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智能制造加速重构工业版图的当下,智能焊接技术正以颠覆性姿态重塑传统焊接行业。这项融合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传感器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工艺,不仅实现焊接过程的精准控制与高效管理,更催生了复合型智能焊工这一新兴职业。在这场技术变革中,无数传统焊工面临职业转型的阵痛
王明立(左)与“学习搭档”蔡跃进调试教学用的焊接机器人。
王明立(左)和同事正在分析工程机器人的三维结构。
在智能制造加速重构工业版图的当下,智能焊接技术正以颠覆性姿态重塑传统焊接行业。这项融合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传感器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工艺,不仅实现焊接过程的精准控制与高效管理,更催生了复合型智能焊工这一新兴职业。在这场技术变革中,无数传统焊工面临职业转型的阵痛。然而,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厦门总部的焊接工人王明立则用自身不断学习的经历,书写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彩成长故事。
从传统焊工到智能焊工
他不仅会画图还懂编程
二十多年前,王明立在北方的锅炉房焊接管板的时候,没想到自己能有现在的成就,尽管他的焊缝又稳又好,看不见一点气孔,他知道焊出来的铁水会流向哪里,但对自己的未来一片迷茫。
王明立向来爱琢磨。入行第一年,他只是一个普通焊工,第二年,王明立就当上了管道焊工——这对焊接工艺要求更高。有些焊工只求焊住不漏就行,王明立下班后却还在拿废弃管道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焊接技术,直到看不见一丝裂纹和气孔。常常一天下来,到吃晚饭时,他累得连筷子都举不起来。很快,王明立凭借细如发丝、零气孔的焊接手艺,成为传统焊工的佼佼者。
可王明立隐隐觉得,焊工这条路总会走到尽头,他尝试过转行,但最终又走回了老路。1998年,他南下来到厦门,机缘巧合来到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厦门总部,2010年公司引进第一台焊接机器人,那复杂的大玩意很快就让他着了迷,爱琢磨的精神,让王明立不经意地裹挟进了时代的浪潮中。
面对操作复杂的焊接机器人,王明立展现出惊人的学习韧性。白天缠着设备调试员追问原理,夜晚自学机器人编程语言;为解决外包人员编程与实际焊接脱节的问题,他从零开始学习CAD绘图、基础编程、软件开发甚至专业英语。当同事们对新技术望而却步时,他主动承担起跨部门协作的桥梁,在一次次深夜钻研中,将焊接工艺经验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据悉,当时同一批工友中,王明立是唯一坚持下来的人。
准确地说,现在的王明立是一名智能焊工。他懂焊接、会画图,甚至还能写程序,曾经稳稳拿着焊枪的双手,现在最常与电脑打交道,他的朋友圈也不断扩大,多了很多焊接机器人公司的技术员。
学到现在,王明立把曾经的“老师们”都考倒了,他的问题常常找不到答案,因为大家都不会。但兴趣驱使着王明立不断攻克难题,他说,自己常常在晚上失眠,就为了琢磨程序的判定问题,而这个“过不去”的过程很痛苦,但也有很多惊喜时刻。“我记得之前有个程序的判定怎么都想不出来,晚上怎么也睡不着,最后竟然做梦梦到解决方案。”王明立回忆,醒来后,他第一时间按照梦里的步骤设置坐标值,一试,竟然成功了。
如今,王明立已从手持焊枪的技术骨干蜕变为精通编程调试、工艺优化的复合型专家,奔走四方,为全国工厂提供机器人程序改进方案,用实力证明传统工匠在智能时代的无限可能。
在王明立看来,随着机器人的技术不断精进,学习的脚步不能停止。不同厂家的机器人使用不同的语言,他还在学习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而那熟悉的提着焊枪火花四溅的场景,离他越来越远。但王明立笑称,自己手艺没生疏,前两年还在厦门市第二十八届职工技能竞赛行业焊接技术比赛中获得第二名。
助力公司智能化转型
培训更多复合型焊工
王明立的“学习搭档”蔡跃进是公司焊接技能培训导师,和王明立一样,蔡跃进同样经历了从传统焊工到智能焊接专家的蜕变。
2023年初,公司对焊接工人组织培训进行技能提升,尽管培训过程充满挑战——十名学员中仅有两三人能坚持完成智能焊接的系统学习,但王明立和蔡跃进始终坚信“这是顺应未来的必由之路”。为了更好地攻克转型路上的问题,王明立与蔡跃进组成了“技术创新研讨小组”,通过技术研讨、案例攻坚,在公司内部形成浓厚的创新学习氛围。虽然研讨小组有时“越学越头疼,越学问题越多”,但是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是迎来进步的时候。
“智能焊接是未来,我们能做的是顺应未来的趋势。”王明立认为,未来也给他们提供了新的机遇。今年开始,林德叉车正在制定方案设计机器人编程技术员的激励体系,以此对技能人才进一步细分,并针对性地给予相应的薪资,鼓励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在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厦门总部,从2010年引进第一台焊机机器人至今,公司已布局24台焊接机器人,基本可替代60%的传统焊接岗位,企业正加速推进全自动化生产布局。这种变革不仅重塑了生产模式,更为技能人才开辟了新赛道:从焊接工艺编制、机器人编程调试,到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技术咨询服务,智能焊接相关岗位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在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疗等新兴领域,掌握智能焊接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成为企业竞相争夺的“香饽饽”。
随着企业激励体系的完善,掌握智能焊接技术的员工不仅有机会获得更高的薪资待遇,更能在技术研发、项目管理等领域实现职业突破。正如王明立所言:“时代的浪潮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只要保持学习的热情,传统工匠同样能在智能时代书写新的职业传奇。”
从手工焊接到智能焊接,从经验驱动到技术赋能,王明立等产业工人的转型故事,正是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迈进的生动缩影。他们的经历证明:在技术迭代的浪潮中,唯有主动拥抱变革、持续学习创新,才能在新时代的产业格局中赢得发展先机。
名片
王明立
1977年2月出生于河南,深耕焊接领域30年,从基层焊工蜕变为技术领军者。1995年入职中铁十六局,2001年加入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历任焊工、技师、焊接专家,长期着力企业焊接技术攻坚,并带出一批企业技术骨干及优秀工匠。精通气保焊等焊接工艺技术以及主流机器人编程与产线布局,其发明的“机器人线上校检器”获国家专利。曾获厦门市第二十八届职工技能竞赛行业焊接技术比赛第二名。
来源:厦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