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先唠唠严复这人,他可是北大第一任校长,清末那会儿的大人物。24岁去英国留学,站在伦敦街头看火车、电报,心里不是滋味——咱中国咋就这么落后?
咱先唠唠严复这人,他可是北大第一任校长,清末那会儿的大人物。24岁去英国留学,站在伦敦街头看火车、电报,心里不是滋味——咱中国咋就这么落后?
回国后他没闲着,翻译《天演论》,还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他见过太多人因为没文化,被欺负、被蒙骗,所以才说出那番关于读书的实在话。
严复常跟学生说:“物质穷了,顶多穿得差、吃得糙;精神穷了,遇事没主张,一辈子都抬不起头。”这话咱老一辈听着也熟,不就是“肚里有墨水,遇事不慌神”嘛。
就说严复自己,小时候家里穷,爹是个郎中,没多少闲钱供他读书。他白天帮着抓药,晚上就着油灯啃四书五经,后来考上福州船政学堂,才算有了正经读书的机会。
他读书不死记硬背,总琢磨书里的道理咋用在过日子、救国家上。比如读《论语》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就说:“这就是教咱说话有德,别让人难受。”
清末那会儿,很多老百姓没读过书,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有回村里地主欺负人,拿张假契约让人画押,那人不识字,稀里糊涂就签了,最后地被占了,哭都没处哭。
严复见了太多这样的事,更觉得读书重要。他当北大校长时,常跟学生讲:“书不贵,几文钱就能买一本,可里面的知识金贵,能帮你看清是非。”
有回学生问他:“先生,我读书不一定能当官发财,为啥还要读?”严复笑着说:“你跟人说话,知道啥该说、啥不该说,这就是读书的好处;做事不冒失、有分寸,这也是读书教的。”
就像咱身边的老秀才,过去村里有红白事,都找他写对联、记账本。他说话慢声细语,却句句在理,没人不尊重他。这就是严复说的“出言有尺,嬉闹有度”。
严复还翻译过《原富》,讲西方的经济道理。那会儿有人说“读书没用,不如种地实在”,他就举例子:“种地也得懂节气、辨土壤,这些知识要么听老人说,要么从书里学,都是读书的理。”
抗战那会儿,有个叫王大爷的,没读过书,鬼子让他带路去打游击队,他分不清方向,差点把鬼子引到自己人地盘。后来他儿子读了书,教他看地图,再遇到这事,他就知道绕路拖延。
这就是读书改变认知——没读书时,眼里只有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读了书,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才懂咋保护自己、帮衬别人。严复说的“擦去脸上的无知和肤浅”,就是这个意思。
咱老一辈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严复这辈子走了不少路,也读了不少书,所以他能看透:物质的穷能靠干活补上,精神的穷只能靠读书填。
有回邻居家孩子不想读书,天天去掏鸟窝,严复就拉着孩子说:“你掏鸟窝知道找树高的地方,读书也一样,越读越能看到高处的风景,将来遇事才不会慌。”
现在日子好了,不少老人也开始读书看报。张奶奶70多岁了,以前不识字,现在跟着社区班学认字,能自己看养生文章,还能给孙子讲绘本。她说:“读书不图啥,就图自己明白,跟孩子有话说。”
这就是读书的另一个好处——不跟时代脱节,精神不空虚。严复说“人生没有白读的书”,张奶奶就是例子,哪怕老了读书,也能让日子更有滋味。
还有些老人,年轻时没条件读书,现在总催着子孙好好学。他们知道,自己吃过没文化的苦,不想子孙再走老路。这也是严复说的“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会悄悄帮你”——帮你把好的认知传给下一代。
严复活到68岁,一辈子都在跟书打交道。他临终前还跟家人说:“别把书丢了,哪怕每天读一页,也比闲着强。”他知道,读书不是为了一时的好处,是为了一辈子的踏实。
读书不一定能让你住大房子、开好车,但能让你跟人聊天时有话说,遇到纠纷时懂道理,教育孩子时有方法。这些都是严复说的“说话有德,做事有余”,是花钱买不来的。
现在咱常说“精神富足”,其实就是严复当年强调的。物质上的东西会旧、会坏,书里的知识、读书养出的品行,却能跟着你一辈子,甚至传给子孙后代。
读书不是给别人看的,是为自己活的明白。就像严复翻译《天演论》,不是为了出名,是为了让更多人醒过来,知道咱中国要变强,得先从读书、开眼界开始。
老人群里有不少人爱听评书、讲故事,那些故事里的英雄,大多都是知书达理的。比如岳飞、文天祥,他们不光能打仗,还读过很多书,所以才有家国情怀,有宁死不屈的骨气。
这就是读书养出的志气——没读书的人,可能只想着自己过好;读了书的人,能看到更大的世界,知道啥该坚持,啥该放弃。严复说的“精神不贫穷”,就是有这份志气。
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书架,哪怕不大,也会放几本书。家长带着孩子读书,不是为了让孩子当学霸,是为了让孩子心里有底,将来不管遇到啥困难,都能从书里找到办法、找到勇气。
这跟严复当年办教育的想法一样——读书不是为了功成名就,是为了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说话有分寸,做事有担当,一辈子活得有尊严、不糊涂。
读书是件慢功夫的事,就像种地,春天播种,秋天才有收获。严复读了一辈子书,才从一个穷小子,变成能影响国家的人。咱普通人读书,不用求多大成就,能让自己活得明白、受人尊重,就够了。
现在科技发达了,读书的方式多了,能看纸质书,也能看电子书,还能听书。不管咋读,只要能学到东西、开阔眼界,就是好的。严复要是活到现在,肯定也会支持咱多读书。
精神的贫穷比物质的贫穷更可怕,物质穷了能挣回来,精神穷了,一辈子都站不直。读书就是给精神补钙,让咱不管多大年纪,都有底气、有主张,不被人糊弄,不被事难住。
咱这辈子,可能没机会像严复那样做大事,但能像他说的那样,多读书、多明理,说话有德,做事有余,让自己活得踏实,让家人放心,这就是读书最大的用处。
文献来源:
1. 《严复年谱长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孙应祥著)
2. 《天演论·序》(严复著,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 《北京大学百年校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萧超然主编)
4. 《严复家书集》(中华书局2015年版,王栻辑注)
来源:与历史人物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