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法院洪水法庭开放日里的“童心法治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21:27 1

摘要:深秋的午后,日头斜斜挂在西天,乡野间的麦穗 早已垂下沉甸甸的穗子,在光里泛着油亮的黄 , 阵风掠过田埂,就把混着 麦穗 甜香与晒谷场干爽的气息,轻轻送进了 洪水 人民法庭的院落。这天,法庭的铁栅栏门第一次为一群特殊的 “小客人”敞开——来自辖区 中心学校 的

深秋的午后,日头斜斜挂在西天,乡野间的麦穗 早已垂下沉甸甸的穗子,在光里泛着油亮的黄 , 阵风掠过田埂,就把混着 麦穗 甜香与晒谷场干爽的气息,轻轻送进了 洪水 人民法庭的院落。这天,法庭的铁栅栏门第一次为一群特殊的 “小客人”敞开——来自辖区 中心学校 的 100 余名 小学生 来赴一场 “法庭之约” 。 这场由乐都法院 洪水 法庭精心筹备的 “法治进校园 ·法庭开放日 ”活动,要让这些平日里在田埂上追蝴蝶、在晒谷场玩游戏的农村娃,近距离触摸“正义”的模样,在纯真的心田里播下一颗名为“法治”的种子。

“大家跟着我走,咱们先去‘法庭最神秘的地方’!”法官助理白静平笑着朝孩子们招手。她穿着一身板正的制服,说话时轻柔缓慢的语速,像哄自家侄子侄女一样温柔。走进审判庭,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原本喧闹的孩子们瞬间安静下来,小脑袋不约而同地抬起,眼睛瞪得圆圆的,盯着前方高高的审判席——深棕色的木质桌椅,正中央的位置上,一枚法槌在方台上静静躺着。

白静平走上审判席旁的台阶,指着不同的座位给孩子们讲解,“这是审判席,法官叔叔阿姨就在这里听案子;这边是原告席和被告席,要是有人有纠纷,就坐在这儿把事情说清楚;后面那一排,是给来旁听的人坐的,比如你们今天,就是‘小小旁听员’啦。”

她声情并茂,时不时用手比划着,把“原告”“被告”这些陌生的词,换成“小明和小红闹矛盾,要请法官评理”的小故事,孩子们听得入了神。

展示法徽和法袍的过程,是最让孩子们沸腾的环节。洪水法庭是一个年轻的集体,1986年出生的李海峰,平时是审判台上不苟言笑、刚正不阿的法官,也是洪水法庭全盘工作的主心骨,大家对他尊重而敬畏。今天,他走下审判台,笑容亲切地当起了“服装模特”。

“这件黑色的法袍,穿在身上是不是很神气?它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代表着法官的职责和法律的严肃性。穿上它,法官就要扛起责任,严格依照法律和事实来裁判。”宽大的衣袖、胸前的纽扣,鲜艳的法徽,让孩子们好奇地伸手想摸,她邀请几位小朋友轻轻触摸法袍的材质,孩子们的小手小心翼翼,脸上洋溢着激动与荣耀的光芒。

当白静平从身上取下那枚金灿灿的法徽时,孩子们“哇”的一声围了上来,小脑袋凑成一团,像一群围着向日葵的小麻雀。“大家看一下,法徽上面有什么?”。“有天平!我知道,是公平的意思!”一个小男孩抢先喊道。“还有麦穗!和我们地里的麦子一样!”另一个小姑娘细声补充。白静平赞许地点点头,耐心解释道:“是的,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天平代表着公平公正,就像你们分糖果,要一人一半才不吵架,也要求法官像天平一样,不偏不倚。麦穗呢,是咱们农民伯伯种的粮食,代表法庭要守护老百姓的日子,代表着法律会保护所有勤劳的人民。另外这个,叫华表,代表着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尊严。所以,法徽就是法院和法律的象征,提醒我们要公平做事,正直做人。”白静平拿着法徽,绕着孩子们走了一圈,让每个人都能看清上面的纹路。

审判庭里,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孩子们仰起的小脸上,每一张脸都写满了对“公平”的懵懂向往,法徽的光,就映在他们亮晶晶的眼睛里。

离开审判庭,庭长李海峰和书记员马茜早已在楼道口等候,带着对审判庭的初步认知和仍在沸腾的好奇心,孩子们在“李老师”和“马老师”的引领下,来到了法庭的楼道文化墙前,这面墙并非冷冰冰的装饰,而是融合了法治元素、传统文化、道德训诫的生动课堂。

“礼”的端正、“让”的谦和、“度”的沉稳、“诚”的坦荡……一个个融合着法治元素、传统文化与道德训诫的汉字,以烫金阴刻或书法拓印的形式,错落又规整地排列在法庭长廊的墙壁上。这些字不只是墙面装饰,更像一道道“无声的劝诫符”与“立体的教育牌”,它们以汉字为载体,让法治的刚性与道德的柔性相融,潜移默化中劝人弃恶念、守规矩,教人防越界、修品行,让“有礼、懂让、守度、存诚”的观念,随脚步走进人心,成为每个人面对纠纷、践行法治时的内心标尺。

讲解中,李海峰法官和马茜书记员巧妙地将墙上的内容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联系起来,引导他们思考诚信、谦让、友爱、责任等传统美德的价值。孩子们睁大眼睛,听着这些熟悉又陌生的故事被赋予法治与道德的深意,若有所思。对于这些生长于乡土、天性淳朴的孩子而言,这些抽象的美德通过具象的故事和亲切的讲解,变得更加可知可感,悄然浸润着他们的心田。

最后一站,是法庭的会议室。冶海玲法官把会议室收拾成了“临时课堂”,没有高高的审判台,她搬来椅子,坐在孩子们中间,化身成为一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温柔而耐心的话语,聚焦于与孩子们校园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校园欺凌和未成年人保护。

“同学们,老师和家长是不是教导我们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呀?”冶海玲法官的开场白亲切自然,“但是,如果有时候,有同学故意欺负别人,比如取笑别人的缺点、抢东西、甚至推搡打闹,这样做对吗?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认真思考的神情。

随后,冶法官用一个个贴近生活的案例小故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什么是校园欺凌、欺凌行为带来的危害、以及实施欺凌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她更着重强调了如何保护自己:“如果遇到了让自己不舒服、不开心甚至害怕的事情,尤其是被别人欺负了,一定要记住:第一时间要告诉信任的老师、家长,或者警察叔叔阿姨,大家都会帮助你!如果有人欺负你,或者你看到别人被欺负,不用怕,因为法律会保护我们。但记住,不能自己去和坏人‘打架’,第一时间找老师、找家长,这才是最聪明的办法”。

她又给孩子们讲了 “团结友爱的小故事”:“就像咱们村里,谁家收玉米,邻居都会来帮忙;谁家孩子没人带,隔壁阿姨会帮忙看。在学校里也一样,同学之间要像兄弟姐妹,你帮我,我帮你,这样就不会有‘欺负人的事’了。”她的话语温柔而坚定,充满了关怀与力量 , 孩子们听得格外专注,不时点头。

时光飞逝,开放日活动在孩子们依依不舍的目光中接近尾声。对于这些村镇小学的孩子们来说,这次经历无疑是新奇而震撼的。他们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法条的全部含义,但他们触摸了法徽的庄严,感受了法袍的神圣,聆听了关于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故事,知道了遇到困难可以寻求法律的帮助。一颗颗法治的种子,已然悄无声息地落入他们纯净的心田,静待日后发芽、生长。

未来,这些孩子或许会成为田埂上的农民、学校里的教师、医院里的医生,但无论他们做什么,那颗名为“法治”的种子,都会在他们心里发芽——让他们懂得保护自己,懂得尊重他人,懂得用法律守护自己的生活。

这场开放日,没有生硬的法条宣讲,没有严肃的庭审演示,只有干警们俯下身子的耐心、贴近乡野的语言,和孩子们眼里藏不住的好奇与纯真。基层法庭的干警们,常年扎根乡野,见过农民为了两亩地的收成争执,见过邻里因一句口角红脸,也深知农村孩子对“法律”的陌生。他们知道,法治的传播,不能只靠一纸判决,更要靠这样“面对面”的交流、“心贴心”的引导——用孩子们能懂的话,讲他们身边的事,让“公平”“正义”不再是电视里的词语,而是能摸得到的法徽、能听得懂的故事、能践行的约定。

这就是所有基层法庭干警的初心:他们不仅是定分止争的裁判者,更是用心用情的法治传播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和祖国未来的筑梦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基层法庭扎根乡土、情系百姓、关爱幼苗的深厚情怀与责任担当。他们要用温柔的话语、耐心的引导,把法治的暖阳送进乡野,送进童心,让正义的天平,在每一双纯真的眼眸里永远闪耀着明亮的光,照亮每一个孩子前行的道路。

供稿:乐都法院

编辑:李生蕊

审核:詹国彬

诉讼服务中心: 0971—12368

省法院导诉台: 0971—6165249

省法院督察局: 0971—6163105

来源:青海高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