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理学作为四大基础学科之一,一直是顶尖高校的必争之地。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各校在物理学科上的投入差距逐渐显现,强者恒强、黑马逆袭的戏码年年上演。2025年最新发布的ABC中国大学物理学学科排名,直接撕开了高校物理实力的底牌——有人稳坐金字塔尖,有人默默掉
物理学作为四大基础学科之一,一直是顶尖高校的必争之地。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各校在物理学科上的投入差距逐渐显现,强者恒强、黑马逆袭的戏码年年上演。2025年最新发布的ABC中国大学物理学学科排名,直接撕开了高校物理实力的底牌——有人稳坐金字塔尖,有人默默掉队,更有学校像坐火箭一样往上冲。
中科大、北大、南大毫无悬念包揽前三,复旦、清华、上交紧随其后,这六所高校清一色拿下A++(前3%)的最高评级。但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华中科技大学的爆发式增长:从第三轮学科评估的第19名,一路冲到如今的全国第9,直接把同城的武汉大学(16-25名区间)甩开一个身位。有网友调侃:“华科这是把光电实验室的科研经费全砸进物理系了吧?”
老牌名校的底蕴依然不可撼动。南大物理学院坐拥8名院士、30名杰青,最新成果刚入选2024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北大和中科大更是“神仙打架”,在量子计算、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垄断了国内顶尖论文的半壁江山。但新贵高校的野心也不容小觑:浙江大学连续两任校长都是物理院士(杜江峰、马琰铭),自然指数飙到全国第二;南方科技大学建校不到十年,却已挤进A类(前12%),比许多985高校还猛。
有些学校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兰州大学曾是西北物理学科的旗帜,第二轮评估还排在第13名,如今却滑落到B++(20%开外),甚至被双非院校山西大学反超。而武汉大学的“跳水”更令人费解——第二、三轮评估均在前10,最新排名却掉出15名外,校友们纷纷喊话校领导:“珞珈山的物理系该醒醒了!”
学科评估的暗战背后,藏着高校的生存法则。清北华五靠的是百年积淀:北大物理系汇聚过饶毓泰、吴大猷等泰斗,中科大的同步辐射实验室是国家重器。而逆袭者如华科、南科大,则靠精准卡位:华科押注精密重力测量,拿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南科大狂挖海外青年学者,论文引用率一年翻倍。反观掉队高校,要么像兰大留不住人才,要么像武大方向模糊——既想保传统凝聚态优势,又跟风搞量子信息,结果两头不讨好。
这份排名也暴露了地域资源的残酷差距。北京上海的高校几乎垄断A类名额,吉大(第8名)和南开(第10名)成了北方仅存的独苗。中西部高校中,只有华科、川大等少数能挤进前20,更多学校像郑州大学、西北大学,即便有B++评级,也难逃“高分考生看不上”的尴尬。一位211物理系教授直言:“我们实验室的设备还不如深圳中学的竞赛班,拿什么和清北抢学生?”
对于高考生来说,排名只是参考的第一层滤镜。学科评估A类固然光鲜,但南开的理论物理、吉大的高压材料、华科的光电交叉,都是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反倒是某些综合排名靠前的学校,物理专业反而大而不强——比如某TOP10高校的物理系,竟被学生吐槽“专业课由工科教授代课”。
民间排行榜永远充满争议,但2025年的物理学科格局已悄然改写:清北华五+浙大华科的新八校俱乐部基本成型,武大兰大等昔日强校必须直面“不进则退”的残酷现实。至于那些双非院校?或许该学学山西大学——靠量子光学一个突破口,直接拿下一流学科的逆袭剧本。
来源:帝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