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3年至1934年,蒋介石对中央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被迫长征。陈济棠的防区(粤北)是红军西进首要突破的封锁区,而其中1~3道封锁线都与“南天王”相关。
陈济棠,字伯南,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有名的粤系军阀首领,盘踞广东多年,人称“南天王”。
1933年至1934年,蒋介石对中央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被迫长征。陈济棠的防区(粤北)是红军西进首要突破的封锁区,而其中1~3道封锁线都与“南天王”相关。
第一道封锁线位于安远、信丰至赣州、南康、大余之间,南北长120公里,东西宽50公里;
第二道封锁线设在粤北韶关的仁化县;
第三道封锁线设在湘南郴州、宜章之间。
南天王”陈济棠为何“帮助”红军走出三道封锁线?
一、陈济棠 与蒋介石的矛盾不断,主张地方割据,保存实力。
陈济棠作为军阀,与张作霖、吴佩孚、段祺瑞等军阀一样,主张称霸一方,讲的是实力,求的是利益,要的是地盘。
因此他与蒋介石中央政权一直是貌合神离。
陈济棠作为粤系军阀,长期经营广东,实力非凡,拥兵自重。表面上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实则意在地方自治。他与蒋介石面和心不合。他在任期间,已使广东处于半独立状态。
这次围剿,蒋介石任命他为南路军总司令,表面上是重用。让薛岳率领中央军在北面对红军追追停停,重在施压,意图把红军逼进广东境内,借红军力量削弱或消灭粤军,实现“一石二鸟”的目的。陈济棠对蒋介石借“围剿”之名消灭异己的做法洞若观火,深知与红军作战无论输赢,广东都可能被蒋介石取代,因此腹中早有预案。
陈济棠一面每月向蒋介石索要60万银元的作战费,一面却出工不出力。既防红军入粤,也防蒋介石把手伸进广东,保住自己的地盘。
因此 陈济棠消极执行命令,表面上服从蒋介石命令北上,仅派李汉魂等少量部队象征性佯动,避免主力深入江西与红军硬拼,使战力受损。
因此他在主观上保护自己,客观上帮助了红军。他还有写日记中习惯:“中央欲灭共,必先灭粤。”
二、对红军实力的忌惮,秘密与红军达成互不侵犯的协议。
陈济棠深知红军擅长游击战和运动战,论实力,不是红军的对手。
陈济棠心里的想法跟蒋介石一样:希望赣南红军能拖住蒋介石的主力后腿,隔断蒋介石从江西进攻广东之路。同时,他也担心红军在困境下会乘虚攻击粤军,陷粤军于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所以他想出“送客”妙计,将接近封锁线上的红军送出去。一面慢吞吞地修工事以应付蒋介石,一面开放一条让红军西进的道路,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枪声不断的礼送红军。
首先,陈济棠与红军达成互不侵犯的协议(史称“筠门岭协议”)。避免与红军直接冲突。
1934年夏,陈济棠通过广东生意人,红军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的内弟与红军建立起联系。同年9月,罗炳辉内弟,很快就找到了红军保卫局局长李克农,将陈济棠的密函当面交给了周恩来。经博古同意,潘汉年、何长工与对方代表杨又敏、李君佩达成五项协议。
大致是:就地停战,取消敌对局面;共同情报解除封锁;相互通商,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红军行动事先告诉陈部,陈部做好撤离准备。
其次 陈济棠同意红军从广东边境借道西进,条件是红军不进入广东腹地、不攻打陈济棠所部。根据协议,陈济棠在红军行动方向上让出了一条40华里的通道,这一协议,帮住红军得以突破蒋介石的封锁线(即“粤北通道”),客观上帮助了长征初期的突围。
再者,陈济棠不仅与红军达成互不侵犯的协议,还悄悄为红军提供了军火和物资支持。
陈济棠的“帮助”并非完全出于善意,而是权衡利弊后的现实选择。陈济棠的礼送使红军得以顺利突破三道封锁线。由于突破较轻松,也导致红军在后续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因辎重过多没有轻装准备,遭国民党桂军重兵围堵而损失惨重。
三、陈济棠 暗度陈仓,曾与红军贸易合作。
当时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进行经济封锁,苏区物资匮乏,急需打破封锁获取资金和物资。同时,赣南地区有丰富的钨矿资源,中央苏区所控制的江西大余县是我国白钨矿的主要产地,红军去挖这种钨砂同陈济棠作交换,换取急需的银元及物资。而钨砂是制造武器的重要原料,陈济棠转手卖给急剧发展军事力量的德国,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1932年至1934年间,红军共卖给陈济棠约7000吨钨砂,获得620万银元。占苏区全部经济收入的七成以上。
贸易合作极大的解决了苏区经济困境,供养了十万红军,打破了对苏区的经济封锁。
来源:见微知著2349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