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年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如今已经是某互联网大厂的技术总监;班里那个总是安静坐在角落的女生,现在经营着自己的连锁书店;而当年最活跃的班长,却显得有些落寞,说这几年换了几份工作都不太顺心。
前几天参加大学同学聚会,十几年没见的同学们聚在一起,聊起各自现状,真是感慨万千。
当年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如今已经是某互联网大厂的技术总监;班里那个总是安静坐在角落的女生,现在经营着自己的连锁书店;而当年最活跃的班长,却显得有些落寞,说这几年换了几份工作都不太顺心。
同样的起点,同样的专业,为什么十几年后的人生轨迹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仔细观察那些过得不错的同学,我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三个共同特质,而最后一个,恰恰是大多数人最容易忽略的。
保持好奇心,是成长的内驱力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总有一些人,好像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学习新技能、探索新领域、尝试新事物,他们乐此不疲。而另一些人,则更愿意待在舒适区内,对新鲜事物提不起兴趣。
这两种人,三五年后会有怎样的差别?
我的朋友小杨就是个典型例子。五年前,我们都是普通的办公室职员,下班后我喜欢刷剧打游戏,他却报班学编程、研究短视频制作。当时我觉得他瞎折腾,没想到去年他开发的APP被一家公司看中,直接挖他去做产品经理,薪资翻了两倍还不止。
心理学家将这种特质称为“成长型思维”。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他们视挑战为机遇,把失败当作学习的过程。
相反,固定型思维的人则认为能力是天生的,他们回避挑战,害怕失败,因为失败会证明他们“不行”。
这两种思维模式,会在日积月累中产生巨大差距。保持好奇心,就是给自己一个不断成长的机会。
接纳不完美,是前进的加速器
我们总是希望准备充分再开始,等待完美时机再行动。但真相是:完美时机永远不会来,准备永远不可能完全充分。
我的表妹曾经梦想开一家咖啡馆,但她总是觉得需要更多准备——要先考个咖啡师证书,再去知名咖啡馆打工取经,还要存够足够的钱……三年过去了,她的咖啡馆仍然停留在梦想阶段。
而我的同事小林就聪明多了。她想做自媒体,没有等买齐设备、学会剪辑再开始,而是直接用手机拍摄、用免费软件剪辑,发布第一条视频。虽然初期视频质量一般,但她边做边学,现在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知识分享博主。
“先完成,再完美”这六个字,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需要极大勇气。因为我们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太害怕失败出丑。
但其实,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做得完美。所有高手,都曾经是笨拙的初学者。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允许自己犯错,你才能真正开始进步。
持续行动力,是梦想的播种机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多人做不到的一点。
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什么对自己好,却总是无法坚持?
答案很简单:我们太贪心,总想一口吃成胖子。
研究表明,设定过于宏大的目标,反而会降低我们的行动力。因为大脑会被巨大的任务量吓到,产生畏难情绪,进而选择拖延甚至放弃。
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微量开始,超额完成”的道理。
想坚持跑步?不要要求自己每天跑五公里,而是告诉自己:“我只穿好运动鞋出门站一会儿”。一旦你出了门,很可能会想:“来都来了,不如跑几步”。
想培养阅读习惯?不要要求自己每天读一小时,而是告诉自己:“我只看一页书”。通常你看完一页,会忍不住继续往下读。
这种策略的妙处在于,它消除了行动的阻力。因为任务太小,小到不可能失败,所以你不会感到压力,反而更容易开始。
而一旦开始,你就已经成功了八成。
人生的差距,不是一天拉开的。你今天的每一个微小选择,都在悄悄塑造你的未来。
保持好奇心,让你不被时代淘汰;接纳不完美,让你敢于开始行动;而持续的行动力,则是将梦想照进现实的唯一途径。
不要小看每天微小的进步。坚持一年,你会发现惊人的变化;坚持三年,你会遇见一个全新的自己;坚持十年,你的人生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从今天起,选择好奇而非恐惧,选择开始而非完美,选择行动而非空想。
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这个勇敢开始的自己。
来源:悟明说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