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知道 2018 年,飞度年销量高达 12.9 万辆,平均每个月都能卖出一万多辆,是名副其实的 “国民神车”。
国产车加配的是智驾,飞度加配的是祖传收音机
“买飞度不是消费,是理财”—— 这句曾经在车友圈广为流传的调侃,如今听来只剩唏嘘。
2025 年 8 月,本田飞度单月销量仅 23 辆,这个数字放在七年前简直不敢想象。
要知道 2018 年,飞度年销量高达 12.9 万辆,平均每个月都能卖出一万多辆,是名副其实的 “国民神车”。
从一车难求到无人问津,飞度到底经历了什么?
一、曾经的 “理财神车”:飞度凭什么封神?
本世纪初,当飞度第一次出现在中国街头时,没人能预料它会掀起怎样的热潮。
这款车长刚过 4 米的小型车,靠着 “买发动机送车” 的硬核实力圈粉无数。
本田的地球梦发动机确实争气,不仅油耗低到百公里 5 升左右,还特别耐造,很多老车主开了十几万公里都不用大修。那时车友圈流行一句话:“飞度的发动机能开到车壳烂掉还能转”。
空间魔术是飞度的另一张王牌。本田的 MM 理念(乘员空间最大化、机械空间最小化)在飞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别看车小,后排座椅放倒后能塞进自行车、婴儿车甚至小家具,这种 “小身材大容量” 的特点,精准戳中了家庭用户的痛点。
2005 年飞度销量突破 6 万辆,2018 年更是在整个乘用车市场下滑的情况下逆势增长到 12.9 万辆,成为无数家庭的第一辆车。
更厉害的是飞度的保值率。
三年车龄的飞度残值能保持在 65% 以上,车况好的甚至能到 70%,这意味着开一年基本只亏个购置税。
在二手车市场,飞度常年处于 “缺货” 状态,车商收车时都得抢,消费者买二手飞度还要排队等。
这种 “买了不亏” 的特性,让飞度成了汽车界的 “理财产品”。
二、小型车市场没凉,但游戏规则变了
飞度销量暴跌,很多人以为是小型车没人买了,其实不然。
数据显示,2025 年 1-8 月 A0 级轿车累计批发 97.25 万辆,同比增长 76%,创近十年新高。
但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个市场已经换了主人 ——2024 年小型车市场中,电动车占比高达 89.4%,燃油车几乎被边缘化。
变化的根源是消费需求的升级。
2005 年时,小型车市场份额高达 38.1%,那时大家买车讲究 “够用就行”,飞度的低价、省油正好满足需求。
但随着收入提高,消费者买车越来越追求 “一步到位”,紧凑型车价格不断下探,10 万左右就能买到配置不错的紧凑型轿车,直接挤压了小型车的生存空间。
2021 年小型车市场份额跌到 2.1%,传统燃油小型车的好日子基本到头了。
更关键的是,中国车企用电动车重新激活了小型车市场。
比亚迪海鸥仅用 16 个月就卖出 50 万辆,2025 年 8 月吉利星愿单月销量更是达到 4.6 万辆。
这些电动车不仅价格和飞度重叠(6.98 万 - 10 万),还带来了飞度没有的新体验:智能座舱、快充技术、更低的使用成本。
现在消费者买小型车,不再只看 “耐不耐开”,更关心 “智不智能”“省不省钱”。
三、电动车的降维打击:飞度的优势都成了过去式
飞度的三大优势 —— 发动机好、空间大、保值率高,在电动车面前逐渐失效。先说使用成本,飞度百公里油耗 5 升,按现在油价算每公里成本约 0.4 元;而同级电动车每公里电费不到 0.1 元,每年开 1 万公里就能省 3000 元。对家用车来说,这可不是小数目。
智能化差距更是明显。现在 10 万级电动车标配大屏导航、语音控制,甚至还有倒车影像和远程控制功能。
而飞度的内饰还停留在 “能开就行” 的水平,2023 款车型的中控屏分辨率还不如千元手机,更别说智能驾驶辅助了。
年轻消费者上车第一件事是连蓝牙、调导航,飞度这些 “基本功” 的缺失,直接把他们推向了中国品牌。
空间优势也被追平了。中国车企通过电动车平台设计,把电池平铺在底盘,同样实现了 “小车身大空间”。
吉利星愿虽然车长和飞度差不多,但后排腿部空间比飞度还多出 3 厘米,储物格设计更符合国人习惯,比如专门放手机、水杯的地方比飞度多了 5 处。
当电动车在空间、成本、智能上全面超越,飞度 “买发动机送车” 的卖点就成了短板 —— 毕竟电动车根本不需要发动机。
四、不止飞度,一个时代的落幕
飞度的衰落不是孤例,而是整个合资燃油小型车的集体困境。
曾经年销 16 万辆的大众 Polo,2025 年 8 月销量只有 107 辆;丰田致炫 2023 年正式停产,马自达 2、雪佛兰赛欧早已退出市场。这些曾经的 “国民车”,都没能逃过被电动车替代的命运。
背后的问题是传统车企转型太慢。当比亚迪、吉利每年推出多款新电动车时,本田在电动化上动作迟缓。
飞度至今没有纯电版本,混动车型价格又偏高,完全跟不上市场节奏。
2025 年 1-7 月,本田中国终端销量同比下滑 14.75%,东风本田更是连续六年销量下滑,反映出整个品牌在新能源时代的水土不服。
值得深思的是,小型车市场其实比以前更大了,只是主角换成了中国品牌。
2025 年小型车销量预计达 140 万辆,比 2021 年增长两倍多,但这些增量几乎都被电动车吃掉了。
比亚迪海鸥、吉利星愿这些车型,用 “低价高配” 的策略重新定义了小型车,它们继承了飞度的实用主义,又加入了智能化的时代元素。
飞度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神车,只有顺应时代的产品。当年飞度靠发动机和空间封神,如今中国电动车靠智能和成本逆袭,这正是中国汽车工业进步的缩影。
当年轻消费者试驾完电动车后,再也回不去了 —— 就像智能手机普及后,没人愿意再用功能机一样。
飞度的落幕,不是小型车的终点,而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来源:爱车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