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18岁孩子患抑郁症休学,一年后抑郁症消失,3点经验值得借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9 05:56 1

摘要:如今,抑郁症是一个十分普遍和严峻的疾病。抑郁症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影响巨大,会使患者长时间情绪低落,对各类事物丧失兴趣,还常常陷入自责的心理状态。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连起床、洗漱这类平常小事都觉得困难,工作和学习也受到严重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很多患者心中都有

如今,抑郁症是一个十分普遍和严峻的疾病。抑郁症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影响巨大,会使患者长时间情绪低落,对各类事物丧失兴趣,还常常陷入自责的心理状态。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连起床、洗漱这类平常小事都觉得困难,工作和学习也受到严重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很多患者心中都有疑问:这病到底能不能治好?自己为什么会患上抑郁症呢?

陈宇轩是一名18岁的高三学生,性格较为内向。他学习十分刻苦,一心想考上理想的大学。由于学业压力大,从高二下学期起,他逐渐养成了熬夜学习的习惯,常常凌晨一两点才睡觉。很多夜晚,家人都睡觉后,他还独自坐在书桌前,认真的看书做题。长期熬夜使他精神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身体和心理在不知不觉中过度损耗,这也为抑郁症埋下了隐患。

2022年11月5日,学校组织模拟考试。考场上,同学们都在认真答题。陈宇轩拿到试卷开始看题时,大脑突然一片空白,原本熟悉的知识点怎么也想不起来。他心跳迅速加快,手心全是汗,呼吸变得急促。他努力让自己镇定可越着急思绪越乱。当时他以为是考试紧张,没太在意。考试结束后,心慌、呼吸不畅的感觉仍时不时出现,尤其是面对大量做不完的作业时,那种难受的感觉越发强烈。

到了12月15日,陈宇轩发现自己睡眠质量越来越差。晚上躺在床上,身体很疲惫,困意十足,但大脑却异常兴奋,脑海中全是学习上的难题,解不出的数学题、背不下来的课文,还有老师充满期待的眼神、父母的叮嘱。即便勉强入睡,也会频繁惊醒,每次醒来都感觉疲惫不堪。白天在课堂上,他总是昏昏欲睡,眼皮沉重,注意力难以集中,老师讲的内容听不进去。渐渐地,他的成绩开始下滑,看到试卷上不理想的分数,内心充满焦虑和失落

2023年1月10日,情况变得更糟糕。陈宇轩对曾经喜爱的篮球、游戏等活动完全失去兴趣。而且即便面对朋友们的热情邀请也冷漠拒绝,宁愿独自待在房间封闭自己,而不像往常一样放学后就跑去操场和小伙伴们打篮球,同时他情绪持续低落,常常独自在角落默默流泪,陷入未来一片黑暗、毫无希望的绝望认知中,丧失所有行动动力,产生强烈的一无是处感,仿佛被整个世界抛弃,这些异常表现最终引起父母的警觉,在看着儿子日益消沉而心生担忧的情况下,父母于2月1日坚持将他带到医院就诊。

在医院,医生详细询问陈宇轩的症状后,为他安排了心理状态评估问卷、血清神经递质检测、脑电波监测以及脑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贝克抑郁量表(BDI)45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8分,均达重度抑郁标准;血清素(80nmol/L)、多巴胺(100pg/mL)、γ-氨基丁酸(40μmol/L)水平显著偏低;脑电波显示α波减少,θ/β波增强;脑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发现前额叶皮质、海马体(体积缩小10%)、杏仁核活动异常。综合各项检查结果,陈宇轩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

面对这个诊断结果,陈宇轩的妈妈忍不住哭了,声音颤抖地说:“怎么会这样?我们家孩子一直很懂事,怎么就患上抑郁症了呢?”医生耐心询问陈宇轩的生活习惯和家庭环境后解释道:“长期的学习压力、熬夜,加上性格内向,不善于倾诉,导致心理负担过重,家庭环境中又过度关注成绩,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患上抑郁症。目前情况比较严重,需要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心理辅导,家人也要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多和他沟通交流。”随后,医生为陈宇轩开了药,并详细告诉了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反复叮嘱他一定要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服药一段时间后,到3月中旬,陈宇轩的睡眠状况明显改善,晚上能较快入睡,惊醒次数大幅减少。以往躺在床上辗转难眠的痛苦日子逐渐减少,现在能安稳睡上几个小时。在情绪方面,虽然还是有些低落,但无故流泪的情况显著减少。他开始愿意和父母简单讲讲学校里的事情,比如老师讲的重要知识点、课堂上发生的有趣小事等。父母看到这些变化,心里稍感宽慰,觉得孩子似乎在慢慢好转,对未来也多了一丝希望。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高考越来越近,陈宇轩的病情出现反复。进入5月,高强度的复习和考试压力,让他的精神状态急剧恶化。5月10日左右,他突然重新陷入沉默寡言的状态,对周围一切事物都丧失兴趣,甚至拒绝进食,整夜辗转难眠,只能睁着空洞的双眼呆望天花板,脑海中充斥着混乱的思绪,更可怕的是,他出现了自残行为,用小刀在手臂上划出一道道伤痕,似乎只有看到鲜血渗出,才能感受到一丝真实。父母发现后,惊慌失措,心里又急又怕,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陈宇轩的症状越发严重。5月15日,他的自残行为更多了,手臂上的伤痕越来越多,还经常出现幻觉,感觉有人在耳边不停地指责他没用、一事无成。他的情绪变得极不稳定,时而大哭,哭声撕心裂肺,仿佛要把内心所有痛苦宣泄出来;时而大笑,笑声却令人毛骨悚然,行为举止十分怪异。看到孩子变成这样,父母心急如焚,深知孩子的状态已无法支撑他继续正常学习和备考高考。

经过几天痛苦的权衡,5月20日,父母怀着沉重的心情,为陈宇轩办理了休学手续。他们明白,眼下孩子的健康比学业更重要。当天,一家人就匆忙赶往医院。一路上,妈妈紧握儿子的手轻声安慰,爸爸则不断从后视镜里担忧地看他。

到了医院,医生安排了脑脊液神经递质分析、大脑弥散张量成像(DTI)以及精神状态多维度评估等一系列检查脑脊液神经递质分析结果表明:血清素代谢产物5 -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降至100ng/mL,多巴胺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水平低至 200ng/mL,大脑弥散张量成像(DTI)显示:大脑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受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前额叶与边缘系统之间的连接纤维出现明显断裂和稀疏。精神状态多维度评估显示,陈宇轩的抑郁症状评分进一步攀升,达到极其危险的程度。综合这些检查结果,陈宇轩的抑郁症病情不仅复发,而且相较于初次诊断时更为严重

看到这样的检查结果,陈宇轩的父母完全无法接受。陈宇轩的爸爸喃喃自语:“这怎么可能?之前不是已经有所好转了吗?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 他的眼神中充满迷茫与难以置信,身体微微颤抖。妈妈则瘫坐在地泣不成声。她双手捂住脸,泪水不断从指缝间涌出,整个人陷入绝望的深渊。陈宇轩站在一旁,看着悲痛欲绝的父母,内心充满自责与无助,觉得自己仿佛是家庭的沉重负担。

无奈之下,一家人一心为他寻医问药,四处打听治疗抑郁症的专家,不辞辛劳地跑遍各大城市的知名医院。在网上搜索各种治疗方法,浏览大量相关论坛和文章,他们还加入抑郁症患者家属交流群在群中与其他家长交流经验,分享自身的痛苦与困惑,从他人的经历中寻找希望。只要有一丝可能,他们都绝不放弃,只为能让孩子重新恢复健康。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她们总结出一套综合治疗方法,决定坚持一年后再去复查。

6月20日一家人怀着忐忑的心情再次前往医院检查。医生仔细查看各项检查报告后,惊讶地发现,陈宇轩的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得分10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8分,均回归正常范围。神经递质检测显示血清素(150nmol/L)、多巴胺(200pg/mL)、γ-氨基丁酸(GABA,70μmol/L)水平均已恢复正常。脑电图显示α波活动明显增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可见前额叶皮质、海马体(体积增加8%)、杏仁核等关键脑区神经活动基本恢复正常。

医生满脸笑容,对陈宇轩爸妈说:“恭喜啊,陈宇轩的抑郁症彻底好了!”陈宇轩爸妈一下子懵住,回过神后,他们的眼眶瞬间红了,过去漫长的治疗时光里,他们满心焦虑,如今终于迎来了曙光。医生一边翻着报告,一边感叹:“我当医生这么久,像陈宇轩这样,重度抑郁症还能完全康复的,真没几个。大多数患者都是长期治疗,症状慢慢减轻。你们一家付出太多了!”紧接着,医生详细询问了陈宇轩一年的生活习惯,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关键所在

林宇轩妈妈把经历详细告诉医生,医生称赞他们总结的方法值得其他患者学习。后来,医院组织患者交流会,邀请林宇轩分享经历。交流会上,很多患者向他请教治疗方法,林宇轩微笑着回答:“其实抑郁症的治疗并不难,关键是方法要对。这半年,我一直让林宇轩坚持做三件事,既不打针也不靠药,没花一分钱,病情就一点点地好了。只要用对方法,每个人都能看到效果!”

治疗抑郁症,严格按医嘱服药是关键。陈宇轩确诊重度抑郁症后,医生开舍曲林等药调节神经递质、稳定情绪。起初,他对按时服药不重视,常漏服,情绪波动大。在父母监督与医生指导下,他开始严守服药时间与剂量。随着血药浓度稳定,他情绪渐稳,为后续康复奠定基础。规范用药对病情稳定极为重要,患者及家属务必重视,只有药物充分起效,才能助力对抗抑郁症。

合理饮食与规律运动对抑郁症康复助力显著。陈宇轩康复时,增加富含色氨酸、维生素 B 食物的摄入,睡眠和情绪得到改善。同时,他坚持晨跑、傍晚散步,每次运动后身心轻松愉悦。合理饮食为身体供能,规律运动促使身体分泌内啡肽等愉悦物质。两者协同,能全方位提升患者身心状态,助其摆脱抑郁,重燃生活热情。

定期心理咨询是陈宇轩康复的重要环节。在咨询师引导下,他倾诉学习压力引发的焦虑及过高期望带来的挫败感。咨询师剖析根源,传授放松训练、积极自我暗示等技巧。随着咨询推进,陈宇轩思维转变,能正视自身不足。持续心理咨询有助于患者在心理层面成长、自我治愈,为抑郁症康复带来希望,引领患者走向心理平静与自由。

资料来源:

[1]王辉,徐春燕,陈黛琪,等.2020版《难治性抑郁症的识别、评估和管理:国际共识声明》解读[J].循证护理,2025,11(07):1242-1245.

[2]方洁仪,陈本霞,麦运喜.认知行为干预对青年抑郁症患者心理健康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5,20(06):163-165+186.

[3]张卿,陈露,熊华利.中国12~18岁青少年抑郁影响因素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25,26(03):333-337.

(注:《23年,18岁孩子患抑郁症休学,一年后抑郁症消失,三点经验值得借鉴》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严龙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