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43年,也就是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下令将功臣的图像绘画在凌烟阁上。这是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而作,共列有24位功臣。
618年,唐高祖李渊正式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年,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开创了贞观之治。
643年,也就是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下令将功臣的图像绘画在凌烟阁上。这是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而作,共列有24位功臣。
实际上,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非按照功劳大小排名,而是按照最高官职排名。因为此时已经有着几位去世的人,是按照追赠的官职为准。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心腹谋臣,也是长孙皇后的哥哥。
早年之时,长孙无忌就跟随李世民,而且一直不离不弃。后续之时,长孙无忌又是玄武门之变的头等功臣。因此,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称帝的第一功臣。
在642年之时,长孙无忌就被进封为了司徒,是图画凌烟阁时官职最高的人。不过,这实际也不是长孙无忌最高的官职,后续唐高宗时期他又进为太尉。
2、司空、扬州都督、河间郡王李孝恭
李孝恭是唐朝宗室,爵位为河间郡王。
在640年,李孝恭去世,被追赠为了司空、扬州都督。
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都是正一品,但太尉高于司徒,司徒高于司空。因此,李孝恭的排名低于长孙无忌。
3、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
杜如晦是李世民天策府的心腹谋臣,630年已经去世,被追赠为司空。
虽然杜如晦和李孝恭都已经去世而且都是司空,但李孝恭的郡王高于杜如晦的国公。因此,杜如晦又是位列于李孝恭之下。
4、司空、相州都督、郑国公魏徵
魏徵并不是李世民的嫡系,而是太子李建成一系。
在玄武门之变后,魏徵才归顺李世民。不过,魏徵深得李世民重用,642年已经是从一品的太子太师。
到643年之时,魏徵去世,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这正是在图画凌烟阁之前,魏徵的最高职位也就是司空。
在这里有一个凌烟阁图画功臣的规则,相同职位获得更早的人在前。魏徵获赠司空之职晚于杜如晦,在他之下。
5、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房玄龄是李世民天策府的心腹谋臣,早年就为他网罗人才,后又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诸人在玄武门之变中并功第一。
在图画凌烟阁前,房玄龄就已经位列司空。要是正常情况下,依照房玄龄的功劳,肯定要在魏征、杜如晦之上的。不过,凌烟阁排名有个规则是“死者为大”,在世的房玄龄就位列第五了。
到648年时,房玄龄去世,被追赠为了太尉,他的职位就要高过李孝恭、杜如晦、魏徵三人了。
6、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高士廉是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的舅舅,深受李世民器重,也是策划玄武门之变的重要人员。
在643年时,高士廉的最高职位为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是文散官,从一品的职位。
后来,高士廉在647年病逝后被追赠为了司徒,而且唐高宗即位后又追赠为了更高的太尉。此时高士廉的最高追赠职位高过了李孝恭、杜如晦、魏征,但已经都属于后期了。
7、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是李世民的心腹大将,643年被加授开府仪同三司,时间晚于高士廉。
后来,尉迟恭去世也是被追赠为司徒。而与尉迟恭齐名的秦叔宝,无论生前还是死后,官位都是比不上他的。
按功劳来说,秦叔宝确实远远不如尉迟恭。尉迟恭既有救李世民之功,又是玄武门之变中的干将,他不仅和长孙无忌、高士廉、君集日夜劝李世民诛杀建成、元吉,还在玄武门之变射杀了李元吉,并且带甲进见李渊,属于李世民的铁杆心腹。
正二品四人8、特进、卫国公李靖
李靖是大唐赫赫有名的战神,但在图画凌烟阁时,最高职位是特进。
特进是文散官第二阶,正二品,位于开府仪同三司之下。因此,李靖在当时位列于此并不低,他去世后才被追赠为司徒。
9、特进、宋国公萧瑀
萧瑀是隋炀帝萧皇后的同母弟弟,而且李渊与萧瑀的妻子是姑舅表兄妹。
李世民时期,萧瑀也是身居相位。在图画凌烟阁时,萧瑀也是特进,正二品,但时间要晚于李靖一年。
后来到648年时,萧瑀去世,又被追赠司空、荆州都督,职位极高。
10、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国公段志玄
段志玄是参与晋阳起兵的元老级武将,又曾随李世民南征北战。
在642年时,段志玄去世,被追赠为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辅国大将军是武官的第二级,是正二品官职,根据《旧唐书·职官志》中记载,特进要排在辅国大将军之前。
11、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刘弘基也是参与晋阳起兵的元老级武将,平定长安中功为第一,后又随李世民平讨反王。
在635年时,刘弘基进授为辅国大将军。因为死者为大,同为辅国大将军的段志玄在刘弘基之上。
刘弘基去世后,被追赠为了开府仪同三司,又在段志玄之上了。
从二品五人12、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
屈突通原是隋朝武将,兵败被俘归顺唐朝,平定王世充中功劳为第一。
在628年之时,屈突通去世,追赠尚书右仆射,是从二品官职。
13、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国公殷开山
殷开山是晋阳起兵的功臣,是大唐的开国功臣,又多有征战之功。
在622年,殷开山随军征讨刘黑闼时病逝,被追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也是从二品,但低于尚书右仆射,殷开山排于屈突通之下。
这里的殷开山是开国功臣,在640年被赠为司空。不过,凌烟阁时殷开山是以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来排序的,后续唐高宗时期他才正式被加赠为司空。
14、荆州都督、谯国公柴绍
柴绍是李渊的女婿,是晋阳起兵的功臣,也曾跟随李世民平定四方。
在638年之时,柴绍已经去世,被追赠为荆州都督。荆州都督属于是大都督,是从二品的官员,但同品秩低于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
15、荆州都督、邳国公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是长孙皇后的堂叔,是晋阳起兵的功臣,多有征战之功。
在唐初功臣中,长孙顺德既是开国元勋,也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到玄武门之变后,长孙顺德食邑一千二百户,深受李世民信任。不过,长孙顺德先有贪污,又被李孝常谋反牵连,被取消了官职。后来,李世民重新起用长孙顺德,恢复了他的爵位和食邑,但后又因犯法而被免官。
在设立凌烟阁时期,长孙顺德已经去世,追赠为荆州都督,是从二品官员。
16、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张亮本是瓦岗徐世绩部下,归顺唐朝后被房玄龄的推荐入天策府,成为李世民的心腹。
在李世民即位后,张亮也是一直担任要职,设立凌烟阁时任洛州都督,是从二品。不过,张亮为人诡诈,最终被人告发谋反而处死。
正三品八人17、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
侯君集是天策府武将,在玄武门之变中位列头等功。
638年,侯君集因讨吐谷浑之功被为拜光禄大夫、吏部尚书。后续到640年时,侯君集又有灭高昌之功,但他私自流放无罪之人,又私取高昌宝物,不仅没晋升,还下了牢狱。因此,图画凌烟阁之时侯君集最高官职就是吏部尚书,正三品。
再有就是光禄大夫,实际上是从二品。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光禄大夫都是散官,但前两者有俸禄、参与朝会,而光禄大夫既没有俸禄,也不参与朝会。因此,侯君集以及下面的唐俭、李勣的光禄大夫职位,并不在排序之列。
18、左骁卫大将军、郯国公张公谨
张公谨是天策府的幕僚,玄武门之变中有大功。
在玄武门之变时,张公谨独自关闭大门,将攻打玄武门的冯立等人挡在了门外。因这大功,张公瑾被封授左武侯将军,封定远郡公,实封一千户。后续之时,张公瑾也有跟随名将李靖灭亡东突厥之功,又进封邹国公,任襄州都督。
到632年之时,张公瑾去世,被追赠为左骁卫大将军,是正三品。
19、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
程知节是出自瓦岗的猛将,征讨反王中多有战功。
玄武门之变时,程知节也有参与。只是程知节在玄武门之变中没有多少战功,后被封为右武卫大将军,实封只有七百户,与秦叔宝等人都是属于参与但没有多少功劳的人。不过,贞观年间,程知节因功被封为左领军大将军,是正三品职位。
在图画凌烟阁之时,程知节就是左领军大将军。后续之时,程知节又有功,升迁为辅国大将军、左卫大将军,去世后被追赠为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
20、礼部尚书、永兴县公虞世南
虞世南是天策府学士,以直言敢谏而著称,深得李世民敬重。
在638年之时,虞世南已经去世,加赠礼部尚书。唐朝之时的礼部尚书,也是正三品的官员。
21、民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刘政会是晋阳起兵的元谋功臣,是大唐的开国功勋。
在635年之时,刘政会已经去世,被加赠民部尚书。民部尚书也就是户部尚书,因避讳李世民改为户部尚书,也是正三品。
22、光禄大夫、民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唐俭是晋阳起兵的元老功臣,有谏举大计之功。
在图画凌烟阁之时,唐俭任职为民部尚书。后来,到唐高宗时期,致仕的唐俭被加特进,去世后又被追赠围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
23、光禄大夫、兵部尚书李勣
李勣就是徐茂公,是与李靖齐名的大唐战神,在图画凌烟阁时是正三品的兵部尚书。
在凌烟阁中,李勣排名低确实是委屈了。这主要是因为李勣年轻,是李世民安排辅佐太子李治的人,李世民也曾对他说:你原来是太子的长史,如今把宫中的事情委托给你,所以有这样的任命,虽然委屈了你的阶位、资历,希望你不要见怪。后续李世民去世之时,还特意把李勣贬为外官,以好让李治加封恩泽。
李治之时,李勣任职司空,去世后又被追赠太尉,最高职位已经达到了顶端。
另外,相同品级的官职也是有高下之分的。根据史料来看,吏部尚书大于左右骁卫大将军,左右骁卫大将军大于左右领军卫大将军,左右领军卫大将军大于礼部尚书,礼部尚书大于民部尚书,民部尚书大于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大于刑部尚书,刑部尚书大于工部尚书,工部尚书大于中都督。这也就是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琼几个三品官员的排名。
24、徐州都督、胡国公秦琼
秦琼是隋末唐初有名的猛将,最高职位是徐州都督。
在638年,秦琼已经去世,被追赠为徐州都督。这个职位是中都督,属于是正三品,而这个职位对秦叔宝来说并不低。因为秦琼的功劳都是在李渊时期,在李世民即位后他不仅没有参与各种征战,而且连朝政也没有参与,12年间一直在养病。
正是因此,秦琼也没能像其他人一样因战功晋升,而且他的最高追赠官职也只是徐州都督,远不如上面的其他人。
资料依据《旧唐书》。
来源:李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