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NCN | 揭秘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疗迷局,探寻治疗新路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9:31 1

摘要:金秋九月,桂香满径。2025年9月11-14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浙江省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八次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于杭州召开。本次大会汇聚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国内外神经病学领域最新进展。

金秋九月,桂香满径。2025年9月11-14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浙江省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八次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于杭州召开。本次大会汇聚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国内外神经病学领域最新进展。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NP)指由外周感觉神经系统损伤或病变导致的疼痛,其发病率较高,且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¹。在9月12日下午的“肌肉病、周围神经病、运动神经元病”分会场中,多位神经病学领域专家围绕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进展展开深入探讨。现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会议照片

聚焦临床表现,解码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诊疗要点

本次学术会议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进胜教授担任主持。首先,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刘明生教授“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进展”为题,系统阐述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定义、分类和诊疗要点。

曾进胜教授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指由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或疾病引发的疼痛,基于损伤部位,主要分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NP)与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cNP)2。NP的疼痛症状可表现为:1)自发性疼痛,如持续或间歇出现的电击样痛、烧灼样痛、跳痛、刺痛、痉挛样疼痛、啮咬样疼痛,部分患者还会因疼痛产生恶心、恐惧感或被残酷折磨的感觉。2)诱发性疼痛:如痛觉过敏(轻微疼痛刺激引起强烈疼痛)和痛觉超敏(非痛觉刺激导致疼痛)3,4。除此之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情绪异常、睡眠障碍、非疼痛(感觉减退,麻木、触觉异常、感觉倒错等)、植物神经症状、运动系统症状等伴随症状和体征2,4,5。刘明生教授指出,“NP的评估既要重视患者疼痛表现(阳性症状),也要关注其伴随症状和体征(阴性症状)。”目前,临床中已有多种量表可用NP的诊断及严重程度分级,如利兹神经病变症状和体征评估量表(LANSS)、神经病理性疼痛-4项量表(DN-4)、神经性疼痛问卷(NPQ)等6。对此,刘明生教授介绍道,“DN-4可为NP的准确诊断提供关键参考,而视觉模拟评分(VAS)则有助于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疾病严重程度的变化。”

图1. 临床常用不同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筛查量表

pNP作为NP的常见类型,其病因复杂,且在临床中更为常见,其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是发病率最高的pNP之一2,7pNP的发病涉及外周敏化、中枢敏化、下行抑制系统功能降低、以及离子通道改变等多项机制2,8,9。在这些机制中,离子通道改变是炎症或神经病理损伤后外周敏化、中枢敏化的分子基础,也是疼痛发生的重要分子机制,最常见的离子通道包括钠通道、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如电压门控钙通道α₂δ1)8,10。

“pNP的诊断需关注周围神经病变的分布特点和受累纤维。根据周围神经病变分布特点,判断患者为局灶性神经病(单神经、神经根、神经丛)、多发单神经病还是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根据受累纤维,判断患者为感觉纤维、自主神经纤维、运动纤维、或是以上纤维混合受累。值得注意的是,临床查体时需聚焦以下三个方面:1)感觉神经纤维受累:通过针刺、音叉、触压、温度觉、振动觉等检查患者感觉异常和分布特点;2)自主神经纤维受累:通过问诊检查患者是否存在皮肤(多汗、无汗、皮肤菲薄、无痛溃疡)、生殖泌尿系统(排尿困难、尿失禁)、心血管(休息时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隐匿性心肌缺血、运动不耐受)、眼部(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灵敏程度改变、阿罗氏瞳孔、泪液减少)及胃肠道(便秘、腹泻、便失禁、食道运动功能障碍、糖尿病性胃轻瘫)等多方面症状;3)运动纤维受累:如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其在pNP中相对少见,且多在疾病晚期才会出现。”刘明生教授介绍道。

“pNP的辅助检查涵盖多个方面,其中,小纤维神经功能检测是证实pNP的重要手段,常用检测方法包括定量感觉检查(QST)、皮肤活检等。此外,由于大部分患者还混合有大纤维神经功能受累,因此,肌电图也是关键的辅助检查方法。”刘明生教授强调,“诊断pNP时,需先确定患者存在符合神经支配分布区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再通过病史、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等进一步明确周围神经病的具体病因。”

pNP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药物对症治疗、非药物治疗及有创治疗等方式,其治疗需遵循以下原则:1)权衡疗效与安全性,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2)单药或联合用药;3)显著缓解疼痛(缓解>50%)、副作用可耐受、并可改善患者的活动和社会功能;4)疗程至少为2-3个月,且剂量渐减。其中,药物治疗是当前pNP的主要治疗手段2,常用药物包括抗惊厥类药(如钙离子通道α₂δ配体拮抗剂)、抗抑郁类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度洛西汀、文拉法辛)、阿片类镇痛药、曲马多等2。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pNP的药物治疗仍存在一些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如周围神经病种类繁多,大部分周围神经病理性神经痛治疗药物尚缺少适应证。此外,传统药物或面临依从性不佳、中枢不良反应高等问题11,12。因此,pNP亟需更有效、更安全、且适应症更为明确的药物来打破当前治疗困境,改善患者治疗现状。令人欣喜的是,2024年6月28日,美洛加巴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成人DPNP,为中国DPNP患者提供了更优治疗方案。“美洛加巴林对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的α₂δ亚基具有较高选择性,其与α₂δ-1亚基(与镇痛作用相关)解离慢,与α₂δ-2亚基(与中枢不良反应相关)解离快,在实现有效镇痛的同时,可显著降低中枢副作用风险。”刘明生教授介绍道。

图2 美洛加巴林结合α₂δ亚基示意图

基于独特的机制,美洛加巴林在改善DPNP患者疼痛方面表现出卓越疗效。其针对亚洲DPNP患者的两项Ⅲ期汇总分析研究显示,与安慰剂相比,美洛加巴林起效迅速,治疗第2天,每日疼痛评分(ADPS)较基线即有明显改善;治疗第14周,美洛加巴林10mg BID组和15mg BID组ADPS较基线的变化具有显著差异,最小二乘平均差异分别为-0.31(95%CI:-0.55~-0.08)和-0.63(95%CI:-0.86~-0.40)14。此外,其针对亚洲DPNP患者的拓展研究显示,治疗第 52 周时,美洛加巴林组的简明麦吉尔疼痛问卷(SF-MPQ)视觉模拟评分(VAS)持续改善,相对于基线的平均变化为-9.8mm(SD:14.06)15。在安全性方面,美洛加巴安全性良好,大多数治疗相关不良事(TEAE)均为轻度或中度,无需任何治疗即可缓解14,15。“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美洛加巴林用于DPNP治疗16-17刘明生教授分享道。

图3 美洛加巴林治疗DPNP 的临床获益

立足临床所需,剖析新一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刘学源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乔凯教授围绕“当前pNP的诊断难点、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以及新一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美洛加巴林的临床应用前景”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

刘学源教授指出,在诊断方面,pNP尚存在以下难点:1)pNP病因复杂,导致其诊断难度增加;2)如何选取适配的量表来评估pNP尚需进一步探索;3)皮肤活检作为pNP小纤维神经功能检测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还需进一步精进。在治疗方面,如pNP的常见类型DPNP,传统治疗药物可能面临疗效不足、副作用较大等困境,而美洛加巴林作为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对α₂δ亚基具有高选择性,其镇痛效果持久,且安全系数更高12,13此外,针对肾功能不全患者,美洛加巴林也兼具良好安全性18。

乔凯教授表示,电生理检查在识别潜在神经痛相关周围神经病中具有优势,通过肌电图可筛查出合并大纤维功能损害的pNP患者;对于小纤维功能评估可借助QST等方法,但可能受到设备可及性和患者主观因素影响。此外,既往研究显示,正常人群的H反射会出现波幅逐步降低,但在DPNP患者中观察到H反射波幅降低并不明显,或许可作为其疼痛评估的方法。

总结

pNP作为临床常见的NP类型,因机制复杂、表现多样,给临床管理带来较大挑战。本次会议中,刘明生教授系统阐述了pNP的定义、临床表现和诊疗新进展,为临床医生开展规范化评估与干预提供了清晰指引。与此同时,刘学源教授与乔凯教授围绕pNP的诊断难点、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在诊断层面,pNP仍面临病因繁杂、缺乏统一评估标准等多重困境;在治疗层面,pNP尚存在传统药物中枢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而美洛加巴林作为新一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既能实现强效持久镇痛,又能减少不良反应,为DPNP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选择。期待未来,在临床经验的积累下,美洛加巴林能进一步拓展其应用场景,从而惠及更多患者。

专家简介

曾进胜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神经科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杰出医师、全国优秀教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主编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广东省脑科学应用学会会长

主要从事脑血管病防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已完成国家、省部和地市级科研项目41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慢病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和973课题),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已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166篇。主编专著8本,参与编写专著32本

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7项,其中“缺血性卒中远隔损害和神经可塑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刘明生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副组长、周围神经病协作组副组长、肌萎缩侧索硬化协作组委员

中国罕见病联盟神经系统罕见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和神经电生理学组委员

中华神经科杂志编委、国际电生理联盟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Practice)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和肌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

刘学源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卒中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血管性认知障碍副主委

中国康复学会多学科诊疗分会副主委

上海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委

上海卒中学会副会长兼神经康复分会主委

上海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兼神经内科分会主委

乔凯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主任医师

就职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长期从事神经电生理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工作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和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脑电图和临床神

电生理专委会委员兼秘书、上海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病与电生理学组副组长

参考文献

1.陈梓嘉,陈锴壕,王冬梅.补阳还五汤治疗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5,42(6):1538-1544.

2.朱谦,樊碧发,张达颖,等.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0,26(5):321-328

3.黄露露,于世英.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枢敏化发病机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8):463-465.

4.Moulin D, et al. 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of chronic neuropathic pain: revised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Canadian Pain Society. Pain Res Manag. 2014 Nov-Dec;19(6):328-35.

5.李薇薇,黄诚.海马区Sigma-1R/Nrf2/ROS信号通路与神经病理性疼痛诱发焦虑情绪的关系[J].赣南医学院学报,2023,43(9):897-902.

6.国家疼痛专业质控中心神经病理性疼痛专家组.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2024版)[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4,30(1):5-14.

7.van Hecke O, et al. Neuropathic pai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Pain. 2014 Apr;155(4):654-662.

8.Woolf CJ, Mannion RJ. Neuropathic pain: aetiology, symptoms, 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 Lancet. 1999 Jun 5;353(9168):1959-64.

9.Attal N, Bouhassira D. Mechanisms of pain in peripheral neuropathy. Acta Neurol Scand Suppl. 1999;173:12-24; discussion 48-52.

10.England JD, et al. Sodium channel accumulation in humans with painful neuromas. Neurology. 1996 Jul;47(1):272-6.

11.Yang M, et al. Suboptimal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Pain Med. 2015 Nov;16(11):2075-83.

12.Kim JY, et al. Mirogabalin: could it be the next generation gabapentin or pregabalin? Korean J Pain. 2021 Jan 1;34(1):4-18.

13.Domon Y, et al. Bin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gesic effects of mirogabalin, a novel ligand for the α2δ subunit of 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s[J].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2018, 365(3): 573-582.

14.Kato J,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Mirogabalin for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 Pooled Analysis of Two Pivotal Phase III Studies. Clin Ther. 2021 May;43(5):822-835.e16.

15.Baba M, et al. Long-term safety and efficacy of mirogabalin in Asia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 J Diabetes Investig. 2020 May;11(3):693-698.

16.Price R, et al. Oral and Topical Treatment of Painful Diabetic Polyneuropathy: Practice Guideline Update Summary: Report of the AAN Guideline Subcommittee. Neurology. 2022 Jan 4;98(1):31-43.

17.中国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制订专家组. 中国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2024版)[J]. 中华疼痛学杂志,2024,20(04):484-508.

18.Baba M, Takatsuna H, Matsui N, Ohwada S. Mirogabalin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Renal Impairment and Pain Associated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or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 Phase III, Open-Label, 14-Week Study. J Pain Res. 2020 Jul 17;13:1811-1821.

审批编码:CN-20250922-00006

声明:本资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请勿向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发放!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神经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