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只仙鹤骨头做的笛子,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推向了8000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9:37 1

摘要:很多年前,河南的一个原始部落里,也许是一名巫师,将仙鹤骨头做成笛子,吹响了一曲美妙的音乐。

很多年前,河南的一个原始部落里,也许是一名巫师,将仙鹤骨头做成笛子,吹响了一曲美妙的音乐。

这曲古老的声音,穿越了8000多年,到1987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正式发现,终于等到了被世人聆听的时刻。

丹顶鹤 古代称为“仙鹤”

大家常听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并非时间叠加,而是连贯的传承。这个说法其实早就应该改一下了!

贾湖骨笛的破土而出,绝非仅仅改写了音乐史,带来的启示是颠覆性的。

有人说老是讨论“古代”没有意义,这个观念大错特错,你不好好论证一下,别人是真会抢的!

比如贾湖骨笛发现之前,西方的学术界,一直强调中国古代的七声音阶来自于古希腊。而骨笛直接证明了8000多年前,中国已经掌握了完备的音律,你说有没有意义?

贾湖骨笛 现藏河南博物院

顺着骨笛提供的线索,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更加生动的画卷。

那个新石器时代,贾湖人已经过上了安稳的定居生活,他们种植水稻,这是中国北方已知最早的稻作遗存之一。

当年中科大与宾夕法尼亚大学联手,发现老祖宗们还会用陶器酿造一种由稻米、蜂蜜和野果混合而成的酒饮。

美国特拉华州根据配方,还出了一款“贾湖城”牌古酒,火爆一时。

可以想象,在重要的聚会或祭祀仪式上,人们或许就是捧着这种古老的酒,聆听着骨笛悠扬的声音。

贾湖龟甲

他们用精美的绿松石制作装饰品,甚至在龟甲上刻出神秘的符号。这些符号规则排列着,虽然还不能被认定为成熟的文字,但它们显然不是随意刻画,很可能具有某种记事或沟通天地的特殊含义。

近年来,考古工作还有了新的进展,比如发现了城墙遗迹的线索。这就引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贾湖,到底算不算一个“文明”?

在学术界,关于“文明”的定义一直有争论。经典的三要素是:要有大型城市、成熟的文字系统和青铜器这类金属。

如果严格按照标准去套,贾湖似乎还差一点火候。因为龟甲刻符是文字的雏形却非成熟体系,使用的工具主要还是磨制精美的石器。

绿松石饰品(数字是考古标记)

但正如一句老话所说:“不能削足适履”。用一套后来总结、主要基于其他区域文明经验的标准,去生硬地衡量全世界所有的人类部落,可能会忽略掉许多重要的细节。

贾湖人建造城邦雏形、发展农业、酿造酒浆、制作乐器,还尝试用符号记录,这一切都体现了一种高度社会组织的萌芽。

还有对秩序、艺术与精神世界的探索。这就像春天播种下的种子,虽然还没有长成参天大树,但文明的全部基因和信息已经蕴含在其中了。

我们当然不能一味地强调自身,放眼世界也有这些发现,比如土耳其的哥贝克力石阵,也具备了类似要素。

哥贝克力石阵遗址

这些发现都在提醒我们,人类走向文明的道路是多元化的,并非只有一种模式。

贾湖的意义,或许不在于它是否完全符合某个“文明”的标签,而在于它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在8000多年前的东亚大陆,已经有一个社会在沿着独特的路径向前发展,并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基础。

所以,那只仙鹤做的笛子更像一位信使,讲述它来自一个非常遥远的时代,告诉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开始得有多早。

那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与后来的甲骨文是否存在某种联系?那些精心培育的稻谷,是否奠定了后世农耕文明的基石?

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就隐藏在这种传承之中。

“文明”的传承最重要

贾湖遗址告诉我们,文明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的“爆炸”,而更像是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

认清这个深厚而扎实的起点,比简单地争论一个标签更为重要。这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贾湖遗址只是中国史前遗址考古的一部分,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远比书本上的记载更为精彩。

来源:收藏大视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