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刻石”竟是秦代官方碑?考古新证:“昆仑”或藏齐鲁大地千年谜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6:16 1

摘要:最近有个考古新闻挺有意思的,就是关于秦代刻石的——之前网上传得神乎其神的昆仑刻石,现在专家们考证清楚了,正式名叫尕日塘秦刻石。

最近有个考古新闻挺有意思的,就是关于秦代刻石的——之前网上传得神乎其神的昆仑刻石,现在专家们考证清楚了,正式名叫尕日塘秦刻石。

这一下不仅搞明白了这处遗迹到底是啥,还意外带出了个老谜题:咱们平时说的昆仑,在秦朝的时候,真的是西域那旮沓吗?会不会其实在东边的齐鲁大地?

昆仑刻石这事儿,其实是个乌龙

尕日塘秦刻石的发现还挺有故事性的。

上世纪90年代,在青海的尕日塘地区,出土了一块秦朝的残碑。

碑上刻着小篆,有西王母昆仑这些字儿。

因为文字古旧,主题又有点神秘,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是汉朝以后关于昆仑仙境的传说碑,甚至有人说这跟《山海经》里写的昆仑之虚对得上,就叫成了昆仑刻石。

不过专家们越研究越觉得不对劲。

这块刻石的字儿、内容,跟秦朝官方文书的风格太像了。

特别是里面反复提到东巡琅邪这些词儿,正好跟《史记》里写的秦始皇五次东巡的事儿能对上。

这么一对比,昆仑刻石的说法就站不住脚了,这其实是秦朝的东西。

为啥说秦代的昆仑可能在齐鲁?

要搞清楚秦朝的昆仑到底在哪儿,还得从老文献里找线索。

你猜怎么着?《山海经》里的昆仑,位置可能跟咱们想的不一样。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听起来像西域那类高山。

但《海外南经》又写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

在昆仑墟东。

清代有个学者叫郝懿行,他考证寿华之野就是《史记·夏本纪》里说的寿丘,在现在的山东曲阜附近。

这么一来,昆仑墟东就成了昆仑在东方,跟《左传》里昆仑之虚,在东方能对上。

更绝的是,《山海经》里说昆仑有沙棠树(吃了能不溺水)、土蝼兽(长着四只角,会吃人),结果在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上,真有类似的沙棠树四角羊图案,风格跟山东的东夷文化一模一样。

这就更有意思了——秦朝的昆仑,说不定真跟山东有关系?

后来出土的秦简,更是直接给这事儿加了把力。

2002年在湖南里耶出土的秦简里,有一枚写着琅邪献昆陯五杏药。

这里的昆陯就是昆仑的古音,而琅邪就是战国到秦朝的齐国重要城邑,在现在的山东临沂,管着青岛、日照、潍坊这些地方。

秦朝有个上计制度,就是地方官要定期向中央汇报工作,连贡品都得写明从哪儿来。

所以琅邪献昆仑,意思就是琅邪这个地方给朝廷进贡了‘昆仑’(可能是某种东西),直接证明秦朝的昆仑作为贡品,来自齐国故地。

《史记·封禅书》也提过,秦始皇统一后上泰山立碑,还在泰山下祠五帝,其中提到黄帝并赤帝,把黄帝、昆仑这些神话符号跟山东的祭祀结合起来。

《吴越春秋》里更有意思,说琅琊东武海中山也。

一夕自来,故名怪山。

范蠡曰:‘臣之筑城也,其应天矣,昆仑之象存焉。

’这里的琅琊东武(现在的山东诸城)都是齐国地盘,可见昆仑在齐地文化里,本来就跟海上仙山神异之山有关。

为啥昆仑后来会被传成在西域?

既然秦朝的昆仑在山东,那为啥咱们现在都觉得昆仑在西域呢?这事儿得从汉朝说起。

汉武帝那会儿,张骞通西域,回来讲西域有个大国,说葱岭(帕米尔高原)是大河的源头,正好跟《山海经》里昆仑虚有弱水环之能对上。

而且汉朝刚打完匈奴,国力正盛,特别想给边疆开拓找个文化支撑,昆仑在西的说法就慢慢压过了之前的东方昆仑。

到了东汉,班固写《汉书·西域传》,直接把西域……南则葱岭,去阳关可七千里记下来,把葱岭当成昆仑的地理锚点。

后来的《水经注》《括地志》这些书也跟着这么写,昆仑在西的说法就一直传到现在了。

刻石里藏着啥历史密码?

再回头看尕日塘秦刻石,它被误传成昆仑刻石,其实是后世传播出了偏差。

这块石头在青海出土,虽然不在秦朝核心统治区,但它保留了秦朝人对昆仑的记忆。

刻石里的东巡琅邪,可能是秦朝官员东巡时,为了纪念昆仑(齐地的神山)刻的;后来它跑到青海,可能是汉朝以后昆仑西移的说法传过去,被后人误认了。

从昆仑在齐到昆仑在西,这背后其实是不同时代文化话语权的变化。

秦朝把齐地的昆仑当成文化符号,用来巩固统一;汉朝以后,昆仑西移成了帝国扩张的文化注脚,东方昆仑的原始记忆就慢慢被盖住了。

现在咱们重新认识昆仑,会发现它不是某个固定的山,更像是古人用神话和想象编织的文化图腾。

齐鲁大地作为昆仑的最初源头,不仅藏着东夷人对宇宙的浪漫想象,还在秦汉帝国的历史里,成了连接天人古今的精神纽带。

尕日塘秦刻石的发现,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这扇被遗忘的文化之门——原来咱们脚下的土地,早就刻满了古人对世界的最初追问啊。

来源:读书的孙同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