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漫漫人生征途之中,蕴含着一则深邃且精妙的哲理:失去,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获得。恰如花草的种子,毅然舍弃了在泥土中安逸沉睡的时光,勇敢地冲破黑暗的禁锢,从而赢得了在明媚阳光下破土发芽、绽放微笑的宝贵契机;又如小鸟,在成长的旅程中,忍痛失去了几根美丽的羽毛,历经无
在漫漫人生征途之中,蕴含着一则深邃且精妙的哲理:失去,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获得。恰如花草的种子,毅然舍弃了在泥土中安逸沉睡的时光,勇敢地冲破黑暗的禁锢,从而赢得了在明媚阳光下破土发芽、绽放微笑的宝贵契机;又如小鸟,在成长的旅程中,忍痛失去了几根美丽的羽毛,历经无数次的跌打摔撞,却锤炼出了在湛蓝天空中振翅翱翔、自由驰骋的本领。
人生,恰似一艘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只,始终在失去与获得的波涛间徘徊起伏。倘若从未经历失去的阵痛,也就无所谓获得的喜悦与满足。本源学家张其金曾言:“人生的每一次失去,都是命运给予的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在这看似消逝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崭新的收获。”
于生活的广袤天地间,恰似一扇门缓缓关上的同时,另一扇门正悄然敞开。当我们无奈失去一种东西时,必然会在其他领域收获别样的馈赠。而其中的关键所在,便是要始终秉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深信有失必有得这一永恒的法则。我们需学会果敢地舍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失去,因为在很多时候,失去恰恰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获得。
回溯至公元755年,那场震撼大唐帝国根基的“安史之乱”如汹涌的海啸般爆发。叛军势如破竹,迅速攻下唐朝的两都洛阳与长安,唐玄宗在惊慌失措中,率领一众王公大臣仓皇逃入四川。
彼时,时任朔方节度使的郭子仪,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乱世中闪耀着光芒。他先是在河北战场与史思明展开激烈交锋,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勇气,成功击败史思明。
随后,他巧妙联合回纥人,一举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在平定叛乱的征程中,功绩卓著,居功至伟。到了代宗时期,叛将仆固怀恩心怀不轨,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妄图颠覆大唐的统治。郭子仪再次挺身而出,以其敏锐的战略眼光和高超的外交手段,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成功保卫了国家的安宁,成为大唐的中流砥柱。
由于郭子仪立下了盖世奇功,唐朝皇室对其恩宠有加。他被赐予铁券(免死牌),其画像被郑重地绘制于唐朝专门用来表彰功臣的凌烟阁之上。郭子仪官拜中书令,并被封为汾阳郡王。不仅如此,他的子孙也因他的功绩而加官晋爵。唐代宗更是将自己最为疼爱的升平公主许配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与郭子仪结成了儿女亲家。
一时间,郭子仪的权势与威望如日中天,达到了顶点。然而,郭子仪并非被荣耀冲昏头脑之人,他深深懂得“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一自然与人生的至理。面对自己如烈火烹油般的声望和炙手可热的权势,他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努力以谨慎低调的姿态行事,试图以此调和外界的光芒,寻求一种平衡。
在侍奉皇帝的过程中,他始终忠心耿耿,勤勉谨慎。无论是手握强兵出征讨伐敌军,还是身处外地处理繁杂政务,只要皇帝诏命他入朝,他从未有过丝毫的迟延,总是迅速响应。
唐肃宗时期,郭子仪因受到得宠宦官鱼朝恩的恶意谗毁,不幸被削去兵权,陷入人生的低谷。但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后来胡人叛将仆固怀恩率领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进逼京师,朝廷上下陷入恐慌,却无人能够挺身而出,抵挡敌军的进攻。
在此危急关头,朝廷无奈之下,只得恢复并加封郭子仪为太尉,泾原、河西及朔方招抚观察使,关内河东副元帅,中书令等一系列重要职务。
然而,郭子仪却展现出了非凡的胸怀和远见卓识,他坚决要求辞去太尉之职,只愿保留招抚观察使一职。他在奏章中诚恳地写道,自兵乱以来,国家的纲纪遭受严重破坏,官员之间争权夺利、攀比高低之风盛行,他衷心希望朝廷能够重新兴起礼让之风,而他自己愿意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还表示,自己早已深谙知止知足的道理,内心深处对盈满之患充满了敬畏与警惕。
等到局势逐渐安定,仆固怀恩被成功擒获,郭子仪毅然决然地拒绝接受往昔的所有官爵,并再三上表请辞,最终成功辞掉了太尉之职。
张其金讲述过这样一个富有深意的人生哲理故事:有一位年轻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在事业的道路上拼命奔跑,不择手段地追逐每一个可能的机遇。他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对财富和地位的追求中,却忽略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也失去了生活中许多美好的瞬间。
最终,当他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成就时,却发现自己的内心无比空虚,身体也因过度劳累而垮掉。与之相反,另一位智者,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舍弃一些不必要的追求,专注于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用心经营人际关系。虽然他没有获得巨大的财富和显赫的地位,但他的生活却充满了幸福与满足。这个故事深刻地诠释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懂得舍弃的重要性。
在郭子仪过寿之际,家中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家人和亲朋好友纷纷前来拜寿,表达对他的敬重与祝福。然而,其子郭暧之妻升平公主,自恃深受皇帝宠爱,竟傲慢地不肯向公公郭子仪行拜寿之礼。
郭暧见状,怒不可遏,冲动之下,抬手给了公主一耳光,并指着公主愤怒地说道:“你如此骄横跋扈,不就是仗着你父亲是天子吗?以我父亲的功劳和威望,只是他不愿意当这个天子罢了。倘若他有此意愿,哪还有你们李家的天下!”
这番话,无疑是一句可能引发灭门之祸的冲动之语,犹如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令人胆战心惊。
升平公主也是个年轻气盛、不知轻重的女孩子,遭此羞辱后,一气之下,便哭哭啼啼地跑回皇宫,向父亲唐代宗哭诉郭暧的恶行,并痛斥郭暧大逆不道的罪行。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唐代宗却神色平和,一团和气地对她说:“你丈夫所说的话,并非你所能理解的。倘若他父亲真的想当天子,那么的确就不会有我们李家的天下了。”
随后,唐代宗还劝慰公主,让她回家去给公公赔罪。
郭子仪在家里得知儿子动手打了公主,还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后,顿时大惊失色,他深知此事的严重性,马上将郭暧囚禁起来,并紧急停止祝寿活动,亲自前往宫中向皇帝请罪。
唐代宗见到郭子仪前来,哈哈一笑,轻松地对他说道:“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小两口在闺房里拌嘴时说的气话,怎能当真呢?亲家你实在是太小题大做了!”
即便皇帝如此宽容,郭子仪回家后,为了严明家风,还是将儿子痛打了一顿,最终小两口重归于好,这场风波也得以平息。
郭子仪以四世重臣的尊贵地位,凭借扫灭叛乱的赫赫军功,享有天下敬仰的崇高威望,已然达到了尊崇的巅峰。然而,他也因此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人臣,自己已然处于一种微妙且不太“平衡”的地位。于是,他在日常行为中,刻意放低自己的身段,行事谨小慎微,竭尽全力促成自己与环境的和谐平衡。
事实证明,他的这种平衡哲学行之有效,成效显著。他不仅没有像历史上众多功高震主的大臣那样,惨遭杀戮,反而尽享富贵,高寿而终,被德宗尊为“尚父”。他的后代也因此得以平安富贵,福泽深厚。他育有八子七婿,皆在朝廷中担任重要官职。其孙子辈更是人数众多,每当孙子们前来问安时,他都难以分辨谁是谁,只能微笑颔首示意。
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试图抓住每一次稍纵即逝的机遇,这种想法固然美好,但往往是徒劳无功的。尤其是当所追求的目标遥不可及,根本无法实现时,果断地选择放弃,无疑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抉择。世间万事万物,皆遵循着生灭变化的规律。唯有符合“生”道,才能如滔滔江水,生生不息;倘若违背“生”道,即便能逞强一时,最终也难逃走向灭亡的命运。
以秦王朝为例,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宛如一颗流星,虽曾闪耀一时,却转瞬即逝。仅仅匆匆几十年,那个曾经独霸天下的秦国便迅速衰败,“秦砖换汉瓦”,王朝更迭。
自古以来,诸多王朝的兴衰交替,大多是因为统治者背离了“道”,致使国家陷入混乱与灭亡。
老子以其深邃的智慧告诫我们:在行事之时,务必深刻领悟物极必反的道理。当身处得意之境时,更要时刻保持警惕,及时矫正自己的行为与心态。
唯有如此,我们的行为才能契合“生”道,才能为自己赢得广阔无垠的未来,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最为绚烂的光彩。让我们以郭子仪为榜样,在生活中用心体悟失去与获得的真谛,学会在平衡中前行,以智慧和勇气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