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0日,收割机的轰鸣声在高坪区会龙镇熊家桥村的田垄间停下,农技人员手持测亩仪显示10.25亩实收面积、谷物水分测量仪测出的籽粒含水量等数据,最终换算成“平均亩产 802.56 公斤、最高亩产 829.81 公斤”的结果 —— 这个数字,不仅让在场的农技人员
9月20日,收割机的轰鸣声在高坪区会龙镇熊家桥村的田垄间停下,农技人员手持测亩仪显示10.25亩实收面积、谷物水分测量仪测出的籽粒含水量等数据,最终换算成“平均亩产 802.56 公斤、最高亩产 829.81 公斤”的结果 —— 这个数字,不仅让在场的农技人员振奋,更给川东北丘陵区粮食生产交出了一份 “破局答卷”。
近年来,高坪区以“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为重要契机,大力推进水稻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今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达19.02万亩,预计收粮10万余吨。
技术攻坚 破解丘陵地“机插难、稳产难”双重困境
“高坪区丘陵占比大,地块零散、坡度不均,过去机械化插秧经常‘插不进’。” 高坪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农牧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姚伟的话,点出了当地农业发展的先天短板。而此次测产的 “荃优玉稻”,正是通过技术适配打破了这一限制。
从4月18日育秧开始,技术团队就瞄准丘陵区痛点发力,采用 “暗化催芽壮根齐苗” 技术,在室内控制温湿度让秧苗根系提前形成 “盘根力”,解决了传统育秧移栽时根系易散、成活率低的问题。5月20日机插时,将栽插规格精准设定为30cm×16cm,每亩1.4 万穴的密度,既避开了丘陵地块的狭窄区域,又通过“减穴稳苗” 确保每株水稻有足够的光照和养分 —— 这一密度比传统机插减少2000 穴 / 亩,却通过壮苗提升了结实率,实测有效穗数反而增加8%。
“绿色防控是另一个关键。” 南充市农业科学院科研试验中心主任阳海宁补充道,示范区摒弃了传统的化学农药模式,改用性诱剂诱杀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农药使用量减少约30%,化肥用量降低20%,“既保住了产量,又让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1个百分点,实现了‘藏粮于地’。”
标准护航 地方标准让 “高产经验” 可复制
“这次测产的田块,每一步都卡着‘南充市稻油轮作全程机械化地方标准’走。” 南充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刘利拿出的标准手册上,从育秧基质的配比,到机插时的行驶速度,再到收割时的秸秆粉碎长度,都有明确规范。
这份地方标准的诞生,历经了3年试验。2022年起,高坪区联合南充市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在全区多个乡镇设置试验田,对比 12种育秧方式、8种栽插密度的产量差异,最终筛选出“暗化催芽 + 减穴机插 + 稻油轮作” 的最优组合。“比如油菜种植环节,过去人工播种每亩需3个工时,现在用油菜精量播种机,半小时能完成5亩,还能同步开沟、施肥。” 南充红阳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姚杨算了一笔账,稻油轮作全程机械化后,每亩综合收益比单种水稻提升16%。
产业闭环 从 “一季稻” 到 “稻油轮作” 的效益升级
测产结束后,姚杨的团队已经开始调试油菜精量播种机 —— 按照计划,9月底水稻收割完成后,这些机器将立即投入油菜种植,实现 “稻收完、油种下” 的无缝衔接。这种轮作模式,让耕地全年 “不空闲”,土地利用率提升50%。
“稻油轮作不仅是季节衔接,更是生态循环。”姚伟解释,水稻收割后的秸秆粉碎还田,能为油菜提供天然有机肥。而油菜种植时施用的硼肥,又能改善土壤结构,为次年水稻生长打下基础。数据显示,采用这种模式的田块,油菜亩产可达190公斤,每亩能为农户多增收600元,同时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
对于未来,姚伟透露,高坪区将进一步扩大品种示范范围,在现有20余个适配品种基础上,进一步筛选更适合南充气候的优质稻品种。同时依托专家工作站,开展 “机械化 + 智慧农业” 试点,让丘陵区种粮更高效、更省心。
从技术突破到标准构建,再到产业闭环,高坪区水稻的高产实践,不仅为川东北丘陵区粮食生产提供了可复制的 “模板”,更印证了 “藏粮于技、藏粮于地” 战略在山区的落地成效 —— 当机械化适配了丘陵地形,当标准规范了生产流程,曾经的 “种粮难题”,正变成乡村振兴的 “增收机遇”。
全媒体记者 侯鹏程
来源:云上高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