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1年的11月,刚入行不久的我,迎面便撞上了九运会这个“大活”,从广东奥林匹克中心的惊艳亮相,到天津棒球队的致胜安打,第一次体会到了大型运动会的独特魅力。彼时,刘翔还是初出茅庐的小将,姚明还只能制霸国内篮坛;彼时,新千年的新奇尚未褪去,北京申奥成功的喜悦仍
2001年的11月,刚入行不久的我,迎面便撞上了九运会这个“大活”,从广东奥林匹克中心的惊艳亮相,到天津棒球队的致胜安打,第一次体会到了大型运动会的独特魅力。彼时,刘翔还是初出茅庐的小将,姚明还只能制霸国内篮坛;彼时,新千年的新奇尚未褪去,北京申奥成功的喜悦仍在心头;彼时,正处于报业大发展的黄金10年,各家媒体比拼的是谁的特刊更厚,谁做的版面更多……
刘翔在九运会男子110米栏比赛中
一晃,24年过去了,全运会再一次拥抱这片土地,天河体育场的风采依旧,大湾区的辉煌更胜,熟悉的场馆,鲜活的面孔,一起组成了全新的乐章。24年间,我也从一个初出茅庐的萌新变成了要努力跟上时代的老将,经历了纸媒的兴衰,赶上了媒体融合的大潮,将以全新的姿态走进这片场地。
至今仍记得,九运会期间有一个特别高大上的词汇,也是该届全运会的创新举措之一:场馆光纤全覆盖。具体是什么情况,记忆已经不算清晰,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互联网技术正在逐步成熟,那一届的全运会已经有了网上火炬传递,记者也可以在比赛场馆内,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回传稿件、照片——当时,报纸还会特意在稿件上标上一句:记者XXX,广东数码传真,主打一个现场感扑面而来。当然,这种“新鲜事物”主要还是我们这些小年轻来享受,老同志们基本上还都坚持手写稿件,再通过传真传回报社的套路。于是,媒体酒店的商务中心便成为这些老同志的主战场。
24年之后,十五运会又会诞生怎样的新名词尚不清楚,不过,“科技全运”早已成为最近几届全运会的固定标签之一,身在勇立潮头的大湾区,肯定会继续敢为天下先,说不定到时候在场馆内接待我们的就会是一个个人形机器人,各种数据资料的搜索也会变得更为便捷……当然,前来报道全运会的记者也肯定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只限于记录、提问、倾听,只限于对着电脑屏幕不停地码字,拍视频、开直播都已经是传统套路了,就算是用AI生成一段《全运冠军热舞“大展宏图”》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当然,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记者身份的日渐多元,也带来了一些的负面效果,追赶潮流、拥抱流量的同时也难免被流量所裹挟。于是,追求短平快的内容越来越多,专业深度的东西越来越少;一键转发的速度越来越快,踏实求证的态度越来越少;表达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内在修为却停滞不前……以至于如今的一些体育记者看上去更像是球迷、网红,报道同质化、扁平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想要看一些有深度的分析文章,反而要去关注相关方面的网络达人。
好在,这一次,《羊城晚报》牵头的“拜师大BOSS·全运大作战”活动,又让我们看到了在媒体融合的概念下,传统媒体在人脉、采访上的独特优势,看到了兄弟单位的记者各展神通,展开或风趣、或深入、或真切的采访,也希望即将到来的十五运会上,类似这样有深度的报道更多一些,对故事的挖掘更深一些,对比赛的分析更专业一些,将目光重新聚焦于赛场之上,而不是某些明星运动员的一颦一笑,穿衣背包,更不要出现那种穿凿附会、脑补意向的“我觉得”式的新闻。
24年,敢教日月换新天;24年,惟愿初心似从前!
文丨今晚报 记者 滕达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