一种是荜茇,俗称都叫蒌。现在我们常吃的,都是蒌的叶子,大概就是南扶留。在桂昭地区,冬春季节人们会吃蒌的根。另外还有香蒌、紫蒌的区别,它们味道辛辣且香气扑鼻,据说是来自右江的各个土司地方。根据记载,这应该就是获扶留。至于荜茇,它应该自成一种,只是看起来像蒌而已。

《赤雅》:

蒟酱在瑶侗地区,家家户户都会用,主要以荜茇为主,再混合一些香草。虽然味道不错,但也没什么特别的。《史记》里记载,唐蒙出使南越时,尝到了枸酱,便问这酱是从哪里来的,回答说:“是从西北的牂牁江一带传来的。”所以《吴都赋》里说:“枸酱的美味流传到了番禺一带。”但现在问番禺的人,却没人知道这枸酱,只知道它出自牂牁江一带,所以说它的美味流传了过来。荜茇,就是我们家的蛤娄。师古的《注》和《本草注》,还有杨用修、张孟奇的解释,都是错误的。

【布】

《南越志》记载:

在桂州的丰水县(今广西荔浦县西北),有一种叫做古终的植物,当地人称之为“古缘”,可能是“古终”的误称。这种植物实际上是草棉的一种。当地人用这种草棉来制作布料。

桂州还出产一种叫做古终藤的植物,它的果实像鹅的细毛,里面有像玉石一样的核。人们把这种核取出来,纺成像丝绵一样的线,然后染成各种颜色,织成有斑点的布。

陈襄《文昌杂录》:

在闽岭以南的地方,有很多木棉树,当地人竞相种植。他们采集木棉的花来制作布料,称之为“吉贝”。后来,我读《南史·海南诸国传》时,发现里面提到林邑等国出产一种叫做古贝木的植物,它的花成对生长,像鹅的细毛。人们把这种花抽成线,纺成布,和苎麻布没有什么不同。也可以染成五种颜色,织成有斑点的布,就是这种吉贝布。原来,当地人就是俗称它为“吉”而已。

《南州异物志》:

有一种五色斑衣,是用丝布和吉贝木制作的。这种木棉成熟时,形状像鹅的细毛,里面有像玉石一样的核,比丝棉还要细。人们要使用它时,就把核取出来,然后纺成细线,相互牵引,不会断绝。如果想做成有斑点的布,就把它染成五种颜色,然后织成布。这种布柔软厚实,上面还有细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制作的斑布,花纹最繁复、最精巧的,称之为“城城”。稍微粗一些的,称之为“文褥”。再粗一些的,称之为“乌驎”。

《西事珥》:

吉贝布有紫色和白色两种,也有各种颜色相间的。当地人大多穿这种布做的衣服。斑衣山子和斑衣种女都经常穿这种衣服,所以得名。刘禹锡的诗句“蛮女钩輈音,蛮衣斑烂布”,说的就是这种布。船民所穿的衣服,可能也是这种布做的。蛮方所进贡的布,也是以它的奇异为傲,以此作为炫耀而已。

《百粤风土记》:

粤西地区无论寒暑的衣服,都依赖于衡州、永州、肇庆等地的供应,因为当地人家没有养蚕缫丝的工具。即使有当地生产的土布,也非常粗糙单薄。张文昌的诗句:“有地多生桂,无时不养蚕。”这并不是真实的记录。难道古今的习俗差别如此之大吗?

【郁林布】

《西事珥》:

《南史》记载:南齐武帝乘坐装饰华丽的龙舟在江中游玩,他用越地的布缝制成帆,用绿色的丝线编成帆绳,用黄铜做成船底的横木。划船的人们都穿着郁林布做的淡黄色裤子,跳着《估客乐》的舞蹈。南齐时的郁林郡管辖范围很广,但现在的西部地区完全没有好布出产,真不知道当年他们穿的是什么布做的衣服。

【龙凤葛】

《西事珥》:

郁林葛,在南方被视为佳品。它是用织机生产出来的,长度有五六丈,但质地比较厚重,似乎不太适合夏天穿。原来的贡品名录上没有记载这种葛布,到了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才开始命令每年进贡一千匹,后来又增加到两千匹。工部经过复议后决定,每年只需进贡一百匹。最近,有内监教他们织出龙凤图案的葛布并献了上来。从此,葛布上开始有了龙凤的图案。

【八蚕之茧】

《西事珥》:

张文昌在描写桂林的诗中写道:“有地多生桂,无时不养蚕。”根据《广州记》的记载:“日南一岁八蚕”,意思是说那里的气候温暖,蚕一年可以成熟八次。《吴都赋》中也提到:“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茧。”从文昌的这首诗可以看出,桂州的蚕桑业曾经非常兴旺,但不知何时衰败了。广东人缺少生活的经营之道,容易滋生放纵与邪恶的行为,如果能大力倡导蚕桑业,也是生计和民风所依赖的。

【金屐】

《南越志》:

军安县(今越南北部)有一位名叫赵妪的女子,她经常在山中聚集一伙人,攻打掠夺郡县。她穿着一双装有金箱的齿屐,经常驻守在象头关进行战斗。(《南越志》)

【羽裙】

《方舆胜览》:

古代的党伯夷人部落中,女子用鸟羽相间编织成裙子,并用红色点缀在裙摆下。男子梳着椎髻,女子则散发,他们赤脚砍削笙管,夜晚则栖息在树上的巢穴中。

【龙盐】

《赤雅》:

传说龙生了三个卵,其中一个叫吉吊。吉吊上岸后与鹿交配,它们的精液遗留在草木上,结成了葡萄,人们称之为紫梢花。美女们采摘这种花,用在帐帘上作为装饰,比用鸟羽做的装饰物还要漂亮。

【鸟章】

《赤雅》:

那些由精细的鸟毛织成有图案的织物,被称为锁袱。而粗糙的鸟毛,在伶人、僮人中交易,被称为鹅罽,也就是毛织毡子。有诗句说:“鹅毛御腊缝山罽。”这句诗摘自柳宗元的《柳州峒氓》。

【鹅毛被】

段公路《北户录》:

在邕州的南部,溪洞的酋长们用鹅毛制作被子。他们选取鹅头颈部的细软毛,像稻田一样密密地缝制在一起,这种被子非常暖和,就像棉被一样。

《岭表录异》:

南蛮的酋长和豪杰们,大多选择鹅的细毛,中间夹上布帛作为絮料来制作被子,然后再纵横密缝。这种被子的柔软温暖程度,不亚于穿上棉衣。俗话说,鹅毛柔软温暖而且性质不偏冷,非常适合给婴儿盖,还能避免惊风和癫痫病。

【卉服】

《赤雅》:

南方有一种可以用作衣物的草木,人们称之为“卉服”。用这些草木的皮织成的布有很多种,比如勾芒布、红蕉布,还有一种叫弱锡衣的,是用苎麻织成的。《淮南子》这本书里说,弱锡细布非常珍贵,一端就要数金。还有一种叫火浣布的,也有三种:毕方蔴织成的,一端数金;祝融木织成的,一端要百金;火鼠毛织成的,一端更是要千金。用这些草木的花织成的布也有好几种,比如桐花布、琼枝布、娑罗布,其中最精致的要数娑罗龙段了。吉贝布又叫斑布,还有一种桃花布,是用南方那种千叶桃花织成的,这种桃花像牡丹一样,穗子有一尺多长,织出来的布比火浣布还要漂亮,但是过冬就会散开。《南史》这本书里记载,齐武帝曾经乘着龙舟在江上游玩,用越地的布做成帆绳,用黄铜做成船底的横木,划船的人都穿着郁林布做的衣服。帝王都以此为炫耀,可见这种布的珍贵。

【冒白】

董斯张《吹景集》:

《清波杂志》这本书里说,广南(广南西路)黎洞的人们都喜欢用白巾缠在头上,所以他们被称为“冒白”。

【练子】

《桂海虞衡志》:

练子这种布料出自左右两江的州峒,大体上看起来和苎麻布差不多。如果有花纹的,就被称为花练。当地人也非常重视这种布料。

【緂】

《桂海虞衡志》:

緂这种织物也出自左右两江的州峒,它看起来就像中原的线罗,上面布满了小方胜图案。

【蛮毡】

《桂海虞衡志》:

蛮毡主要产自西南的各个蕃地,其中大理的蛮毡最为出名。无论是贵是贱,当地人都习惯披着蛮毡睡觉,每个人都有一张。

【黎单】

《桂海虞衡志》:

黎单是黎族人织造的一种布料,它由青色和红色的条纹相间组成,实际上是木绵布。桂林人都喜欢购买这种布料用作卧具。

【纸甲】

《百粤风土记》:

粤西地区有一种纸甲,箭和石头都无法穿透它,比铁甲还要坚固。这种纸甲用的纸产自柳州的宾州(现在的广西宾阳县),制作时,先用旧棉絮包裹纸张,再掺杂松香,然后用木槌反复击打数千次,使其变得非常坚实。最后,在外面用布固定,并缝制而成。每制作一件纸甲,大约需要花费六七钱白银。但是,如果击打不够充分,那么箭和炮弹仍然有可能穿透它。一些少数民族的士兵只是简单地披着棉絮行军,晚上睡觉时就用它来盖身体,云南和贵州的少数民族士兵都是这样做的。

【铜鼓】

《岭表录异》:

在古代,蛮夷地区有一种特别的乐器,叫做铜鼓。它的形状像腰鼓,但一头有面。鼓面直径大约一尺,与鼓身相连。整个鼓都是用铜铸成的,鼓身上布满了虫鱼花草的图案,整体铸造得非常均匀,厚度约为二分。铸造技术之精妙,实在是奇巧无比。敲击它时,声音响亮,不亚于鸣鼍(一种大鼓)。咸通末年,幽州的张直方被贬为龚州(今平南县)刺史。他到任后,在修缮州城时,因挖土而意外发现了一个铜鼓,便将它带回京城。到了襄汉地区,他认为这是无用之物,于是就将它留在了延庆禅院,用一条大鱼悬挂在斋室里。现在这个铜鼓还保存在那里。

《马援传》:

马援在交趾地区得到了骆越人的铜鼓,并将其铸成马的形状。

《桂海虞衡志》:

铜鼓是古代蛮人所使用的乐器。在南方的土地中,时常有人挖掘到它,相传这是马伏波所遗留的。它的形状像一个坐墩,但下面是空的,整个鼓身都布满了细密的花纹,工艺非常精致。铜鼓的四角各有一个小蟾蜍的装饰。需要两个人抬着行走,用手拍打它时,声音完全像鞞鼓。

《宋史》:

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融州的蛮人有一种习俗,就是铸造铜制成大鼓。新鼓铸成后,他们会将它悬挂在庭院中,并设酒宴召集同类人。大家会争相用金银制成的大钗来敲击铜鼓,离去时则将钗留给主人。当他们相互攻击时,会鸣鼓来召集众人。拥有铜鼓的人被视为都老,受到众人的推崇和服从。

朱辅《溪蛮丛笑》:

溪洞地区的居民对铜鼓的喜爱,甚至超过了金玉。他们常常模仿铜鼓上的花纹,用蜡刻板印在布上,然后放入靛蓝缸中浸染,这种工艺被称为“点蜡慢”。

《老学菴笔记》:

当我初次阅读梁朝的《欧阳頠传》时,书中提到欧阳頠在岭南时,曾大量收集铜鼓作为珍贵奇异的贡品献给朝廷。书中还说,这样的铜鼓是历代所罕见的。后来,当我在宣抚司任职时,亲眼见到了西南夷人所称的铜鼓,它们都是由精铜制成,非常薄但却非常坚固,上面的雕刻也十分精细。敲击它们时,发出的声音咚咚如鼓,而不是铜的声音。秘阁下的古器库中也有两枚这样的铜鼓。这种鼓至今仍在南蛮地区用于战争和祭祀,它并不是古董,实际上并不值得秘府珍藏。然而,自梁朝以来,它就已经如此珍贵了,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西事珥》:

在旧府中,有一枚伏波将军所铸的铜鼓,其中一枚至今仍然保存着,但它的形状与现在的铜鼓不同。它的深度大约三尺,面的直径可能有三尺五寸。鼓身周围逐渐收缩如腰,然后又微微展开,口部稍微向内收缩,形状像现在人家用的竹焙篝。鼓体非常薄,呈纯绿色,上面的花纹非常精致古朴。鼓面上环绕着十几只鼃黾(一种蛙类),它们都昂首挺胸,仿佛想要跳跃起来。鼓面中央的受击处也是平的,只是略微厚一些,像镜子一样。这面鼓已经有断裂的痕迹了,敲击它时,声音并不响亮。我听说有一面完好的铜鼓,最近被税监献给宫廷了,所悬挂的木架还留在那里。在厅堂的左右两侧,还有几把铜铸的狼机倒在地上,它们的制作也非常精致,肯定不是近代的产物。制府厅事的左右两侧也有两架铜鼓,它们的直径可能要小一半,但制作和色泽质地都与前面的铜鼓无异。从远处走过时可以看到它们,但款识的异同就无法走近去仔细辨认了。

《西事珥》:

《岭表录异》记载:唐朝时,有个牧童在田间听到蛤蟆的叫声,便前往捕捉。蛤蟆跳入了一个深穴,原来是蛮族首领的坟墓。牧童挖掘后得到了一面铜鼓,鼓的旁边铸有许多蛙的形状。这与现在在总府所见的铜鼓完全吻合,说明这种铜鼓的样式很早就存在了。如今,两广、云南、贵州等地都有铜鼓,也有人认为它是诸葛亮所制,不必都归功于马伏波。

支允坚《异林》:

铜鼓,古时候传说用它来置酒招待同类人,来的人会用金子敲击它,这就是所谓的“金声”,并不是锣。现在灵壁侯汤念嵩家中就有一面这样的铜鼓。

《西事珥》:

夷人习俗中最为崇尚铜鼓,他们时常敲击铜鼓作为娱乐。当地人偶尔在土中挖掘到铜鼓,就声称是伏波将军或诸葛丞相所藏的。土豪富户们一定会争相出高价求购,即使花费上百头牛也在所不惜。这与售卖伪古董的人没有什么不同。

《朱国祯《涌幢小品》:

在蛮族中,诸葛铜鼓如果表面剥蚀但声音响亮,就被视为上上之品,可以换得一千头牛,次一些的也能换七八百头牛。如果收藏了两三面这样的铜鼓,就可以僭越称为寨主了。每次打败蛮族,都一定会声称获得了诸葛铜鼓,有时甚至多达数十面。这一定是诸葛亮首创的,后人模仿他的样式制造,但精巧程度反而有超过他的。

张穆《异闻录》:

铜鼓,是昔日马伏波征讨蛮族时所用的物品。因为山溪容易下雨,所以他制造了铜鼓。其中一面就悬挂在梧州镇府的左廊。曾经有人将它沉入潭中,声音震动了十里远,铜鼓浮出水面后,潭中就没有了怒涛。人们说这是铜鼓在作祟,但现在船只因此得以无险地航行。

【鼓】

《舆地志》:

后汉时期,有个叫周敞的人,他是汝南人,在顺帝时担任了交趾刺史。他在龙山砍伐树木制作鼓。制作完成后,他把小一些的鼓分给了桂林郡,大一些的鼓则分给了交趾郡。有个奇妙的现象,就是只要敲击其中一个鼓,另一个鼓也会跟着响起。

【花腔腰鼓】

《桂海虞衡志》:

花腔腰鼓产自临桂的职田乡。那里的土壤特别适合制作鼓腔,所以村里的居民专门建造窑来烧制鼓腔,并在上面细画出红花纹作为装饰。

【铳鼓】

《桂海虞衡志》:

铳鼓是瑶族人的乐器,它的形状像腰鼓,但腔体要长一倍。它的上部尖锐,下部宽大,也用皮革蒙着。演奏时,把它放在地上,坐着拍打。

【藤鼓】

张穆《异闻录》:

两广总制韩雍在征讨西部的贼寇时,先斩断了大藤峡的大藤,那藤竟然流出了血。山贼因此无法渡过大藤峡,只能据守在山洞里。后来,韩雍用计策诛灭了这些贼寇。他用截断的大藤制作了三个鼓,总制和总兵各留了一个,另一个则留在了梧州镇府。现在,梧州镇府已经空废,那个藤鼓被丢弃在廊下,但经历风雨却未损坏,剥开来还有辣味刺鼻。

【弓】

《南州异物志》:

乌浒山的人有一种竹皮,厚度超过一寸。他们把这种竹皮剖开来制作弓,长四尺,这种弓被称为弧弓。

《桂海虞衡志》:

竹弓是用熏烤过的竹子制作的,再用筋和胶加以固定,制作的方法和角弓一样,只是射箭时力度不太够。

【弩】

《桂海虞衡志》:

蛮族的弩,无论是各个瑶族的聚居地还是西南的各族,它们的制作方法和用途都大致相同。这种弩是用硬木制成的弓,弓身很短,和中国猎人用来射猎禽兽的弩相似,只是稍微大一些。

瑶族人的弩,又被称为偏架弩,它没有箭槽,是偏架着进行射击的。

【药箭】

《桂海虞衡志》:

药箭是边疆地区的各族所使用的弩箭,虽然这种弩的威力较小,但箭锋上浸渍了毒药,被射中的人会立刻死亡。毒药是用蛇毒草制成的。

《赤雅》:

为了射杀有毒的鸟和捕捉蛇,他们会将各种草药混合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炼制,制作成毒箭。无论是飞禽还是走兽,只要被这种毒箭射中,箭头都会穿透肌肉和骨头,命中率极高。

【毒槊】

《酉阳杂俎》:

南方蛮族有一种毒槊,它没有刀刃,看起来像朽烂的铁块。这种毒槊一旦击中人,人就会没有流血而死。传说这种毒槊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能插入地下一丈多深。只有在祭祀土地时才会挖掘出来。蛮族人把这种毒槊叫做“鸟铎刃”。

【白棍】

《赤雅》:

白棍是僚族人用白木制成的棍子,他们无论睡觉还是日常都带着它。使用白棍时,只听到风声,敌人的身影和踪迹就都会消失。观看僚族人用白棍作战,比观看公孙大娘的剑舞还要精彩。

【峒刀】

《桂海虞衡志》:

峒刀是两江州峒以及其他外地蛮族人都随身携带的刀具。每个刀鞘里装有两把刀,这与云南的刀相同,只是峒刀的刀鞘是用黑漆和杂皮制成的。

【蛮鞍】

《桂海虞衡志》:

蛮鞍是西南各族制作的马鞍,它不使用坐垫,只是简单地垂挂着两块木头作为脚踏。这两块木头的形状像镜子,上面刻有小凹槽,骑马的人可以把脚趾藏在里面,以防在穿越荆棘时受伤。在马鞍的后部,有用木头雕刻成的大铜钱形状,并串联着数百个,看起来就像中国骡驴的马鞍后部的装饰。

【蛮鞭】

《桂海虞衡志》:

蛮鞭是用木头雕刻而成的,它的形状像竹根,一节一节的,上面涂有红色和黑色的漆。它的长度只有四五寸,鞭子的头部有一个铁环,铁环上穿着两条皮带,用来驾驭马匹。

【卢沙】

《桂海虞衡志》:

卢沙是瑶族的一种乐器,它的形状像箫。它由八根竖管组成,这八根竖管被一根横管贯穿在一起。

【胡卢笙】

《桂海虞衡志》:

胡卢笙,是左右两江地区峒中(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乐器。

【藤合】

《桂海虞衡志》:

藤合,是用屈曲的藤条盘绕编织而成的,形状像盘子又似盒子,再用漆加以固定保护。这种器物出产于藤州、梧州等郡。

【槟榔合】

《桂海虞衡志》:

南方人很喜欢吃槟榔,他们吃槟榔的方法是用石灰或者蚬灰和扶留藤一起咀嚼,这样槟榔就不会感到涩口。当地人家家户户都用银或锡制作小盒子,形状像银锭。这个小盒子里面分为三格,一格装灰,一格装藤,一格装槟榔。

【竹釜】

《桂海虞衡志》:

竹釜是瑶族人所使用的炊具。他们截取大的竹筒来当作平底而浅的铁锅使用,食物煮熟了但竹子却不会烧成灰。这其中的道理自然就是这样,并不是什么奇异的现象。

【石刀剑环玦】

《元和郡县图志》:

在藤州,当地的风俗是用青石制作刀剑,这些刀剑坚硬得就像铁一样。妇女们也会用青石制作环和玦,用作珠玉的替代品。

【戏面】

《桂海虞衡志》:

桂林人用木头雕刻人面,工艺极其精巧,一枚这样的面具甚至能卖到万钱。

《老学菴笔记》:

在宋徽宗政和年间,大傩活动下,桂府进献了面具,进献时称为一副。起初人们对数量感到惊讶,因为太少了。但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以八百枚面具为一副,这些面具中,无论老少美丑,每一个都独一无二,没有相似的,这让人们大为惊叹。至今,桂府制作这种面具的人都能致富,因为他们的技艺天下无双,连外国人都无法比拟。

【镀银器】

《百粤风土记》:

南宁人擅长制作各种器物,他们会在铁质器物上雕刻花纹,并在上面镀上一层银,这种工艺被称为鎫银。无论是杯、鼎、炉、盒这类生活用具,还是刀、剑、戈、戟这类兵器,他们都能制作。这些镀银器物既坚固又美观,但花纹稍微有些粗糙,比不上滇中地区制作的精细。使用久了,镀银层会出现锈迹,这时需要用阉猪的膏油来擦拭保养。

【杯】

《桂海虞衡志》:

鼻饮杯:南方人习惯于用鼻子饮水,他们有一种陶制的器具,形状像杯子或碗,旁边竖着一根小管,像瓶嘴一样。他们用鼻子凑近小管来吸饮酒浆,在炎热的夏天也用它来饮水。他们说水从鼻子进入喉咙,感觉非常畅快。邕州人也有这样的习惯,我记录下来,只是想让看到的人笑一笑。

牛角杯:海边的人把牛角截平,用来饮酒,这也算是古代用兕角制成的酒器的一种遗风。蛮椀是用木头雕刻的,上面涂有红色和黑色的漆,它的腹部宽大,下面有足,形状像敦瓿。

【笔】

王羲之《笔经》:

在岭南地区,由于兔子稀少,人们就用鸡毛来制作笔,效果也相当不错。

《岭表录异》:

昭州、富州、春州、勤州等地,人们会选择鸡毛来制作笔,使用起来与兔毛笔没有什么不同。

【刳木为舟】

《西事珥》:

《易经·系辞》中提到“剖开木头制作船”,现在在西部地区很常见。他们会选取一根长一丈、周长五尺以上的大树,挖空树心,只保留首尾部分,形状像槽一样,也有的船头是翘起的而船尾是尖锐的。船的宽度有二三尺,可以乘坐四五人,甚至六七人。村民们用它来往来载物。在小溪中没有官渡的地方,如果要让车马过河,就用两艘船并在一起。

【舂堂】

《岭表录异》:

舂堂,是用完整的木头挖空制成的槽。一个槽两边,大约可以排列十根舂杵,男女相间站立,用来舂稻米。敲打槽边,都按照曲调的节拍进行。槽声咚咚,几里之外都能听到,即使是怀念远行丈夫的妇人的巧手,或者是秋日捣衣的凄切声音,都不能比得上这舂堂声音的清脆响亮。

相关阅读:

来源:思恩府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