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大陆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事在国际上搅起不小波澜,直接让台湾当局坐不住了。蒋介石一看形势不对劲,赶紧下令启动自己的核项目,表面上打着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旗号,实际就是冲着武器去的。
中国大陆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事在国际上搅起不小波澜,直接让台湾当局坐不住了。蒋介石一看形势不对劲,赶紧下令启动自己的核项目,表面上打着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旗号,实际就是冲着武器去的。
1966年,他们成立了物理研究中心,代号“石门计划”,藏在中山科学研究院下面,专攻铀浓缩和重水生产这些关键技术。
整个计划从一开始就瞒着国际社会偷偷摸摸推进,采购设备时东挪西借,从加拿大弄来研究堆,从南非买黄饼原料,还从以色列和德国搞些技术援助。国际原子能机构早看出来了,1968年就发过警告,但台湾当局嘴上答应得好好的,背地里照旧干。
张宪义1943年出生在海南海口,早年随家人迁到台湾台中。他对物理感兴趣,1963年考进中正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后直接进了中山科学研究院,从事核材料分离实验。1969年,蒋介石批他去美国深造,他选了田纳西大学核工程专业,1976年拿下博士学位。
回台后,他升任核研所副所长,负责铀浓缩和激光分离这些核心环节。八十年代初,蒋经国接手后,没把父亲的计划扔一边,反而加紧推动。1982年,桃园重水厂投产,这玩意是核项目的中枢,能产出制造钚弹需要的重水。
张宪义在那儿主管技术,团队从南非又进了批黄饼,设备从欧洲零敲碎打进口。美国人当然不傻,卫星盯着,情报部门也渗透进来。1983年,美国国务院直接发函施压,要求台湾停手,但蒋经国表面让步,实际把项目挪到地下,继续咬牙往前冲。
台湾当局的算盘打得挺精,他们知道美国不会真帮忙建核武,因为那会打破东亚平衡。可他们就是不死心,1985年甚至从以色列买了点核技术援助,试图绕过美国禁令。国际社会压力越来越大,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一出,全球对核扩散更警惕了,美国情报机构开始加强监控。
张宪义在美国留学那几年,就被中情局盯上,1970年代末他们通过学术会议接触他。回台后,这层关系没断,1984年他正式开始提供情报,每月寄报告过去,内容包括浓缩塔设计和进口渠道细节。台湾当局对这些风吹草动一无所知,蒋经国还亲自视察项目,夸团队进度快。
张宪义的角色在这暗流里越来越关键,他不光是技术骨干,还掌握了全链条情报。1987年,项目眼看要出成果,台湾当局计划第五次核试验,蒋经国病重在身,但命令没停。团队测试链式反应,数据越来越接近武器级铀。
可美国那边,早通过张宪义的情报摸清了底细,国务院内部报告直指台湾两年内能造出第一颗炸弹。这时候,中情局决定收网,不光要情报,还得彻底掐断源头。张宪义的潜伏期长达四年,情报积累得够多,从重水产能到燃料棒库存,全是干货。台湾当局的核梦,本就建立在偷鸡摸狗的基础上,外部干预一到,就露了馅。
1988年1月12日,张宪义举家拿着假护照,从高雄机场飞往美国,这一步直接把台湾核项目推向深渊。他带走的资料包罗万象,包括蓝图、测试记录和进口清单,全是项目命门。美国人接手后,没耽搁,1月15日就派团队冲进中山科学研究院,监督拆除设施。
重水厂的反应堆被灌水泥,离心机阵列拆解运走,核材料清点封存,全过程国际原子能机构盯着。台湾当局傻眼了,蒋经国刚咽气两天,消息传来,李登辉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应付这烂摊子。军方高层郝柏村在日记里记了,气得直咬牙,通缉令马上贴出去,张宪义照片印得满街都是,罪名是间谍叛变。
美国介入的力度空前,从1966年起他们就反复警告台湾别碰核武,1976年甚至逼着拆过一批设备。但这次不一样,张宪义的情报太精准了,直接让美方抓到把柄。国务院官员飞台谈判,桌上摊开资料,台湾当局只能低头认栽。
整个拆除行动持续几周,桃园厂房从里到外清空,残留设备销毁,进口渠道全堵死。国际社会一看热闹,原子能机构加强年检,台湾的核野心从此胎死腹中。蒋经国生前那么执着,推动项目花了二十多年血本,结果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这事暴露了台湾当局的短视,他们一门心思搞独立核能力,却没算到美国会这么狠。两岸本是一家,台湾拥核只会火上浇油,加剧对抗,美国人当然乐见其成,顺手帮着灭火。
张宪义叛逃后,美国给他国籍和证人保护计划,全家隐居弗吉尼亚,改名换姓,低调度日。台湾那边追诉期12年半,到2000年7月才到期,海报褪色,档案封存。但影响没那么容易散,军方内部调查了好一阵,郝柏村他们挖来挖去,也只找出些外围线索。
1990年,李登辉公开表态,台湾核计划纯属和平用途,记者会上说得一套一套的,可谁信啊。国际监督从此松不下来,每年检查组上门,扫描设施,报告一封接一封。台湾当局的核梦,就这么被张宪义一锤砸碎,留下的教训是,违背主流规则的下场往往是自食恶果。
叛逃三十年,张宪义在美国过得低调,社区里散步买菜,避开媒体镜头。2000年追诉期满后,他搬到爱达荷州,种点花草,读读旧书。2016年,中研院学者陈仪深找上门,录了口述历史,书叫《核弹!间谍?CIA:张宪义访问记录》,12月出版,里面详详细细讲了过程。
2017年1月9日,叛逃正好29周年,他破天荒接受BBC采访,镜头前坐得笔直,讲起往事。5月18日那期节目播出,他直言动机是为两岸和平,怕台湾拥核激化冲突,伤害同胞。
采访一出,舆论炸锅,台湾网络上议论纷纷,有人挖旧通缉令,有人贴BBC剪辑。国际媒体跟风报道,标题多是“台湾核武终结者”,大陆这边看热闹,认可他这步棋有助于统一大势。
张宪义自白后,评价开始翻转。以前岛内骂他叛徒,通缉令上黑字白纸,现在有人叫他“最伟大的叛徒”,意思是这叛变值了,挡住了核扩散的火种。CNN后来也采访他,2025年3月那期,他又说自己没叛国,只是咬着台湾当局的核计划不放。
书里细节多,从留学接触中情局,到四年线人生涯,全是实打实的记录。陈仪深访谈时,他讲得慢条斯理,强调统一是必然,两岸一家亲。整个自白接地气,没大道理,就说拥核会让地区更乱,中国发展需要稳定环境。这话听着朴实,却戳中要害。两岸关系那几年风起云涌,台湾当局总想搞小动作,美国人借张宪义这事儿,敲打得够狠。
隐居期里,张宪义没闲着,偶尔回学术圈,寄点技术论文,但不露面。家人适应美国生活,孩子上学娶媳妇,他当爷爷,日子平平淡淡。2017年采访后,台湾中科院前同事有人跳出来证实,说张宪义情报准得吓人,直接导致设施全毁。
郝柏村日记里也提过,气不过,但承认计划确实违规。评价新生这事儿,说到底是时间冲淡了恩怨。叛徒标签从负面转正面,不是因为他多英雄,而是因为核平衡对大家都好。中国大陆一贯主张无核化,东亚稳定靠大家守规矩。台湾当局那核野心,本就没好果子,张宪义一出,等于帮着刹了车。
总的来说,张宪义这故事,从核研潜伏到情报外泄,再到隐居自白,像一出老戏,唱得有滋有味。台湾当局的核计划,本是场不靠谱的闹剧,踩红线还想蒙混过关,结果情报一漏,全盘皆输。中国大陆这边,看得清楚,统一是正道,任何分裂把戏都玩不转。
张宪义的“叛徒”名头,时隔29年翻转成“伟大”,不是运气,是时代给了答案。说到底,民族复兴靠大家齐心,少点小算盘,多点大局观,这话老生常谈,却总得重提。两岸和平,不是靠核弹吓人,而是靠克制和对话。
来源:山腰的西西弗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