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个月我去一家制造厂调研,老板一见我就直摇头:“仓库太乱了!货堆得像小山,单子老是发错,库位不够,得再租一间。”
上个月我去一家制造厂调研,老板一见我就直摇头:“仓库太乱了!货堆得像小山,单子老是发错,库位不够,得再租一间。”
看完一圈,我对他说:“地方不是太小,真正的问题是仓库管理本身有漏洞。”
很多企业都犯这个毛病:
只盯着面积大小,却忽视了仓库真正要管的八个关键点。地方再大,关键点不补,照样乱。接下来,我按顺序给你拆开看看,这八个关键点究竟是什么,怎么落地。
以下解读中所用到的仓库管理系统——已经做成了完整的模板,可直接下载使用:业务管理模板中心-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中心-简道云
走进那个仓库,我问库管员:“这个货放在哪?”他指了指角落:“大概在那一堆里面。”这就尴尬了,找货全靠记忆。员工一换,谁也接不上。
货再多,如果没有统一的库位编码,员工就只能凭经验去找,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
简单做法:
先分区(原料、半成品、成品、退货),再编码(A-03-12)。哪怕就用打印机打标签贴上,也比靠脑子强一万倍。
库位规划做得清楚了,员工找货不再盲目,也为收货检验和上架环节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基础。
很多公司为了快,货一到就赶紧往仓库里塞。
结果呢? 坏货跟着一块进了库,账面是资产,实际是垃圾。
我见过一个极端案例:同一批物料,60%有问题,但因为没验,结果做成产品才发现,直接返工几十万。
记住一句话:入库检验要拍照、数量核对、质量判定,谁收货谁签字,发现问题立刻挂起。
这样做虽然慢一点,但能保证库存的可靠性,也为后续上架操作提供保障。
当收货检验环节做好了,下一步上架就有了依据——你知道哪些物料是合格的,放哪儿也更有章法。
即便收货检验做得再严格,如果上架随意,库存仍然乱。
新货随便一放,先进来的货被压在下面,等要用的时候早就过期了。
所以,上架必须有规矩:
批次敏感物料必须 FIFO(先进先出);高价值、高周转的 A 类物料放近一点;B 类中间位置,C 类远端。我见过一家公司,把 A 类物料放在离拣货通道最近的货架,B 类物料放在中间,C 类放远端,结果每天拣货时间减少了 30%,出错率明显下降。
上架有了规则,库存才不会积压,货物的流动也更顺畅。
这样做完,就必须考虑库存数据的准确性,否则上架再规范,也可能造成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有次盘点,一个企业系统显示有200件,库房一翻,只有20件。
结果计划下单、生产备料全乱套,浪费了大量时间和成本。
所以库存管理的第一目标不是“多大库房”,而是账实一致。
循环盘点、账实对、移动端扫码记录库存变动。数据真实了,出库、生产计划才有依据,也为出库效率提供可靠保障。
我见过一家电商仓,拣货路径乱,拣货员每天在货架间来回跑,效率低还老出错。
后来他们改了三个动作:
规定固定的拣货路径。高频 SKU 做“快捷单”,集中拣。大单必须双人复核。结果:出错率从2%掉到 0.2%,客户满意度提升明显。
拣货准确率是仓库的生命线。
出库规范了,下一步就可以把安全和人员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否则流程再标准,也可能因为人员操作不当而出事故。
仓库出事,往往是安全没管好。
我见过仓库通道全被货堵死,消防检查来了直接罚款;还有危化品随便乱放,想想都后怕。这些问题平时没人当回事,一旦出事,就是灭顶之灾。 记住三条:
危险品单独区。消防通道绝不能占。每年定期演练。记住:安全不是形式,而是仓库能不能长久运行的底线。
仓库的 SOP(标准作业流程)不是给老板看的,而是给员工用的。
可很多企业仓库里,收货、上架、出库、复核,全是一两个人随便干。
今天小王来还行,明天小李来了就乱套。
岗位不清、权限不分,责任自然没人认。
正确的做法是:
把岗位职责写清楚,收货、上架、拣货、复核都分开;新人必须过考核才能上岗。这样,不仅员工遵守流程有据可依,管理层也能随时监督数据。
当人守住规则,信息化工具才能发挥作用,让仓库数据可视化,异常库存及时暴露,为老板决策提供支持。
很多老板上来就想买一套“高大上”的 WMS,结果一堆钱砸下去,最后还是用 Excel。
我的建议是:别急着上大系统,先把最基本的可视化做好。 比如:
一个简单的库存看板,能实时显示哪些货多、哪些货少。入库、出库、库存差异,做成一张日报表。有了这些,问题就会自然暴露出来,系统的作用也才真正体现。
仓库的问题,从来不是地方不够,而是管理没跟上。
库位、收货、上架、库存、出库、安全、人员、信息化,这八个环节如果缺一块,仓库就会出问题。
与其花钱去租新库,不如回头盯一盯这八个关键。
补上了,仓库就能变成真正的蓄水池,而不是黑洞。
来源:IT战士不挨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