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靠天吃饭的田地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一次毫无征兆的霜冻,都足以让农民一整年的辛勤汗水付诸东流。而气象预报,正是横亘于天时与农业之间最坚实的防线。当预报员从纷繁的云图与数据中捕捉到风险的信号,成千上万农户的收成,便与这一次次的科学预警紧密相连。
□ 本报记者 刘丽霞
在靠天吃饭的田地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一次毫无征兆的霜冻,都足以让农民一整年的辛勤汗水付诸东流。而气象预报,正是横亘于天时与农业之间最坚实的防线。当预报员从纷繁的云图与数据中捕捉到风险的信号,成千上万农户的收成,便与这一次次的科学预警紧密相连。
“进入9月以来,我市平均降水量已达58.6毫米,较往年同期偏多六成,尤其是汾阳、石楼、岚县、方山等地,降水量甚至偏多一倍。9月16日,市气象台制作发布了《重要气象信息》,提示“目前正值秋粮陆续成熟收获的关键时期,阴雨天气易导致粮食霉变、农田渍涝。”“为此,我们建议各地加强田间管理,因地制宜采取应对措施。”吕梁市气象台预报员刘凤梅表示。
气象预报不仅是农事安排的“指南针”,更是抵御自然灾害的“防护网”。它与农业生产休戚与共,贯穿于全年关键农事活动的始终,从春季的春耕春播,到夏季的夏收夏种夏管,再到秋季的秋收秋种,精准的气象服务无处不在。
“今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我们制作了6期《春耕春播气象服务专报》,提醒农户们抢墒播种,做好苗期田间管理等;在‘三夏’气象服务期间,我们每周制作两次《夏收夏种夏管气象服务专报》,提醒大家做好农机调度,及时抢收冬小麦,推进夏收颗粒归仓。此外,我们还及时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分析大风、高温、干热风、暴雨等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比如在冻害来临前采取烟熏、灌溉、喷防冻剂等措施保护果木,在大风天气提前为设施农业进行防风加固等。”刘凤梅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各类气象服务产品,耐心地解释道。
这份精准服务的背后,离不开一线数据的支撑。今年5月,刘凤梅积极参加了市气象台组织的科技下乡暨汛期气象服务专项调研,深入汾阳、孝义等地的田间地头和气象科技小院,实地考察作物长势,为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积累起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如今,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民根据最新的气象信息安排农事,主动防灾避灾,我真的感到非常欣慰——这就是我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作为一名在气象部门已工作19年的高级工程师,刘凤梅谈起这些年的感受,不禁感慨万千。
来源: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