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鸡娃,不愧是魔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21:35 1

摘要:刚毕业,便和队友来上海工作,因为行业性质,接触到的都是一群上海小孩,到现在有了自己的小孩,不得不承认,上海这鸡娃强度,还是超乎想象了。在上海的这七八年,我以肉眼见证了鸡娃从崛起到巅峰,好像这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家庭内部鸡飞狗跳,家长之间少谈成绩但是却暗自较

01

刚毕业,便和队友来上海工作,因为行业性质,接触到的都是一群上海小孩,到现在有了自己的小孩,不得不承认,上海这鸡娃强度,还是超乎想象了。在上海的这七八年,我以肉眼见证了鸡娃从崛起到巅峰,好像这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家庭内部鸡飞狗跳,家长之间少谈成绩但是却暗自较劲,四校八大成了每个学子心尖上的梦。记得我们80 90一代,学习只要稍微自鸡一点点,就能够出类拔萃。我的爸妈没有文化水平,连名字都不会写,而我也照样从十八线县城走到城市,但现在,我却要每天陪读儿子3-4小时学习,签各种字,做各种题。我老公来自小山村,他妹妹家有三个孩子,妹妹在外务工,小朋友是留守儿童。其中两个孩子分别来自四五年级,都是班长,我问他们,你们学习谁管,每天签名谁签。他们说靠自己,这种模式好像和我们那时候一样。

02我们那个年代其实也很少有补课一说,哪怕有补课小灶,老师也是专挑后进生。记得我当时想和班主任补习,班主任一口回绝说:“你成绩这么好,完全没必要!”所以整个学生时代我没有尝过补习的滋味。那个时候读书也很少,主要是因为没有书可读。我们初中的语文老师特别好,常常给我们买《读者》看,那时候好像是5块钱一本,全班传阅一遍后,再回到老师手里,早就破破烂烂了。整个学生时代好像就是这样疯疯癫癫,一路高歌,成为了“上进生”,来到了上海。

03到了上海后,才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因为工作关系,与学生接触很多,才知道他们除了高考,还可以出国,有的甚至小学就准备小托福出国了。上海的鸡娃,超乎你的想象。家长背着爱马仕,直接刷卡50万,包年学习的那种,动辄上千一小时的课费,眼都不眨一下的。我一开始对鸡娃这个词的理解仅限于出钱,烧钱就好。后来接触的人多了,我发现他们不仅出钱,还出力。小朋友学不下去,有家长自己先学一遍再教,笔记记得比学生还要多得多。小朋友们学的门类也是五花八门,英语一门启蒙就让我晕头转向,Raz、 海尼曼、PET、KET、小托福……书是真的多。除了学科学习,兴趣爱好必须得有,学校会有各种社团活动,不学点拿得出手的东西很难“混”的下去。琴棋书画人手一样,还有一些超小众的兴趣爱好,冰壶、桥牌、体操。这些在我看来闻所未闻的项目是他们每周的兴趣班,他们可以跟着世界冠军学习,颠覆三观。所以在上海,要想有个好成绩,必须有一个高知的妈+能挣钱的爸,才能造得起。我其实很佩服我自己包括其他家长,真的,每天牛马生活后,回来还要“鸡娃”。好像鸡娃成了一项工作,需要有成本投入,至于效益kpi如何,只能靠天意。一代有一代人的活法,我们父母那个年代不讲鸡娃,可能是因为条件有限,现在条件好了,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在我看来,读书是一件长线工程,家长能够重视,愿意花足时间和耐力,还能多方搜集资料,小心翼翼地保驾护航,已经比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幸福太多太多了。只是要强调一点,现在要想出一个像“庞众望”这样的寒门贵子,可能性微乎其微。尤其在上海这样的超一线城市,四校八大的卧龙凤雏们基本都是高知高能家庭出来的,他们的父母投入的金钱和精力,可不是一句轻飘飘的“侬儿子智商高”就能带过的。很多家长其实也哀叹,不如顺其自然好了,我其实一直相信,全力以赴比顺其自然一定更值得推崇。

来源:多瑙河的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