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土地延包倒计时!这四类农民要留心,可能没法续包土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7:17 1

摘要:上周在村头的便民服务站,碰到隔壁村的王婶正拿着土地承包证问村干部。她家里的4亩水田后年到期,可她儿子三年前把全家户口迁去了县城,还在城里买了房,王婶担心户口变了,到期后没法继续种自家的田。村干部翻着政策文件说,要是户口已经改成非农,又不在村里生活,按规定确实不

上周在村头的便民服务站,碰到隔壁村的王婶正拿着土地承包证问村干部。她家里的4亩水田后年到期,可她儿子三年前把全家户口迁去了县城,还在城里买了房,王婶担心户口变了,到期后没法继续种自家的田。村干部翻着政策文件说,要是户口已经改成非农,又不在村里生活,按规定确实不符合延包条件,这地可能要被村里收回重新分配。王婶听完红了眼,说这田种了快一辈子,每年种的水稻够全家吃,要是没了地,心里空落落的。

土地对农民来说,不止是种地的田,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2025年起,第二轮土地承包陆续到期,第三轮延包工作已经在全国多地启动试点。国家明确“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但“稳定”不代表“无条件续包”。从最新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各地延包试点政策来看,有四类农民因为不符合“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或“土地合理使用”要求,到期后可能没法继续承包土地,甚至失去土地承包权。现在离不少村庄的延包登记期只剩半年,不管你是常年守着田地种庄稼,还是在外打工、户口迁到城镇,只要家里有承包地,都得提前弄清楚这些规则。今天就按“先讲土地延包的核心原则—再拆没法延包的四类农民(每类讲清政策依据和实际案例)—最后给农民朋友3个避坑建议”的顺序,用大白话聊透,别等错过登记时间、材料不全,才想起要保自己的地。

第一部分:延包不是“自动续”,这两个核心原则要先懂

要明白为什么有的农民没法延包,得先清楚第三轮土地延包的两个核心原则,这是判断能不能续包的根本依据。

1. 延包只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土地承包权的根基是“成员权”,只有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才有资格承包村里的土地。怎么算“成员”?简单说就是“户口在村、生活在村,或与村集体有密切联系”,比如户口在村里,不管是种地还是在外打工,只要没脱离村集体(没把户口迁走、没放弃成员资格),就算成员;但要是户口迁到城镇,改成非农户口,又不在村里居住、不参与村集体事务,就不再是成员,自然没资格续包土地。

比如隔壁村的李哥,2020年把户口迁去了市区,在城里开了小饭馆,很少回村,村里分集体收益、修水利他都没参与。去年他们村启动延包试点,李哥想续包家里的3亩地,村集体审核时说他不是成员了,没法续包,最后这地分给了村里刚结婚的年轻人。

2. 土地要“合理使用”,长期闲置、违规乱建的不给续包

国家给农民承包地,是让大家用来发展农业生产的,比如种粮食、蔬菜、水果,要是把地长期荒着不用,或者违规改成建房、堆垃圾的场地,就违反了“土地用途管制”规定,延包时会被拒绝。

就像我们村的张叔,前几年嫌种地累,把家里的2亩旱地荒着,在上面搭了个棚子堆柴火、放农具,地里长满了杂草。去年延包登记时,村集体让他把棚子拆了、把地复耕,他没当回事,结果审核没通过,村里说这地到期后要收回,交给愿意种地的村民种玉米。

第二部分:这四类农民注意!土地到期可能没法延包

结合全国延包试点情况和政策要求,这四类农民是“没法延包”的重点人群,每一类都有明确的政策依据,不是村里随便定的规矩。

1. 户口迁走、改成非农的“城镇落户农民”

只要把户口从村里迁到城镇,改成了非农业户口,并且不再依赖村集体土地生活,就不再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到期后不能续包土地。这里要注意,不是所有户口迁走的都不能续包——要是户口迁到城镇,但还没享受城镇职工社保、没在城里稳定定居,村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你的承包权;但要是户口迁走多年,已经在城镇买房、交了社保、稳定生活,就肯定没法续包。

比如邻镇的王姐,2018年把户口迁到了县城,给儿子带孩子,老公在县城工地上打工,两人都交了职工社保,家里的地交给亲戚种。今年他们村延包,王姐去申请续包,村集体查了她的社保记录和居住证明,说她已经是城镇居民,没通过审核。最后她家里的4亩地,村里收回后分给了刚嫁过来的媳妇。

2. 长期闲置土地、抛荒超两年的农民

《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承包方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发包方(村集体)有权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土地。现在各地延包时,都会查土地的使用情况,要是你的地连续两年没种庄稼,荒在那里长草,就算之前有承包权,到期后也没法续包。

我们村的赵叔就吃过这亏,2021年他去外地打工,把家里的3亩水田交给弟弟种,结果弟弟后来也去打工了,地就荒了下来。2023年村里检查,发现他的地荒了两年多,就通知他回来复耕,他没回来。今年延包登记,他的申请直接被驳回,村集体说这地要留给愿意种地的人,不能一直荒着浪费资源。

3. 违规改变土地用途的农民

土地承包合同里明确写了“土地用途”,只能用来从事农业生产,要是私自把耕地改成宅基地盖房子、挖塘养鱼,或者在地里建厂房、堆建筑垃圾,就属于“违规改变用途”,延包时会被拒绝,严重的还会被处罚。

比如镇上的刘叔,2022年在自家的1亩耕地里挖了个坑,改成了鱼塘养鱼,没办任何审批手续。去年国土部门巡查时发现了,让他把鱼塘填了恢复耕地,他没听。今年他们村延包,村集体说他违规改了土地用途,不符合延包条件,这1亩地到期后要收回,重新分给村里种蔬菜的农户。

4. 承包权“继承错了”的非成员亲属

很多人以为父母的承包地能直接继承,其实不是。只有父母去世时,子女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才能继续承包父母的地;要是子女不是成员(比如户口迁到城镇、不是本村人),父母去世后,承包地会被村集体收回,不能继承续包。

比如外村的小陈,父母是村里的农民,他大学毕业后把户口迁到了大城市,在公司上班。2023年他父母去世,家里的2亩地没人种,今年村里延包,小陈回来申请续包,村集体说他不是村里的成员,没法继承承包权,这地最后分给了村里的困难户。

第三部分:想顺利延包,提前做好这3件事

土地延包是大事,提前做好这三件事,能避免因为手续不全、不符合条件而失去土地,稳稳保住自己的田。

1. 先查自己的“成员资格”,不确定就问村集体

要是你户口在村里,没迁走、没改成非农,直接去村委会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登记册”,上面有你的名字,就说明有资格;要是户口迁到城镇了,赶紧去村里问清楚,能不能以“特殊情况”保留成员资格(比如没享受城镇社保、经常回村帮衬),能保留的话,尽快补填成员资格申请表,免得错过登记时间。

2. 赶紧检查自家土地,有闲置、违规的及时整改

要是你的地荒着,赶紧找亲戚帮忙种上庄稼,或者自己抽时间回去翻地、播种,只要恢复耕种,就不算抛荒;要是违规改了用途(比如盖了棚子、挖了塘),赶紧按村里要求整改,把地恢复成耕地,整改完让村委会工作人员来验收,留下验收记录,延包时能作为凭证。

3. 提前准备好延包材料,别等登记时手忙脚乱

延包需要的材料不复杂,主要有三样:土地承包证原件、户口本(证明户口在村)、土地使用证明(比如近一年的种地照片、村委会出具的耕种证明)。要是父母去世想续包他们的地,还要带父母的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户口本或村委会开的证明)。现在就把这些材料找出来放好,别等登记开始了,才发现承包证丢了、户口本找不着,耽误事。

土地是根,守好它就是守好生活的底气

对农民来说,土地从来不是一块普通的地,是春天播下种子、秋天收获粮食的希望,是老了坐在田埂上看着庄稼,心里踏实的依靠。国家搞土地延包,就是想让农民安心种地、放心生活,可“安心”的前提是守好政策规矩——别让地荒着、别乱改用途、别随便丢了自己的成员资格。

要是你属于上面说的四类人,别慌,现在整改还来得及:户口迁走的赶紧问村集体能不能补登成员;地荒着的赶紧复耕;违规改用途的赶紧整改。只要按政策来,大多能保住自己的地。

你家里有承包地吗?离到期还有多久?有没有担心过延包的事?要是你身边有符合这四类情况的人,也可以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看看,让大家都提前做准备,别弄丢了自己的地。

我是好运相伴,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好运相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