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秋韵,共愈新篇:银屑病诊疗指南巡讲徐州站丨拓界领航·跟着“国家队”学皮肤病规范化诊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21:11 2

摘要:“领航计划——助力医学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项目”是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司局指导下实施的品牌项目。2025年,作为该品牌项目下的全新子项,中国医学论坛报在礼来中国的支持下,共同开展“拓界领航·跟着‘国家队’学皮肤病规范化诊疗——银屑病诊疗指

以下内容仅供中国大陆地区执业的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如您非前述专业人士,请离开本页面。

“领航计划——助力医学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项目”是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司局指导下实施的品牌项目。2025年,作为该品牌项目下的全新子项,中国医学论坛报在礼来中国的支持下,共同开展“拓界领航·跟着‘国家队’学皮肤病规范化诊疗——银屑病诊疗指南巡讲”活动,邀请国内银屑病领域知名专家对银屑病相关诊疗指南进行解读和分享,以此推动中国银屑病临床诊疗的发展。

9月13日,银屑病诊疗指南巡讲徐州站会议成功举办。会议邀请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蒋冠教授南京鼓楼医院包军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韩凌教授上海长海医院毕新岭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范星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李敏教授担任会议讲者,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蒋娟教授、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于倩教授、盐城市中医院姚明教授参与会议讨论。本次巡讲聚焦银屑病诊疗指南核心,分享银屑病领域基础研究新进展,深入解读共病发生发展机制和治疗进展,通过真实病例剖析临床难点问题,旨在推动银屑病规范化诊疗水平提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长期预后。

主席致辞

蒋冠教授

蒋冠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指出,银屑病作为全球范围内影响数千万患者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我国有超650万患者正深受其身心双重困扰。本次银屑病诊疗指南巡讲特邀国内皮肤科领域多位知名专家,围绕中国银屑病指南解读、银屑病新疗法和新热点、最新研究的前沿进展,以及银屑病与代谢综合征治疗进展等核心内容展开深入探讨。期待与会专家能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学术对话中激发思想火花,共同推动银屑病诊疗水平的提升。

包军教授

包军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银屑病不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皮肤病,更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带来沉重负担。近十年来,银屑病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生物制剂与小分子药物等创新治疗的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疾病缓解深度和维持周期,使“疾病修饰”从理想愿景逐步转化为可实现的治疗目标。本次会议旨在通过对银屑病诊疗指南的深入解读,提升临床诊疗的规范化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广大银屑病患者。

指南解读,笃行不倦

中国指南解读

银屑病的诊断、治疗目标和治疗建议

韩凌教授

韩凌教授在报告中对《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的核心要点进行了深入解读。随着对疾病认知的深入,该病已被重新定义为一种系统性炎症性疾病,而非单纯的皮肤病变。因此,指南特别强调了规范化诊疗和全病程管理的重要性,建议轻度患者每年、重度患者每半年进行一次系统性筛查,同时提倡对已出现共病的患者通过MDT模式积极控制和管理共病。

在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方面,指南推荐采用“二分法”将患者划分为适合局部治疗与系统治疗的两大群体,使更多存在治疗需求的患者尽早进入系统治疗阶段,从而实现长期临床获益。对于符合系统治疗条件的患者,可综合考虑其病情、经济状况及个人治疗意愿,将生物制剂作为早期甚至优先选择的方案。韩教授指出,个体化治疗是当前银屑病专科医生面临的重要挑战,应基于患者病情、共病情况、经济能力及个人偏好来制定诊疗策略,并通过加强患者教育、心理疏导和行为干预,实现疾病的全程管理。

中国指南解读

银屑病治疗目标和生物制剂治疗失败建议

毕新岭教授

毕新岭教授围绕银屑病治疗目标和生物治疗失败后续治疗建议进行深入解读。随着生物制剂的广泛应用,银屑病治疗目标已从单纯追求皮损清除,转变为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指南明确提出,银屑病的治疗需实现皮损几乎完全或完全清除(PASI 90/ 100),并重视共病的筛查与管理。毕教授强调,银屑病诊疗应遵循医患共同决策的理念。医生需充分了解患者的个人诉求、经济状况及其共病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最终由患者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做出治疗选择。

在早期干预方面,临床数据表明,早期干预可有效改变疾病进程。对于特殊部位受累或传统治疗应答不佳的患者,早期启用生物制剂治疗,能够显著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共病发生风险,并有助于实现长期病情缓解。面对生物制剂失效这一临床难题,毕教授系统性地梳理了转化治疗路径,在生物制剂的选择与转换策略上,应注重靶点特性、药物亲和力及真实世界疗效数据,加强随访、共病管理与患者教育,以达成长期稳定的疾病控制目标。

热点讨论:聚焦指南,践行规范

蒋冠教授主持下,蒋娟教授于倩教授围绕银屑病的早期干预及规范诊疗等热点话题展开精彩讨论。

于倩教授

于倩教授认为,早期应用生物制剂不仅有助于控制皮损,更可延缓关节畸形进展、降低共病风险,并且对焦虑抑郁症状有积极影响。针对生物制剂疗效衰减或治疗失败的问题,首要步骤是分析原因,明确为继发性失效后,可选择同靶点转换治疗。

蒋娟教授

蒋娟教授强调IL-17等关键炎症因子在银屑病共病发生机制中非常关键,早期干预能改变疾病的进程,有助于实现“疾病修饰”的治疗目标。在银屑病专病门诊建设方面,蒋教授建议遵从指南共识,综合考量患者病情、经济状况、用药安全性及治疗需求,进行医患共同决策。

锐意进取,引领前沿

银屑病基础研究新进展和共病探索

范星教授

范星教授在报告中系统梳理了银屑病基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在银屑病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多项由中国学者主导的创新性研究,从表观遗传调控、免疫细胞亚群、神经免疫交互等多个维度,深化了对银屑病发病机制的认识,进一步确立了IL-17作为核心炎症因子的关键地位。

银屑病常合并银屑病关节炎(PsA)、代谢综合征及焦虑抑郁等多种共病。早期应用生物制剂不仅可快速、持久地改善头皮及指甲病变,还能显著降低PsA风险。在精神共病管理方面,2025 美国皮肤病学会(AAD)汇总分析显示,使用IL-17抑制剂依奇珠单抗治疗12周后,患者16项抑郁症症状快速自评量表(QIDS-SR16)评分降低51%,且疗效在5年内保持稳定。目前,银屑病已步入“疾病修饰”的探索阶段,应通过MDT、规范化筛查和个体化治疗策略,全面提升银屑病及其共病的整体诊疗水平,最终实现从皮肤症状控制到系统性炎症管理的跨越。

银屑病与代谢综合征治疗进展

李敏教授

李敏教授围绕银屑病与代谢综合征的关联机制、临床负担及临床管理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她指出,银屑病的发生与发展受感染、压力、肥胖等环境因素和遗传背景的共同影响。肥胖与银屑病之间存在明确的双向关联,肥胖可能通过促炎细胞因子分泌的增加和Th17细胞群的扩增,加剧银屑病皮损与系统炎症;而银屑病本身的慢性炎症状态又可诱发或加重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及内脏脂肪沉积,进而促进代谢综合征的发展。

在治疗策略方面,合并肥胖或代谢综合征的银屑病患者应进行个体化治疗与共病综合管理。在某些难治性案例中,减重甚至可实现皮损与代谢指标的双重改善。最后,李教授呼吁银屑病进行更精准的“机制分型”,如基于IL-17等关键炎症通路对疾病进行重新分类,并加强跨学科协作,积极探索代谢干预与生物制剂联合治疗的新策略,从而全面提升患者的治疗应答与长期生活质量。

热点讨论:聚焦前沿,洞察趋势

包军教授主持下,姚明教授聚焦银屑病的精准诊疗及共病管理进行经验分享。

姚明教授

姚明教授认为,银屑病共病管理需重视跨学科协作,可借鉴内分泌科慢病管理的成熟模式,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及长期随访。针对特殊部位银屑病,患者的社交与心理负担尤为显著,临床医生应细致鉴别、及早诊断并早期干预。对于已经出现头皮、甲损害的患者,建议积极进行超声或MRI等影像学评估,早期应用IL-17抑制剂等生物制剂,有效控制皮损、降低关节结构性损伤风险,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结语

会议尾声,蒋冠教授包军教授进行会议总结。本次会议围绕银屑病规范化诊疗与前沿进展,从指南解读、共病管理、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度探讨,有效拓宽了临床诊疗视野,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具有实践价值的学术参考。银屑病诊疗已进入个体化、规范化和全程管理的新阶段,未来应进一步探索银屑病联合治疗方案,持续推进多学科协作,加强医患共同决策,从而全面提升诊疗质量,最终惠及更多患者。

会议现场

中国医学论坛报 刘派 整理

来源:壹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