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挖鼻孔的人,身体早晚会遭遇3个危害!别再随意挖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7:17 1

摘要:清晨,孙阿姨刚醒来就习惯性地伸手挖挖鼻孔,感觉一整天都“清爽”了许多。午休时,她在公园长椅上看到隔壁的王大爷也悄悄地“修整”起自己的鼻腔。这些场景在生活里屡见不鲜,有些人甚至觉得,挖鼻孔是“释放压力”的小确幸。

清晨,孙阿姨刚醒来就习惯性地伸手挖挖鼻孔,感觉一整天都“清爽”了许多。午休时,她在公园长椅上看到隔壁的王大爷也悄悄地“修整”起自己的鼻腔。这些场景在生活里屡见不鲜,有些人甚至觉得,挖鼻孔是“释放压力”的小确幸。

然而,您是否想过这个看似无伤大雅的小动作,背后其实暗藏着健康隐患?一项医学观察显示,成年人频繁挖鼻孔后,发生鼻腔疾病的风险上升约15%。尤其是很多人只关注“形象不雅”,却忽视了潜藏的健康威胁。挖鼻孔,到底会让我们的身体承受什么样的后果?本文将为您揭开答案,第3个危害,很多人甚至想不到

挖鼻孔:表面无害,其实“小动作”埋下健康祸根

许多中老年人表示,当鼻腔有异物积聚或呼吸不畅时,挖一挖鼻孔能带来“畅快感”。但医学专家提醒,这种频繁用手指伸入鼻腔的习惯,其实在悄悄酝酿着多种健康危机。

第一,易导致鼻腔感染。手指带有大量的细菌、病毒与真菌,一旦进入鼻腔,容易损伤鼻腔黏膜,继而使细菌入侵。据《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统计,挖鼻孔频率高人群发生鼻腔感染的风险较低频人群高出23%。感染后轻则出现鼻腔红肿、流涕、结痂,重则可上行引发鼻窦炎,甚至波及颅内,酿成严重后果

第二,反复挖鼻孔还会引发鼻出血。鼻腔内丰富的毛细血管本就脆弱,经常遭到手指摩擦或刮碰,极其容易破裂。据北京协和医院的门诊数据显示,超过30%的鼻出血患者有经常挖鼻孔的习惯。一个细小的抓痕,如果合并季节性干燥或高血压,则出血量常常超出想象。有的老年患者因此反复出血,甚至出现贫血和头晕乏力等问题。

第三,增加呼吸道疾病传播的风险。鼻腔是人体呼吸道的重要门户,频繁手指接触鼻孔,无异于自行“传播细菌通道”。新冠、流感、腺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常潜伏于手部和鼻腔分泌物中。有研究指出,用手指接触鼻腔后不洗手,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几率提升35%,家庭成员间亦容易互相交叉感染。本来应该是身体抵御病毒的第一道防线,却因挖鼻孔成了“短板”。

坚持挖鼻孔数月,身体会有哪些明显变化?

也许有人会说:“我已经挖了多年了,身体也没见出事。” 其实,很多危害是“温水煮青蛙”,初期不甚明显,长此以往,才会逐渐显露。

首先,将明显出现鼻腔干燥与结痂增多。反复撕扯损伤鼻黏膜后,鼻腔局部容易失去润滑保护,变得干巴巴的。根据一项针对百名老年人的随访研究,频繁挖鼻孔者干痂形成概率高出常人26%,这也是许多人“越挖越有东西”的根源。

其次,容易经常性出现反复流涕、鼻塞等症状。有医生强调,部分患者长期挖鼻孔,鼻腔内黏膜屏障受损,外界病菌及过敏原更易侵入。原本轻微的感冒、鼻炎问题变得难以痊愈,鼻腔自我修复力下降了19%

更严重者可能诱发鼻中隔穿孔。医学文献记载,个别挖鼻习惯极其严重的患者(如慢性鼻炎人群),因多年局部损伤,导致鼻中隔“千疮百孔”,形成不规则的穿孔,出现持续性鼻出血和气流杂音,带来持久困扰。

这些变化,并非危言耸听。许多患者都是“没在意→反复发作→后悔不已”的过程。当身体健康被自己的小习惯悄悄改变时,才知道“病从手指入”不是一句空话。

该怎么办?医生建议这样科学对待鼻腔健康

专家提醒:鼻腔清洁有学问,挖鼻孔危害大,切不可“手痒就挖”。以下方法值得每个人尝试。

保持手部卫生。每次接触面部或鼻腔前,都应彻底用流水和肥皂清洗双手。尤其在公共场合、外出归来、咳嗽打喷嚏后及时洗手,减少细菌传播。

如需清洁鼻腔,建议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法。生理盐水对鼻腔黏膜友好、刺激性小,可有效软化分泌物,让异物自行排出,避免粗暴的物理挖掘方式。市面上的鼻腔冲洗器操作简便,遵循说明可定期使用。

调节居室环境湿度。秋冬及北方干燥季节,建议空调房、暖气房使用加湿器,使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40%-60%之间。保持鼻腔黏液湿润,有助于减少干痂和脆弱出血。

饮食调理亦有帮助。多吃新鲜蔬果,如苹果、橙子、菠菜等富含维生素C、A的食物,可以增强鼻粘膜屏障,提升局部免疫力。

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尤其是有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或高血压人群,一旦发现鼻腔异常,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勿“硬扛”或滥用偏方。

健康小动作成大病,科学护理赢未病。只需多一点耐心、少一点随意,改变“挖鼻孔的小习惯”,就能有效减少相关健康风险。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3. 《爱挖鼻孔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4. 《居家鼻腔冲洗指南》 5. 《现代医院感染管理手册》

来源:张晓健康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