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娃咳到脸发紫那一刻,我才明白“没疫苗、没特效药”六个字有多重。
娃咳到脸发紫那一刻,我才明白“没疫苗、没特效药”六个字有多重。
立秋才过,复旦儿科病房已经塞满,RSV阳性率飙到40%,比去年整整提前俩月。
医生一句“可能留哮喘根”,把我直接钉在走廊。
心里只剩一个念头:这病毒到底把谁家底摸得这么透?
半夜排队,前面是个28周早产爸爸,他说孩子血氧掉到89,上了利巴韦林+丙球才捡回半条命。
我瞄眼病历,住院天数从原来7天缩到4天,可费用条多出八千八。
钱能再挣,娃要是真带一辈子喘,我都不敢往下想。
更离谱的是,隔壁床小女孩同时检出流感+支原体,混合感染直接15%,北京儿童医院的数字。
医生掰着指头算:单RSV就够呛,再来一个叠加,ICU门槛踩平。
我听着后背发凉,原来病毒也搞团购。
好消息不是没有。
欧盟先给娃用的新单抗nirsevimab已经批了,国内艾棣维欣的III期数据锁在2025,真上市也轮不到小月龄。
眼下能抓的只有帕利珠单抗,一针三千,打五针,烧的是家长信用卡,买的是娃三个月平安。
打还是不打?
我抱着娃在注射室门口转了三圈,手心全是汗。
上海交大搞出30分钟快检盒,准确率98%,明年进三甲。
听起来爽,可远水救不了现在。
护士悄悄提醒:把娃餐具单独分,RSV混唾液也能传,家里老大舔过的勺子别再直接塞老二嘴里。
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碗柜拆成AB区,连老公都给他专用筷子,谁也别嫌弃谁。
走廊尽头贴着一张新告示:发热娃先走RSV快速通道,30分钟出结果,阳性直接隔离房。
我数了数,一上午放号20个,13个中招。
病毒根本不挑日子,它只挑谁没准备。
有人说等疫苗来了就天亮,可就算2025真上市,冷链、价格、接种年龄层层卡,落到普通娃身上还得再转三圈。
在这之前,帕利珠单抗、快检通道、分餐、戴口罩,一个都不能省。
不是小题大做,是根本没退路。
娃出院那天,医生最后一句:别让他二次感染,再来一次肺就真废了。
我点点头,把口罩往上又提了提。
RSV没有魔法,它只是把“预防”两个字拆成每天的小动作,谁敢偷懒,它就盯上谁。
来源:摇头晃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