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基础差慌了??不用熬夜刷题!3 个 “笨办法”救基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8:20 1

摘要:刚上初一,不少同学跟我吐槽:“小学算正数挺顺,一碰到负数,比如 -(-3),脑子就绕不过来;好不容易会列算式了,又冒出‘用字母表示数’,3a+2b 到底是啥?” 结果第一次月考就栽了跟头,看着卷子上的红叉,越想越慌:“基础差成这样,以后是不是就跟不上了?”

#初一数学基础差怎么补救?#

刚上初一,不少同学跟我吐槽:“小学算正数挺顺,一碰到负数,比如 -(-3),脑子就绕不过来;好不容易会列算式了,又冒出‘用字母表示数’,3a+2b 到底是啥?” 结果第一次月考就栽了跟头,看着卷子上的红叉,越想越慌:“基础差成这样,以后是不是就跟不上了?”

其实真不用怕!初一数学是初中的 “地基”,但这地基里的 “砖块” 就 4 样:有理数、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基础差,无非是这几块里的某些 “砖” 没摆稳。今天咱们就把每块的基础知识点拆透,把重难点拎出来,再给你 3 个能落地的补救方法,坚持两个月,成绩肯定能往上走。

很多同学说 “基础差”,其实说不清楚差在哪。咱们先把初一数学的核心模块拆开来,每块都讲 “基础知识点是什么”“重难点在哪”“常错在哪”,帮你找准漏洞。

1. 有理数:差在 “符号” 和 “顺序”,一错就全错

有理数是初一数学的 “开门砖”,学不好它,后面的代数式、方程都没法学。但很多同学栽在两个地方:符号搞混运算顺序错

先看基础知识点,其实就 3 样,简单得很:

正负数:比 0 大的是正数(+3、5),比 0 小的是负数(-2、-4.5),0 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比如 “零下 3 度” 写成 - 3℃,“收入 50 元” 写成 + 50 元,别搞反就行;绝对值:别死记 “数轴上点到原点的距离”,就想成 “不管正负,去掉符号后的数”(0 的绝对值是 0)。比如 |-5|=5,|3|=3,|0|=0,特好记;数轴:画一条线,标上原点(0)、正方向(右)、单位长度(1 格代表 1),正数放右边,负数放左边。比如 - 2 在 0 左边 2 格,3 在 0 右边 3 格,比大小的时候一看就懂(右边的数比左边大)。

但重难点来了 ——有理数混合运算,这是初一第一次月考的重点,也是学生最容易错的:

第一个坑:符号错。比如 (-2)² 算成 - 4(其实是 4,平方是正数),-2² 算成 4(其实是 - 4,先算平方再添负号);还有 “负负得正” 记混,比如 -(-3) 写成 - 3(正确是 3),(-3)×(-4) 写成 - 12(正确是 12);第二个坑:运算顺序错。比如 10-2×(3+1),有人先算 10-2=8,再算 8×4=32(错),正确是先算括号里 3+1=4,再算 2×4=8,最后 10-8=2。记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

举个常见错题:计算 (-3)×(-4) - 8÷(-2)。很多同学算成 12 - (-4)=8(错,因为 8÷(-2)=-4,12 - (-4)=16)。其实只要一步一步写清楚,标上 “第一步算乘法,第二步算除法,第三步算减法”,就不会错。

2. 代数式:差在 “同类项” 和 “去括号”,一混就乱

小学都是具体数字,初一突然用字母代替数,很多同学转不过弯,尤其在同类项判断去括号变号上栽跟头。

基础知识点就 3 个,先搞懂概念:

用字母表示数:比如 “a 的 3 倍减 2” 写成 3a-2,“x 与 y 的和的平方” 写成 (x+y)²,别漏括号;同类项:必须满足 “两个相同”—— 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比如 3x 和 5x 是同类项(都有 x,指数都是 1),3x² 和 5x 就不是(x 的指数一个是 2,一个是 1),3x 和 2y 也不是(字母不同);去括号:括号前是 “+”,去掉括号不变号(比如 +(a-b)=a-b);括号前是 “-”,去掉括号每一项都变号(比如 -(a-b)=-a+b)。

重难点就是刚才说的两个:

第一个坑:同类项判断错。比如把 2x²y 和 3xy² 当成同类项(x 的指数一个是 2,一个是 1;y 的指数一个是 1,一个是 2),合并的时候写成 5x³y³(错,根本不能合并);第二个坑:去括号变号漏。比如化简 3-(2x-1),写成 3-2x-1(错,括号前是负号,-1 要变 + 1,正确是 3-2x+1=4-2x);还有 2 (x-3) 写成 2x-3(错,漏乘 2,正确是 2x-6)。

比如这道题:化简 3x² + 2x - 5x² + x - 4。正确步骤是:先找同类项(3x² 和 - 5x²,2x 和 x),再合并(3x²-5x²=-2x²,2x+x=3x),最后得 - 2x²+3x-4。很多同学会写成 (3+2) x² + (2+1) x -4=5x²+3x-4(同类项判断错),或者漏写 - 4,这些都是基础不牢的问题。

3. 一元一次方程:差在 “去分母” 和 “移项”,一漏就错

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一数学的 “重头戏”,也是初二学二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但很多同学卡在去分母漏乘移项忘变号上。

基础知识点先记牢:

等式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同一个数(0 除外),等式不变。比如 2x=6,两边除以 2 得 x=3;x+3=5,两边减 3 得 x=2;解法五步: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 1。这五步是固定的,一步都不能漏。

重难点就是两步关键操作:

第一个坑:去分母漏乘常数项。比如解方程 x/2 - 1 = 3,两边乘 2,写成 x - 1 = 6(错,常数项 - 1 也要乘 2,正确是 x - 2 = 6,x=8);还有分母是 3 和 2,最小公倍数是 6,比如 (x-1)/3 + 1 = x/2,两边乘 6,有人写成 2 (x-1) + 1 = 3x(错,1 也要乘 6,正确是 2 (x-1)+6=3x);第二个坑:移项忘变号。比如解方程 5x - 3 = 3x + 1,移项写成 5x - 3x = 1 - 3(错,-3 移到右边变 + 3,正确是 5x-3x=1+3,2x=4,x=2)。记住:移项就是 “从等号一边移到另一边,正负号要反过来”,没移的项不变号。

举个错题例子:解方程 (2x-1)/3 - (x+2)/4 = 1。很多同学的步骤:

第一步去分母(乘 12):4 (2x-1) - 3 (x+2) = 1(错,右边 1 也要乘 12,应该是 12);

第二步去括号:8x - 1 - 3x + 2 = 12(错,-3 (x+2) 是 - 3x-6,正确是 8x-4-3x-6=12);

第三步合并:5x - 10 = 12(正确);

第四步移项:5x=12-10(错,-10 移到右边变 + 10,正确是 5x=22,x=22/5)。

你看,一步漏乘、一步变号错,整道题就错了,这就是基础不牢的问题。

4. 图形认识:差在 “平行线” 和 “角度算”,一混就懵

图形认识相对简单,但很多同学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角度计算漏条件上丢分,尤其几何语言和图形对应不上。

基础知识点就 3 类:

线段与角:线段有两个端点,能度量长度;角是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用度(°)表示。比如线段 AB=5cm,角∠A=30°;中点就是把线段分成两半(AB=10,中点 C 则 AC=5),角平分线就是把角分成两半(∠A=60°,平分线 AD 则∠BAD=30°);相交线与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是垂直(标 “⊥”),比如 AB⊥CD,∠ABC=90°;对顶角相等(比如∠1 和∠2 是对顶角,∠1=∠2);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比如铁轨),性质是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判定是 “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重难点主要是两个:

第一个坑: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搞反。比如题目说 “AB∥CD,求∠1 的度数”,用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但题目说 “∠1=∠2,证明 AB∥CD”,用判定(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很多同学会用反,导致思路错;第二个坑:角度计算漏条件。比如 “AB∥CD,EF 交 AB 于 E,交 CD 于 F,∠1=50°,求∠2 的度数”,很多同学只看∠1,忘了对顶角相等(∠1 的对顶角和∠2 是内错角),导致算错。其实只要在图上标上已知角、对顶角、同位角,就能找到关系。

找准了漏洞,接下来就是补救。不用熬夜刷题,每天花点时间,按这 3 步来,两个月就能看到效果。

第一步:每天 20 分钟,死磕计算,打牢 “地基”

初一基础差,80% 的同学是计算不过关 —— 有理数算错、代数式化简错、方程解错,后面题再难也白搭。每天花 20 分钟练计算,坚持一个月,正确率能提 50%。

具体怎么练?分阶段来:

第一周练有理数混合运算:每天 5 道题,比如 (-3)×4 + 8÷(-2)、(-2)² - 3×(-4),每道题拆成步骤写,标上 “第一步算乘方,第二步算乘除,第三步算加减”,错了在旁边标 “符号错”“顺序错”;第二、三周练代数式化简:每天 3 道题,比如 3x²+2x-5x²+x、2 (a-b)-3 (a+b),重点练同类项合并和去括号,错了标 “同类项错”“去括号漏变号”;第四周练一元一次方程:每天 2 道题,从简单的 x+3=5,到复杂的 (2x-1)/3=1+x,严格按 “五步” 来,错了标 “去分母漏乘”“移项忘变号”。

举个真实例子:我之前教过一个学生,初一第一次月考数学 52 分,计算错了 28 分。每天按这个方法练 20 分钟,三周后小测,计算只错了 5 分,总分提到 76 分。他说:“以前算题总凭感觉,现在一步一步写,错的地方越来越少了。”

第二步:周末 1 小时,专攻重难点,逐个 “拆坑”

计算练熟后,周末抽 1 小时,针对每个模块的重难点 “逐个击破”,比如:

有理数符号错:把常错的符号题整理出来,比如 (-a)² 和 - a² 的区别,写在便利贴上:“(-a)² 是 a²(平方先算,负负得正),-a² 是 -(a²)(先算平方再添负号)”,贴在课本上,每天看一眼;去括号总错:编个口诀记:“正号进括号,兄弟不变号;负号进括号,兄弟全变号”(“兄弟” 就是括号里的每一项),比如 -(a-b+c)=-a+b-c,练 10 道题就记住了;移项忘变号:解方程式时,用红笔在移的项下面画横线,标上 “变号!”,比如 5x-3=3x+1,写成 5x-3x=1+3,在 - 3 和 + 3 下面画横线,提醒自己 “移项变号”;平行线搞反性质和判定:画一张 “平行线性质与判定对照表”,左边写 “已知平行,求角”(用性质),右边写 “已知角相等,证平行”(用判定),比如:

第三步:错题本别瞎抄,只记 “错因 + 关键步骤”

很多同学抄错题本抄得累,还没用 —— 其实不用抄整道题,只记 “错因” 和 “关键步骤”,比如:

计算错:记 “符号错:(-2)² 写成 - 4,正确是 4(平方为正)”;概念错:记 “同类项错:3x²y 和 3xy² 不是同类项(x、y 指数不同)”;步骤错:记 “去分母错:x/2 -1=3 乘 2 得 x-2=6,漏乘常数项 - 1”。

考前翻错题本,只看这些错因和关键步骤,比看整本错题本高效多了。比如考试前看一眼 “移项必变号”“去分母别漏乘”,就能避免很多低级错误。

很多基础差的同学上课不敢问,怕老师嫌烦,结果越积越多。其实老师最喜欢 “爱问的学生”,哪怕是最简单的问题,比如 “为什么 -(-3)=3”“同类项怎么判断”,问清楚了才能进步。

上课的时候,别走神,老师讲重点时(比如讲去括号、移项),盯着老师的例子看,跟着写:老师写 -(a-b)=-a+b,你也跟着写,边写边念 “负号进括号,每项变号”;老师讲平行线,你在草稿纸上画两条平行线,标上同位角,跟着找相等的角。

比如老师讲 “解 (2x-1)/3=1+x”,你跟着写步骤:

去分母:2x-1=3 (1+x)(两边乘 3);去括号:2x-1=3+3x(别漏乘 3);移项:2x-3x=3+1(-1 移到右边变 + 1,3x 移到左边变 - 3x);合并:-x=4;系数化 1:x=-4。每一步都跟着写,不懂就举手问 “为什么移项要变号”,老师一举例 “就像你从教室左边走到右边,位置变了,‘身份’也要变”,你就懂了。

很多同学觉得 “基础差,赶不上了”,其实初一数学知识点少、难度低,现在补救,不仅能提成绩,还能给初二学分式、函数打基础。每天 20 分钟练计算,周末 1 小时攻重难点,错题本盯紧错因,课堂不懂就问,坚持两个月,你会发现 “原来数学也没那么难”。

记住:初中数学是场马拉松,初一只是起点,现在把基础补牢,后面才能跑得稳、跑得远。今天就拿出 5 道计算题开始练,明天就能多对 1 道,慢慢积累,你肯定能赶上来!

来源:浩南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