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怕孩子读鲁迅才可怕!鲁迅未带坏青少年,反破麻木促思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6:38 1

摘要:最近,又有人跳出来说鲁迅的作品太压抑、太讽刺,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这个争议早就不是新鲜事了,自从鲁迅的一些文章被从课本中删掉后,关于迅会不会带坏青少年的争议就没停过。如果按照这种逻辑,那李白不是会教学生喝酒吗?屈原难道会带坏孩子去跳江?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

最近,又有人跳出来说鲁迅的作品太压抑、太讽刺,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这个争议早就不是新鲜事了,自从鲁迅的一些文章被从课本中删掉后,关于迅会不会带坏青少年的争议就没停过。如果按照这种逻辑,那李白不是会教学生喝酒吗?屈原难道会带坏孩子去跳江?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青少年得多接触点正能量,好像鲁迅那些现实主义批判,天生就该被归到负能量堆里。但从来没人关心过,青少年的生活真就全是阳光吗?他们每天早上6点开始上课,一直上到到晚上11点,被严格的作息表绑得死死的,要应付没完没了的课业压力。

等大学毕业了进了社会,还得面对高房价、低工资、职场打压和996的夹击。现实都这么扎心了,怎么看几篇鲁迅的文章,就变成了被带坏了?

有网友说,鲁迅哪是在带坏青少年,明明是在帮他们保持清醒。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批判传统文化糟粕如何泯灭人性;《阿Q正传》,是剖开国民劣根性给人看;《药》里的人血馒头,更是狠狠讽刺了那些麻木看客。

有人觉得这些文字有点吓人,怕孩子看了会灰心丧气,可跟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比起来,这些文字不过是把真相说出来罢了。要是青少年能看懂鲁迅,还能生气地说“原来我们的困境早就有人写过了”,这说明他们还没完全失去斗志,这才是真正的阳光。

而且鲁迅不光写批评,他还写了很多充满正能量的东西。比如“希望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寒冷,只往高处走”,还有“我所说的生存,不是勉强活着;所说的温饱,不是奢侈;所说的发展,不是放纵”,每一句都充满了激情和真诚,比那些空洞的正能量鸡汤强多了。

真正应该警惕的是那些假正能量。现在有些劣质文化产品打着正能量旗号,都是好听的话,一点营养没有,这才是真误导青少年。可偏偏有人把精力全放在质疑鲁迅上,对这些假东西视而不见。

真话再难听也不会害人,谎言再动听,终究是骗人的。有有人反对孩子读鲁迅的作品,嘴上说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其实是因为怕孩子读了鲁迅后,有了自己的主意,不再听话。他们怕孩子像《狂人日记》里的狂人一样,突然发现传统文化束缚会害人;怕孩子读《阿Q正传》时,看到社会的丑态,甚至发现自己父母就是阿Q。

他们宁愿让孩子被虚假的温柔欺骗,也不愿意接受鲁迅那把锐利的刀。如果没有鲁迅,青少年的心灵会变得更健康吗?没有鲁迅,孩子们可能会多读一些无害的童话,多背几首不痛不痒的诗,写作文时学会用一堆漂亮但虚伪的话,把世界描绘得一片美好。

现在很多青少年写作文就是一堆华丽的词藻,但内容空洞,甚至有点悲观。现在这么多青少年有抑郁情绪,其实读鲁迅的作品对他们有帮助,至少能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那些对啥都顺从的青少年,表面上看充满正能量,实际上成了没有主见的空壳人。

说不定某天,他们会变成新一代的阿Q,却没意识到“精神胜利法”是个笑话;也可能变成“体制内的孔乙己”,灵魂慢慢死去,还在嘴里念叨“四书五经”。这哪是健康?分明是集体性的麻木!

鲁迅就像一把清醒刀,他不会哄着青少年做美梦,而是直接掀开遮羞布,让大家看清现实里那些离谱的事儿。等把这些荒唐都看明白了,才能真正懂那句 “绝望之谓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是什么意思。

要是一个民族连自家孩子读鲁迅都怕,生怕孩子太早懂事、学会问为什么,那这个民族才是真出大问题了。一个有活力的民族,需要的是敢直面真相、爱琢磨事儿的年轻人,而不是只会点头附和的提线木偶。

来源:时光故事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