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齐人伐燕。
对于弘一法师的开示,一般人容易不理解,举例说明
首先引用一个孟子的言语,就是
公孙丑章句下·第八节原文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
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曰:“未也。
沈同问‘燕可伐与’?
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
彼如曰‘孰可以伐之’?
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
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
则将应之曰‘可’。
彼如曰‘孰可以杀之’?
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
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举个现实例子,如某路人甲的长辈父亲(暂时取名叫)甲父,假如长大的儿子(暂时取名叫)路人甲为正确,从路人甲的角度看到其父用三块砖头在烧火,完全不像个样子,就忍不住说
“ 怎么不整个柴火灶呢”
结果隔天后,甲父果然在烧火的地方盖了一个不三不四的柴火灶。此时的路人甲明知他盖的地方不对,就是路人甲懂风水,柴火灶盖到南边离卦位置不行,要应凶的。已经说了
“ 怎么不把柴火灶盖到东边,东南呢”
甲父回答
“ 那边要晒麦子”
如此路人甲便不言语了,但是心中却有气,明知其父顽劣不听人言,出口规劝,古代所谓谏使更,但是没有达到效果,而心中有气,实际上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是因为他不是外人,当然如果他是外人,就是真正的关我何事? 因为不是外人,属于至亲之人,多言语了一句话。
那么有人问了,既然路人甲懂风水,为啥不直接说明原因?
虽然有人说知子莫若父,但是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就是知父莫若子,其儿子深知其父之缺点所在,即便说了风水的事情,如果其父不听,则其儿子必然怒从心中生,则必然伤害父子之感情了。这是孟夫子所说的,其不吉祥很大了。
如此才闭口不言语了。只能看看是否可以想法,化解的了。
如此虽然没有彻底改变对方的不合理行为,但是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其父。就是从三块砖头的烧火,到盖了一个不三不四的柴火灶,这是路人甲作为儿子身份之力。因为其父能从三块砖头到不三不四的柴火灶,虽然从常人眼里看起来完全不像样子,但是从其甲父的角度看,已经很好了,已经像样子了。
这是牵扯一个事情出来,就是像样子的标准,每个人都不一样。
就是儿子有儿子的像模像样的标准,父亲有父亲一辈的像模像样的标准,但是却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就是起码不要不三不四才好,不三不四肯定不行,但是作为儿子的身份,难道还去给扒开了不成吗?如果去扒开,反而就是当儿子的不像样子了。
作为当儿子,或者女儿的身份,看不顺眼长辈父亲,或者母亲的行为的时候。可以选择远离,但是直接去发生正面的冲突,却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父母的心情?
没有更好解决办法的时候,暂时选择远离或许是一个不得已的姐姐方法了。
然后有条件之后,完全可以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法。
从这个看似小的事情,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还是夫子之言语, 孔夫子: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同时有孟夫子言语就是: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
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
不恶汙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
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
一者何也?曰:仁也。
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仁,同音人,行仁事,通行人事,就是既然你是个人了,首先应该办人事,行人事。
办人事就是可以理解为正经的事情。
只是这里面隐藏着法的不同,法为方法,办法。
就是比如上案例,路人甲是儿子的身份,要行正经的事情,却和其父产生分歧了,不能谏使更,又当如何?那么就是一方面化解是一个方法,一方面有条件后的远离也是一个方法,再者还有其他之方法。
这里的方法就其实犹如五就汤、五就桀者的伊尹,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的伯夷。伊尹之方法是可以五就汤、五就桀者。伯夷是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的办法,但是他们最后的目标都是仁。
仁是方向,是目标,只是实现的方法完全可以因人而异。
那么对待你的亲人,或者外人同样可以借鉴此个案例。积极去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面对不尽入人意的外部世界,积极主动摸索属于自己的合理方法。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他人改变了,但是不尽如你之意,又当如何?
如弘一法师所说:一念花开,一念花落;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说白了,这事情还得是你自己想得开才行,否则会自己把自己困死了。
因为你对待事情的那个念头,就是可以是花开,也可以是花落,全部在于你之起心动念。
如弘一法师,其名字为弘一,那么一同样是仁啊!
仁如何行?就涉及格物致知诚意的事情了。
所以修行之路,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 只要能够达到一的目的就行了。
至于一代表的是仁,还是道家的金丹,或者佛教的舍利子都其实是象而已。
见到象而知道其中蕴藏的修行之理,顺理而行才是正道所在。
来源:易成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