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退潮、用户流失400万,江苏有线为何跨界新能源充电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7:16 1

摘要:曾经家家户户都要装的有线电视,如今正在迅速淡出人们的生活。有数据显示,2020年底,江苏全省有线电视用户还有1531万户,而到了2024年底,这个数字仅剩1141万,也就是说,四年间流失了近400万用户。

曾经家家户户都要装的有线电视,如今正在迅速淡出人们的生活。有数据显示,2020年底,江苏全省有线电视用户还有1531万户,而到了2024年底,这个数字仅剩1141万,也就是说,四年间流失了近400万用户。

这对主营有线电视网络运营的江苏有线来说,无异于基础动摇。作为昔日广电巨头,公司赖以生存的核心业务正持续“掉血”,转型迫在眉睫。

于是,江苏有线选择了一条颇具争议的新路:跨界新能源,成立合资公司进军“充电站+微电网”。

9月19日,江苏有线与常州市政府签署协议,拟成立一家注册资本9000万元的合资公司,布局“光储充一体化”业务。江苏有线持股51%,为控股方,联合常州国资平台和民企苏文电能共同投入。

看起来,这是一场抱团取暖的合作。常州是新能源产业重镇,动力电池、光伏制造链条完整;苏文电能有实战经验,负责落地;江苏有线则提供资金与渠道资源。

根据计划,三年内要建成40座“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政策也给了不小的助力——2024年2月,江苏省委明确提出支持常州发展“光储充”场站,甚至鼓励政府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跟投。

但问题也显而易见:江苏有线是做广播电视出身的,电站建设、能源管理这些专业领域,它几乎是门外汉。

更关键的是,这个赛道早已是"红海"。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已有超过百家上市公司跨界新能源,2025年已有20家折戟。江苏有线这40座电站,前期投入大、回本周期长,若没有规模效应,盈利前景难言乐观。

江苏有线为何如此迫切转型?答案藏在财报里。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41.44亿元,同比增长4.25%,归母净利润2.03亿元,同比大增35%。看起来还算不错,但一旦剥离政府补贴,净利润多年为负的尴尬就暴露无遗。

从更长时间看,江苏有线的核心业务——有线电视收费收入,从2017年的34亿元一路下滑到2024年的21.85亿元,七年缩水超三成,且连年下滑没有任何反弹。

更雪上加霜的是,年轻人普遍不看电视了,甚至连电视机都不买。中老年用户逐年减少,传统电视业务注定走向消亡。

虽然公司在城建配套、工程结算和数据服务等方面做了一些“补血”,也尝试多元化发展,但这些业务仍是“碎片化”的补充,无法顶起营收大梁。

数据也能说明问题:2020年到2025年上半年,公司扣非净利润年年为负,靠的是政府补贴和非经常性收益“续命”。而且经营现金流中的“销售商品和服务收到的现金”也从2018年的92.9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75.57亿元。

江苏有线这次转型,是在新能源行业回调期“逆风起飞”。

不仅竞争者众多,行业技术壁垒也在拉高。光伏电站、储能系统、电网协同等都不是广电出身的江苏有线能轻易掌握的领域。即便有常州的产业背书,江苏有线要补的课仍很多。

要想突围,不能靠“切割旧业务”,而要靠“嫁接资源优势”。

比如公司目前仍拥有超千万有线电视用户、遍布全省的管道和维护网络,这些在布局充电桩时或许能转化成“物理入口+流量入口”。2025年初,公司在苏州试点的“宽带+充电”套餐就初见成效,区域用户流失率下降了3个百分点。

此外,公司近年也在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达1.17亿元,占比虽低,但比2020年提升了近十倍。如果能通过合资形式引入专业团队、绑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或许能走出一条“用渠道换技术”的曲线救国之路。

江苏有线的跨界转型,不是一场简单的“押宝充电站”,而是一次关乎生死的结构性调整。

这个转型窗口期并不长,新能源行业技术更新快、资本要求高、竞争激烈,任何犹豫都可能错失机遇。

江苏有线手握国资背景和用户资源,如果能在三年内把40座电站做出样板,或许能打破“传统企业跨界必败”的魔咒。但如果依旧“广电思维”,光靠政策和补贴护航,那结局可能只是又一个“高开低走”的案例。

正如一位分析师评价:“江苏有线不是在转型,而是在续命。能不能真正活下来,得看它有没有勇气补上技术这块‘命门’。”

来源:球哥开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