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廿四节气·谷雨】雨生百谷,文润千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20 08:00 1

摘要:“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当太阳行至黄经30度,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谷雨,便随着四月的和风翩然来临。今年的谷雨节气于农历三月廿三(4月20日)如约而至。至此时,春风和融,萍水相逢,柳絮飞扬,牡丹吐蕊,春将尽,夏将至,谷雨带着春的温情与眷恋收尾,又奏响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当太阳行至黄经30度,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谷雨,便随着四月的和风翩然来临。今年的谷雨节气于农历三月廿三(4月20日)如约而至。至此时,春风和融,萍水相逢,柳絮飞扬,牡丹吐蕊,春将尽,夏将至,谷雨带着春的温情与眷恋收尾,又奏响万物生长的迭代新声。

谷雨至,天时催谷醒。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反映着我国古人对天地运行与农时更替的思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当布谷鸟衔来“播谷”的讯号,北方的犁耙划开解冻的黑土,南方新发的秧苗飘逸着清香。谷雨时节,春雨绵绵,正是秧苗成长的好时机。在农耕文明的坐标系里,雨水不仅润泽土地,更饱含着敬畏天时的文化基因。古人以“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丈量着春的厚度,而“上午谷雨春雨多,下午谷雨旱断河”的农谚,则将长久的观测凝结为天人对话的密码。随着社会的进步,虽然农耕方式与生活方式在发展变化,但“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的古训仍指导着广袤土地上的劳作者,他们用更加多样、科学而精细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千年沃野上续写“春种一粒粟”的传奇。

谷雨至,民俗韵味长。谷雨时节,民间素有赏花、喝谷雨茶、“吃春”、“走谷雨”等习俗。相传唐代洛阳牡丹花开万人空巷,共绘“唯有牡丹真国色”的炽盛气象;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三月八,吃椿芽儿”,谷雨前后吃香椿称为“吃春”,以鲜嫩清香的味道为春天写下注脚;胶东沿海的渔民“骑着谷雨上网场”,用三牲五谷等贡品祭祀海神,祈愿风调雨顺鱼虾满舱,这些传统习俗也在现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据悉,祭海仪式登上短视频平台吸引万千网友在线围观,汉服爱好者身着汉服沉浸体验“谷雨雅集”彰显文化自信,茶园里无人机、机器狗开始穿梭其中,传统的农事活动增添了新鲜的“赛博”气息。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既扎根于先人古籍中的东方智慧,又浸润数字时代的科技新风,写着“天人合一”的民俗长卷。

谷雨至,文脉伴雨生。“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相传仓颉观鸟兽之迹、察星辰之变而创文字,玉帝彰其功而降谷雨,天下万民得救。《淮南子》记载的造字传说,为谷雨节气增添上一层厚重的人文意蕴。文以载道,文脉悠悠,这场穿越时空的文明甘霖,自此浸润着华夏大地的文明根系。自从有了文字,人们逐渐走出蒙昧的迷雾,在龟甲竹简、陶器碑刻间构筑起精神的庙堂,在活字印刷、电子墨屏中延续着思想的火种。在仓颉故里陕西白水县,至今延续着谷雨祭祀仓颉的盛大仪式。2010年,联合国将“谷雨”日定为“联合国中文日”,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洒落的粟粒早已化作文明的基因,在二十四节气的轮回中,见证着“书同文”的文明理想从渭水之滨生长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暮春听“雨”知农时,热盏品茶见“谷”心。谷雨时节,让我们捧起浸润着文明基因的泥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雨露,在古老智慧与现代文明的交响中,共谱“雨生百谷,文润千秋”的时代华章。

作者:张若彤 河北省定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来源:宣讲家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