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个卖得很好的薏米水,今年前三个月表现也不错,但这几个月市场反馈慢慢就不行了。”李华表示,这个品牌的产品确实不错,但今年3月份之后为了快速扩张,开始学传统企业一样对经销商压销量、定高任务,却没有配套的服务支持,导致市场反馈不佳,最终销量逐渐下滑。
“年初进了3000箱多养生水,卖了半年还剩1000多箱。”
“今年5月份到货的1000箱白桦树汁,现在还放在仓库里没人处理。”
“上半年某品牌薏米水还行,下半年也不太好卖了!”
……
最近,品饮汇在与西南、华东、华中多位经销商交流时发现,他们大多反映今年饮料产品销量下滑严重,尤其是在近两年爆火的细分赛道,这一现象尤为明显。
有经销商表示:“今年感觉很多取得过成绩的品牌都很‘急’,一味往市场上铺货,但市场却没有反馈,最后导致货全压在仓库里。”
其实,不仅仅是近两年崛起的新品牌,从饮料上市企业的财报中也不难看出,许多原本增长的企业在今年上半年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营收放缓。
为什么很多品牌今年的销量相比去年出现下滑?在部分经销商看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太急了”。
“某个卖得很好的薏米水,今年前三个月表现也不错,但这几个月市场反馈慢慢就不行了。”李华表示,这个品牌的产品确实不错,但今年3月份之后为了快速扩张,开始学传统企业一样对经销商压销量、定高任务,却没有配套的服务支持,导致市场反馈不佳,最终销量逐渐下滑。
压销量、定任务其实是饮料企业的传统做法。企业为了保持增长,通常都会给经销商制定任务和目标。但这种做法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能否提供相应的市场支持,包括广告投放、促销活动、终端陈列等。很多新品牌只学会了压货,却没有学会市场培育,导致经销商库存高企,最终不得不降价甩货,损害品牌价值。
“中国不缺好产品,但缺懂渠道的企业和品牌。”李华认为,企业不应该一味压货,而应该让业务员跟随经销商跑市场,了解终端销售情况,通过做活动拉动销量,这样销量才会逐步提升。
在他看来,企业的上层建筑决定了其成败——老板若不懂渠道、只追求业绩,要得越多,反而越难增长。因为目标越高,成本也随之增加,品牌往往通过向经销商压货来转移经营压力。但企业若缺乏让产品在终端“动”起来的策略,最终结果要么是货物堆在仓库,要么只能甩给次级渠道处理。
张辉的经历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他一直代理两个新茶饮品牌的瓶装饮料,去年其中一个还能卖200万,今年估计只能卖100万左右;而另一个品牌虽然增长缓慢,但一直在稳步提升。在他看来,两个品牌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在市场环境不好时还想加大投入抢占市场,另一个则稳扎稳打,先巩固现有渠道。他认为,在当前环境下,更应追求“稳”,而不是盲目投入,应一步步推进。
急功近利的市场策略不仅损害经销商利益,更会破坏品牌形象。一些新品牌为了快速回笼资金,往往采取短期行为,如频繁更换经销商、随意调整销售政策、过度承诺却不兑现等,这些都会让渠道商失去信心。而一旦失去渠道信任,再好的产品也难以在市场上立足。
很多饮料企业的崛起依赖于两大要素:团队和渠道。很多老板不懂行却瞎指挥,以为生产出好产品就能卖得好。但实际上,产品卖得好不仅仅靠产品本身,还要有优秀的团队和畅通的渠道。
“好产品只是基础,团队才决定企业的下限。不懂营销和渠道的团队,再好的产品也做不起来,风口摆在眼前也抓不住。”
如今,许多新品牌创始人来自互联网或产品研发背景,对线下渠道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简单地认为“好产品自己会说话”,忽略了渠道建设和维护需要长期投入与耐心。经销商可以帮助产品在区域市场卖得好,但若想让产品在全国走红,仍需企业自建专业团队。
李华举例说,今年3月份春糖期间,某品牌推出了文旦汁,但因为企业不懂渠道,出现操作失误——将整个区域直接包给某个经销商,而该经销商在当地直接甩货,却没有配套的市场活动拉动,导致没有市场反馈,最终产品滞销。
渠道环境的变化也给新品牌带来巨大挑战。如果企业还一心想做大流通,很难成功。毕竟主流流通渠道已被头部品牌占据,留给新品牌的机会很少。同时,即时零售、硬折扣、餐饮、电商、特渠等新兴渠道不断切割市场。传统商超渠道流量下滑严重,而新兴渠道又需要不同的运营能力和合作模式,对新品牌提出了更高要求。
例如,水果渠道的核心客群是即时性购买者(买完水果可能还想买点别的)和家庭采购者(关注健康搭配)。如果品牌方只盯着卖自己的货,忽视门店帮顾客解决问题的需求,再高的毛利也推不动销量。
上海的经销商黄旭就告诉品饮汇一个案例:某果汁汽水品牌曾想进入华东某连锁水果店,让他帮忙引荐,当时品牌方给水果店提出“进价7.5折+陈列费400元/月”的合作方案,但别人却根本不买账,说来水果店的顾客都是来买车厘子、榴莲、香蕉等水果,很少人会顺手拿一瓶汽水。
“饮料要在水果渠道有动销,关键不在于产品多好,而在于是否解决水果店“搭配销售”的需求。”黄旭表示,此前他也操作了一款坚果奶产品,最开始其实销量也不好,但他们调研发现会去水果店里面卖水果一般都是年轻人,而且以女性居多,因此他们立马就调整销售策略,针对这一部分群体和水果店联合推出了“早餐组合”(香蕉/苹果+坚果奶),将产品与水果打包,产品的销量一下子就从单店日销从2瓶提升到30瓶。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某AD钙奶品牌因抢先布局硬折扣市场,最终“起死回生”;某中式养生水品牌借助药店渠道走出一条“小而美”的道路;某新品牌针对私域渠道宝妈群体的消费特征,推出金银花柚子汁,年销售额达数亿元……
在品饮汇看来,新渠道意味着新机会。即时零售渠道注重配送速度和库存周转率,硬折扣渠道追求极致性价比,餐饮渠道需要产品与菜品的搭配性,电商渠道看重内容营销和流量获取能力,特渠则依赖于关系维护和定制化服务。每个渠道都有其独特的运作逻辑和合作规则,企业需根据自身产品特性和资源状况,选择合适的渠道组合,而不是盲目追求全渠道覆盖。
企业应把握新渠道的市场机会,在新渠道中寻找增量,而非一味在传统渠道与巨头竞争。
品饮汇将于10月11日–15日在南京涵碧楼酒店举办8场精准渠道对接会,邀请硬折扣、即时零售、校园渠道、水果渠道等新渠道的采购负责人到场,与企业进行精准洽谈,欢迎参与。
不仅如此,本次展会还将邀请轻上、香飘飘、隅田川、碧林稼乐、小洋人、可漾、宏宝莱等一批在区域乃至全国市场拿到成绩且懂渠道、懂营销的饮料品牌携带新品亮相,为经销商抢占水头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这不仅是一场厂家与渠道的对接会,更是一次理解新渠道、布局新增长的关键契机,饮料企业与经销商唯有主动迎变,方能在新一轮变革中抢占先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