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最强台风桦加沙即将登陆,同时喜马拉雅山上烟花燃起。海洋暖湿气流裹挟狂风暴雨,在东南沿海平原撕开防线;高海拔冰川带被人为烟火惊扰,彩色残渣覆在雪面加速消融。
今年最强台风桦加沙即将登陆,同时喜马拉雅山上烟花燃起。海洋暖湿气流裹挟狂风暴雨,在东南沿海平原撕开防线;高海拔冰川带被人为烟火惊扰,彩色残渣覆在雪面加速消融。
高山与海洋,看似相距遥远,却是人类活动与气候、地理相互作用的缩影。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变迁中折射了怎样的人类文明,从山河大川到多彩人间,邢海洋正在用他的脚步和文字丈量这个世界。
9月24日14: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大图书馆新知讲堂,邀请《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气候、地理与古代的我们》作者邢海洋,带来“不止地理:气候变迁下的人类文明史”,讲讲人类和地球的故事。
主要内容
五年前,53岁的我参加了中山大学的记者驻校计划,却很茫然,不知职业生涯该向着什么方向。短视频正变得火热,我想拍视频却找不到方法。
懵懂中,回到了自己的地理专业,逐渐把自己30年写经济专栏和文章习得的方法,用在了专业上。起初用到的是大脑中隐约记忆的专业知识,很快就耗尽了。然后是通过一个个小的专题来补习知识,希望做科普。继而,不满足于只是用写作技巧“包装”知识,我开始思考,一个游离专业外数十年的归队者,是否也能在专业里有所发现。
气候剧变给了我契机,于是自学考古知识,再以气候变化为线索,结合中国大的地理框架,写作了《气候、地理与古代的我们》,用气候和地理知识解释中国大地上古代人类的分布和文明的起源。
主讲人
邢海洋,《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专栏作家。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农学院,获硕士学位。多年从事财经专栏写作,出版《投资物语》《硅谷大于华尔街》等著作。近年来专注于自然地理、历史地理、气候变化等的专题写作、科普教育,发表《中国西北行》《气候变迁下的中国文明史》等专栏文章,出版科普作品《万万想不到的地理》。
相关推介书目
《气候、地理与古代的我们》
作者:邢海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5年7月
讲座信息
时间
2025年9月24日(周三)14:30—16:00
地点
中国人民大学(中关村校区)
图书馆307报告厅
(现场观看需提前预约进校)
直播地址
全球变暖
(节选自本书)
台风的形成,有一个硬性的条件是洋面温度高于或等于26.5℃。依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的数据,全球海洋热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 20 世纪 90 年代后海洋加速变暖。近30 年海洋增加的热量是此前 30 年的 5 倍多。2020 年,全球海洋热含量为有现代海洋观测以来的最高值。
1958 年至 2018 年,全球海洋平均海表温度升高了 0.54℃左右,中国近海区域海表平均温度上升幅度还高于全球平均值。无疑,2018 年后全球温度还在上升2022 年,地球平均温度比工业革命前高约 1.15℃,这还是在澳大利亚山火肆虐和南太平洋上汤加火山喷发后,灰尘遮蔽了太阳辐射,接连三年“拉尼娜”,升温相当“克制”的结果。
2002 年,我在美国的一所大学读研究生,论文题目是“沙漠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固定作用”。整整一个夏天,我都要到位于美墨边境的齐瓦瓦沙漠里,沿着土壤剖面自上而下采集土样,分离里面的草根、树根等有机质,拿到实验室里用坩埚烧出二氧化碳,精确地计算出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而固定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夏天沙漠里阳光灼热,根本没办法作业,我们先用大铲车在土地里挖了深沟,再在沟里干活,即便如此也要很早出发,趁着早晨阳光还没有直射进土沟里取完土样。
植物的碳汇是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地球经过了亿万年的演变过程,最初的大气里包含着大量的二氧化碳,它们与水和阳离子反应形成了碳酸盐。这是碳循环的开始。地球诞生了生物后,这些碳被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下来,乃至储存到煤炭里,或者在食物链里转移到动物的身体里,再在特殊的机缘下变成石油,储存下来,从而形成了碳的掩埋。
地球的碳循环图景还有更复杂也更隐秘的方式。在齐瓦瓦沙漠的土壤层里,地下一米多深的地方有着一个异常厚实且坚固的白色碳酸钙层。而碳酸钙的成分,如同地球上俯拾皆是的石灰岩,在地球形成之初却是不存在的,当熔融的“火”球冷却,二氧化碳和金属离子就会在水的帮助下形成碳酸盐。不过,今日之石灰岩很大一部分是远古生物的产物,是贝壳类生物、藻类植物以及动物骨骼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沉积下来的。它们被水融化,渗入土壤中,在半干旱地带却无法被水带向更远的地方,于是沉积在土壤深处。这是碳循环的一种周期更长的链条。
可以说,如果地球没有生命存在,就不可能有碳的循环,也不会有曾经的煤炭、石油的大规模埋藏。而人类工业革命后的大规模开采利用,把旧有的“窖藏”一下子全拿出来短时间挥霍掉,打破了碳循环上的平衡,带来了气候变化上的一系列问题。
作为对比的是,月球上没有碳酸盐,而人类在探索火星的过程中却发现过碳酸盐矿物,这一度是探索火星的重要发现。水加二氧化碳,与钙、铁或镁等混合起来,就会形成碳酸盐。碳酸盐会在酸中快速溶解,这于是提醒了科学家,火星可能曾经有过一个非常温和的良性环境,足以孕育早期的生命。
2015 年联合国关于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制定的人类控制气温升幅的目标是 1.5℃以内,预计会在 2040 年到来。而到了2023 年,全球气温纪录便被频频打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称,7 月 4 日测得的全球平均气温为 17.18℃,7 月 3日为 17.01℃。这意味着,此前全球平均气温在 2022 年 7 月 24 日创下的 16.92℃的纪录连续两天被打破。尽管个别天数的温度还不能作为年均温度,有着普遍的参照意义,但温度的急剧上升已经足够给人警示了。
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
资料来源: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