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如光 | 林正恒、袁英:并肩耕耘育桃李 初心如炬照乡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21:37 2

摘要:榜样是看得见的引领,典型是触得到的标杆。在这个充满感恩与敬意的特殊节日里,为了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彰显优秀教师的榜样力量, “泸州教育体育”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及微信视频号/微博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持续推出泸州市庆祝第41个教师节优秀教师事迹展示——“师者如

榜样是看得见的引领,典型是触得到的标杆。在这个充满感恩与敬意的特殊节日里,为了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彰显优秀教师的榜样力量, “泸州教育体育”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及微信视频号/微博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持续推出泸州市庆祝第41个教师节优秀教师事迹展示——“师者如光”系列,一起走近那些默默耕耘在教育一线的杰出教师,分享他们的动人故事,汲取其中的无限力量。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中心小学校,走近一对为乡村教育事业坚守三十多个春秋的夫妻教师——林正恒和袁英,一起解密他们的爱情与师者担当。

教师简介

林正恒/袁英

「平凡中的光」

清晨的阳光,又一次照亮了纳溪区丰乐镇中心小学的操场。六一班的教室里,洪亮而温暖的诵读声准时响起;隔壁教室,粉笔划过黑板的声音清晰可闻,那是正在书写的知识印记。这样的场景,在这所乡村小学,已经重复了三十多个春秋。

▲林正恒与袁英

以岁月为犁,深耕教育沃土

时光回溯到1993年,19岁的林正恒怀揣着他的教育理想,踏上了龙滩校点那方质朴的讲台。并从此把根深深地扎进了乡村教育的土地。

在这里,他既是老师,也是“家长”——曾背着生病的孩子翻山越岭看医生,曾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给留守儿童买作业本,也曾伴着摇曳的灯火,伏案工作到深夜。

他常这样说道:“回想那个时候,全校只有3名老师,除了教语文、数学,还得兼体育、音乐等学科。难,是真难。但看到孩子们每天走几里路来上学,稚嫩的小手紧紧攥着从家里带来的烤红薯当午饭,我就觉得这条路,我必须走下去。”

1994年,袁英从泸州师范毕业,作为教师的父亲常对她说:“山里的孩子需要引路人”。

于是,她毅然回到了家乡龙滩沙坪村。就这样,两个年轻人在这里相遇、相知、相守。30余载光阴流转,他们目送一届又一届毕业班,千余名学生从他们的课堂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总有人会问:“在农村教一辈子书,后悔吗?”袁老师总是微笑着摇摇头:“我们的青春、爱情、事业,都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人生无悔。”对,心所向,皆可往。行致远,梦必达。

以默契为弦,奏响教育和鸣

在丰乐镇中心小学,他们俩既是伴侣,更是“战友”。每天清晨,他们总是最早到校——林老师在教室里带着学生晨读,袁老师便在办公室梳理教案;课间,总能看到他们站在走廊上讨论教学的身影:“这次单元测试,分数段集中在哪里?”“这个知识点,用生活实例讲解会不会更好?”

同为六年级数学老师的他们,既是“对手”,更是搭档——互相听课、分享教案、探讨难题,有时,为了一道题的最佳解法,争论得面红耳赤,可翌日清晨,两人又会不约而同地拿出更加完善的方案,相视一笑间尽释前“争”。

林老师常说:“袁老师心思细腻,总能发现我忽略的问题。”班上的女生进入青春期后,常常因情绪波动影响学习,林老师心急如焚却又不知如何沟通,这时候,袁老师就主动承担起“心理导师”的角色。她会在课间约学生谈心,会悄悄给家庭困难的女生准备卫生用品,也会用自己的成长故事打开孩子的心结。

这,正是他们教育人生的生动写照——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踽踽独行,而是心手相连的默契补位。他们在彼此的眼神里读懂需求,在无声的行动中完成支撑。

以坚守为光,照亮前行远方

2023年3月,林老师做了心血管手术。医生叮嘱至少休息一个月,可他在家躺了不到一周,就瞒着家人回到学校。“当时正是毕业复习的关键期,我放心不下孩子们。” 他笑着说,语气里带着几分“倔强”。那天下课,学生们围着他,有的轻轻递上一杯温水,有的悄悄塞来一张纸条,“林老师,保重身体”,一向坚强的他,眼眶突然湿润了。

在林老师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张泛黄的合影——那是他带的第一届学生。多少年过去了,照片上的孩子有的成为了医生,有的成为了企业家,还有的如当年的他一样,成为了一名教师。

那个曾在学校门口哭鼻子的留守儿童,如今在德国攻读博士后,每次视频他总说:“林老师,是您当年如父亲般的拥抱,让我相信自己值得被爱。”这,就是乡村教育的力量——它或许不够耀眼,却在无声中改变着一个个生命的轨迹。

以大爱为种,让希望在乡村扎根

晨曦中,林老师带领学生晨读的声音依旧洪亮而温暖,袁老师俯身为学生整理红领巾的身影,依然那么专注而慈爱。岁月的风霜悄悄染白了他们的鬓角,却丝毫未曾消减他们迎接每一个教育晨光的饱满热忱。当被问及最大的心愿时,夫妻俩相视一笑,目光澄澈而深远:“希望每个山里的孩子都能通过知识走出大山,又能记得回家的路。”

在云溪大地上,还有无数个他们——他们是清晨第一个打开教室门的人,他们是批改作业到深夜的人,他们是孩子们眼中“比父母还唠叨”的人。

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师德”的真谛。这不正是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最好注脚吗?让他们继续播撒爱与希望的种子,让每一个乡村孩子的梦想,都能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文:张梦涵,图:纳溪区丰乐镇中心校)

来源|纳溪教育体育

责编|廷宽编辑|波戈

榜样是看得见的引领,典型是触得到的标杆!↓↓↓

来源:盛大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