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资没涨,房租倒先跳了,我盯着外卖软件里38块的“轻奢蛋糕”,手指怎么都按不下去。
工资没涨,房租倒先跳了,我盯着外卖软件里38块的“轻奢蛋糕”,手指怎么都按不下去。
就在上周,拼多多“散装饼干”搜索量一夜飙了240%,小红书刷屏的不再是网红拉丝芝士,而是馒头夹萝卜干配白开水。
公司行政突然发通知:下午茶预算从35砍到15,以后每月只发一次“零食盲盒”。
我盯着那条消息,脑子里蹦出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在喝下午茶,还是在给钱包办丧事?
行政把下午茶改成“零食日”那天,我提前十分钟溜到茶水间。
塑料筐里躺着巴掌大的沙琪玛和快过期的果冻,我拿了俩,回头看见总监把果冻又放回去,换了一包最便宜的苏打饼。
没人说话,空气里全是算数声:这点糖分够撑到下班地铁吗?
我把饼干揣回工位,隔壁95后妹子已经掏出自己带的饭盒。
里面是一块蒸红薯、半截黄瓜、一小把花生,她说全部成本2块3,吃之前她还拍照加了滤镜,配文“5元健康下午茶”,点赞瞬间过百。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穷也可以穷出流量。
晚上我刷短视频,看到营养师教做“5元套餐”:煮鸡蛋+黄瓜条+自制豆浆,播放量两亿。
评论区最高赞是“以前喝星巴克是为了拍照,现在喝白开水是为了活着”。
我点进主页,发现她悄悄挂了豆浆机链接,售价199。
原来省钱也能成为生意,焦虑本身就是新消费。
第二天我把家里剩的燕麦片倒进空玻璃瓶,带去公司。
茶水间排起了队,大家轮流往瓶里加料:有人扔两颗红枣,有人倒一把枸杞,还有人贡献了一包超市试吃装葡萄干。
半小时后我们得到了一桶“共享燕麦粥”,成本平摊下来每人八毛。
吃完没人喊饿,也没人提奶茶,那一刻居然有点小时候野炊的快乐。
老板路过看见了,没吭声,第三天行政部贴出新公告:鼓励员工自带杯子,咖啡机从此免费。
大家瞬间悟了:原来公司也怕我们集体辞职,毕竟再便宜的下午茶,也比不过一句“老子不干了”。
周末我去面包店,发现柜台多了一排“迷你杯蛋糕”,200ml卖6块,还写着“第二件半价”。
店员说买的人不是白领,是附近补课的高中生,他们把钱省下来买游戏皮肤。
我拎着两个迷你杯回家,路上突然想通:消费降级不是寒酸,是把每一分钱花在真正爽的地方。
馒头夹萝卜干也好,蒸红薯也罢,我们只不过把“精致”两个字重新写了定义。
以前用钞票堆出来的仪式感,现在用创意和自嘲就能换到。
钱包瘦了,人反而清醒:下午茶从来就不是蛋糕,是让自己喘口气的理由。
省到最后一杯白开水,才发现真正需要续命的,是时间,不是糖分。
来源: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