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相:美国商业银行不良率已超过中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8:25 1

摘要:如果你长期关注金融市场,过去几年里,“中国银行业坏账风险”可能像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时常困扰着你的投资决策。然而,最新的数据正在揭示一个截然不同、甚至有些颠覆认知的故事:天平已经悄然倾斜,美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2024年底正式超过了中国。

如果你长期关注金融市场,过去几年里,“中国银行业坏账风险”可能像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时常困扰着你的投资决策。然而,最新的数据正在揭示一个截然不同、甚至有些颠覆认知的故事:天平已经悄然倾斜,美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2024年底正式超过了中国。

这并非凭空臆测,而是源自华尔街巨头摩根大通追踪的关键指标。数据显示,中美银行的资产质量轨迹出现了标志性的“第三个交叉点”,这不仅是一个数据的简单变化,更可能是全球金融格局悄然生变的信号。

01 回顾历史:三个关键的交叉点

故事的第一个转折点发生在2008年。那场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其核心正是美国银行业堆积如山的坏账。当时,美国的贷款坏账率飙升至危险水平,显著超过了同期中国的指标。危机后,中国虽然也受到波及,但内部压力相对较小,迎来了一段发展的稳定期。

十年后的2018年初,形势发生了第一次逆转。中国银行业的不良率开始上行并超过了美国。这一时期,恰逢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中国经济的内部压力肉眼可见地增大,投资者对国内银行资产的担忧情绪弥漫,这也深刻影响了两国银行股的估值逻辑。

而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化,发生在2024年第四季度。摩根大通的数据显示,中国的银行不良率正在加速下降(环比下降6个基点)​,创下2021年以来的最快改善速度。与此同时,美国的贷款拖欠率却在大幅加速上升(环比激增18个基点)​,增速达到了自20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一降一升,使得美国的坏账率在2024年底正式反超中国,完成了历史性的第三次交叉。

​02 估值秩序的重构

坏账率是银行资产质量的“体温计”,直接决定了市场的估值逻辑。这一根本性变化,正在撼动持续多年的中美银行股估值体系。

回想十年前,约2014年时,中美银行业的巨头们估值相差无几。摩根大通(JPM)和中国的工商银行的市净率(PB)都在1倍左右徘徊,而美国的美国银行(BAC)、花旗集团(C)等甚至长期处于“破净”状态。

然而,从2018年开始,随着中国经济承压而美国经济表现相对强劲,美国银行股的估值开启了一场漫长的“逆袭”。到今天,摩根大通的市净率已超过2.2倍,享受着成长股的估值待遇;而反观全球资产规模第一的工商银行,其市净率却长期低于0.7倍,估值差距悬殊。

这巨大的估值差,背后是市场对两国银行资产质量和未来盈利能力的截然不同的预期。如今,随着资产质量的核心指标——坏账率发生根本性扭转,市场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个 question:这份估值差,还合理吗?天平是否正在开始偏向另一边?

​03 经济内部压力的换位​

银行坏账率不仅仅是一个金融指标,更是洞察一个国家经济内部压力的综合晴雨表。

2008年后,中国凭借有效的调控,稳住了内部压力。2018年后,来自外部的压力和内部转型的阵痛,让中国经济承压,这份压力也体现在了银行的账本上。

进入2024年,情况似乎正在起变化。中国推出了新一轮的宏观政策组合拳,经济出现企稳转向的迹象,反映在银行体系就是资产质量的切实改善。而美国,在经历了持续加息对抗通胀后,经济韧性正在经受考验,企业和消费者的偿债压力开始显现,坏账率加速攀升成为其内部压力增大的明确信号。

今年以来,东升西落的趋势更加明显。美国就业情况不佳引发衰退担忧,令美联储最终选择在9月降息。

两国内部压力的天平,正在悄然换位。这意味着,投资者的关注点可能需要从“担忧中国”转向“审视美国”。

​04 风向变了​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一变化意义重大。它提示我们,当基本面发生拐点性变化时,最大的投资机会往往蕴含其中。

中国银行业,尤其是头部银行,凭借极低的估值和持续改善的基本面,依然具备投资价值。而美国银行业,在享受了多年的高估值后,则需要直面资产质量恶化带来的考验。

当然,任何投资决策都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这一趋势会否持续,仍需观察后续的宏观经济数据和中美两国的政策路径。但可以肯定的是,那句老话依然有效:​风险是涨出来的,机会是跌出来的。​​ 当市场的悲观情绪与向好的基本面出现巨大背离时,智慧的投资者总能从中发现机遇。

来源:迪哥看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