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蛐蛐声没有蝉鸣那么高昂,老远就可以听见。必须靠近那片草丛,静下心来,“唧唧吱,唧唧吱!”此起彼伏的蛐蛐声,像情人间的耳语,细碎温馨,又像青石上的流泉,清新悦耳,一声声婉转动听,令人回味。似有一片清凉之意,划过刚刚经历暑气未消的心头。
听到蟋蟀的叫声,意味着真正的秋天来临了,让我们跟随季节的脚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一种喜悦的心情,去迎接硕果累累、五彩斑斓的秋天。
立秋过后,下了几场雨,天气早晚凉快下来。微风中吹来各种庄稼混合着泥土的清香。我敞开肺腑尽情呼吸吐纳,喜悦地迎接期待已久的秋天。
早晨带小狗阿狸去菜园散步,忽然在芝麻地、南瓜地,还有附近的草丛里,听得一片蛐蛐声。
那蛐蛐声没有蝉鸣那么高昂,老远就可以听见。必须靠近那片草丛,静下心来,“唧唧吱,唧唧吱!”此起彼伏的蛐蛐声,像情人间的耳语,细碎温馨,又像青石上的流泉,清新悦耳,一声声婉转动听,令人回味。似有一片清凉之意,划过刚刚经历暑气未消的心头。
下过几场雨,土地显得酥而湿润,勤劳的村民把收割的向日葵、茄子、辣椒、西红柿等地腾空,用钉耙翻出新地,种上了青菜、萝卜、大白菜、芹菜、香菜和菠菜,随着时间的推移,季节的变更,新一轮蔬菜又将重新生长了。
初秋,夜风吹来,格外凉爽,来这里听蛐蛐声最为惬意。天上半月,犹抱琵琶半遮面。夜幕笼罩下的菜地,影影绰绰的,有一种朦胧的美。
此时此刻,蛐蛐用翅膀摩擦出动听的音乐,优雅而静谧,仿佛一首小夜曲,给接近丰收的芝麻、大豆、花生听,也给菜地里那些刚播下的种子听,那宁静的气息贮满了心间。
蛐蛐,也称为蟋蟀。鸟蛩之音,天籁也。蛩,即蟋蟀,自古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诗经·唐风·蟋蟀》曰:“蟋蟀在堂,岁聿其莫。”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不可过分贪图享乐,要劳逸集合,积极向上。《诗经·豳风·七月》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的活动规律,是重要的农时参考,与农业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蟋蟀的鸣叫声,有时响亮清脆,有时断续低迷,总是引起人们的遐想。
“大家蟋蟀黄金笼,闭在红蕤枕畔听。”在唐朝,人们用金笼装蟋蟀,并放在枕头旁,就为了听它的鸣叫声。那时候没有radio,没有mp3,没有walkman,这就是最原始的音乐播放器。由于人们对蟋蟀的喜爱,其声入诗是非常自然的。
蟋蟀唧唧的叫声,跟织机的声音十分相似。《木兰辞》开篇就是“唧唧复唧唧”,所以,蟋蟀又称促织。
宋人叶绍翁《夜书所见》云:“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听到蟋蟀的叫声,意味着真正的秋天来临了,让我们跟随季节的脚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一种喜悦的心情,去迎接硕果累累、五彩斑斓的秋天。
作者简介
、
张祖凤,笔名“生如夏花”,江苏南京人,南京市作协会员,南京市摄协会员,南京乡间诗创始人之一,曾在《江宁新闻》《新华日报》《北京日报》《青年时代》《人民公安》《青春》等全国百家报刊杂志发表诗歌、随笔、书评、摄影图片等700多件,多件作品在省市征文大赛中获奖,被《今古传奇》《金陵晚报》等关注报道。
来源:江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