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身高这件事,几乎是所有家长藏在心里的“小疙瘩”——早上送孩子上学,看着同班同学比他高半头,就开始慌;带孩子去公园,别的小朋友都能免票,他因为个子高得买票,就开始担心“是不是长得太快?以后会不会停?”;甚至晚上躺床上想,万一孩子将来因为个子矮自卑,找不到对象
孩子身高这件事,几乎是所有家长藏在心里的“小疙瘩”——早上送孩子上学,看着同班同学比他高半头,就开始慌;带孩子去公园,别的小朋友都能免票,他因为个子高得买票,就开始担心“是不是长得太快?以后会不会停?”;甚至晚上躺床上想,万一孩子将来因为个子矮自卑,找不到对象,找不到好工作,可怎么办?
其实,孩子的身高没那么神秘,先给咱们家长吃颗“定心丸”:70%靠遗传,30%靠后天。比如你和孩子爸爸都有175cm,那孩子大概率能长到180cm;但要是你们都只有165cm,那后天的30%就得拼命抓住,不然孩子可能连170cm都达不到。还有,生长激素是帮孩子长个子的“关键选手”,它只在深度睡眠的时候分泌,尤其是晚上10点到凌晨2点,还有凌晨5到7点,这两个时间段要是孩子没睡着,或者睡不踏实,生长激素就像“没吃饱”,怎么能帮孩子长个子?
孩子的身高不是“突然”长起来的,而是每天一点点“攒”出来的。遗传是基础,但后天的饮食、运动、睡眠才是“加速器”。比如,现在的孩子比咱们小时候高,不是因为基因变了,而是因为吃得好(每天有牛奶、鸡蛋)、动得多(有跳绳、篮球这些运动)、睡得够(不用像咱们小时候那样帮家里干活到半夜)。还有,南北身高差距比以前小了,因为现在人口流动大,南北通婚多,基因混合后,身高就“平均”了些。
1. 吃对:把“长个子的燃料”放进孩子碗里
孩子的骨骼生长需要蛋白质、钙、维生素D,这些东西不是靠补品补的,而是靠日常饮食。每天一个鸡蛋(煮的最好,别煎)、一杯牛奶(温的,别凉的),每周吃2-3次鱼(比如三文鱼、鲈鱼,刺少的),这些都是“刚需”。我邻居家孩子,每天早上一杯牛奶,一个煮鸡蛋,现在10岁就有145cm,比同龄人高半头。别给孩子吃太多零食,比如薯片、可乐、炸鸡,这些东西里的糖和脂肪,会让孩子变胖,还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
2. 动对:跳跃类运动是“长个子的神器”
别让孩子总坐着看电视,跳跃类运动最能刺激骨骼生长。比如跳绳,每天10分钟,比跑步管用10倍——因为跳跃的时候,膝盖和脊椎的软骨会受到挤压,促进生长激素分泌。还有篮球、游泳,周末带孩子去玩,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让孩子开心。我同事家孩子,每天放学跳10分钟绳,现在8岁就有130cm,比班里同学都高。
3. 睡对:让孩子“睡够”生长激素
晚上9点半就得让孩子上床,10点前必须睡着。不然等他11点才睡,生长激素都“下班”了,怎么长个子?我朋友家孩子,以前总熬夜写作业,结果一年才长3cm,后来调整了作息,9点半就睡觉,现在一年能长5cm。要是孩子睡不着,就给他讲个小故事,或者放点儿轻音乐,别让他看手机——手机的蓝光会影响睡眠质量。
别踩这4个雷,不然孩子白长
- 别熬夜:哪怕作业没写完,也得先睡觉,因为睡眠比作业更重要。
- 别给孩子压力:孩子总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被骂,或者和同学闹矛盾,心情差得很,身体里的激素就乱了,生长激素也不分泌了。
- 别让孩子性早熟:男生11岁前变声、长胡子,就得赶紧去医院——性激素太多,会把骨骺线提前闭合,就像树的年轮停止生长了一样,以后想长都长不了。
- 别让孩子太胖:体重比同龄人重10公斤,可能就得少长7cm。我亲戚家孩子,从小爱吃汉堡、可乐,现在12岁就有150斤,比同龄人矮10cm,现在后悔得很。
其实,让孩子长高不用搞“复杂配方”,就做这几件事:
- 早上7点起床:喝一杯温牛奶,吃一个煮鸡蛋,一片全麦面包。
- 晚上6点半吃饭:半碗米饭,一份清蒸鱼,一份青菜(比如菠菜、西兰花)。
- 7点半到8点:陪孩子跳绳10分钟,或者打会儿篮球(要是孩子不爱动,就和他比赛,看谁跳得多)。
- 9点开始洗漱:9点半上床,给孩子讲个小故事(比如《小王子》《猜猜我有多爱你》),10点前睡着。
要是孩子挑食怎么办?比如不爱吃鸡蛋,就把鸡蛋做成蛋卷,或者和面粉混在一起做 pancakes;不爱吃鱼,就把鱼做成鱼丸,或者和豆腐一起炖,这样他就吃了。要是孩子不爱运动,就陪他一起玩——比如周末带他去公园玩滑梯、跑跑步,让他在玩的时候动起来。
孩子的每一寸身高,都不是“突然”长起来的,而是每天的早餐、每天的跳绳、每天的睡眠“攒”出来的。与其焦虑,不如从今天开始,帮孩子做好这三件事:吃对、动对、睡对。要是孩子比同龄人矮5cm以上,或者一年没长5cm,就得赶紧去医院查生长激素,别等骨骺线闭合了才后悔。
记住,孩子的身高不是“比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只要咱们用心,孩子就能在自己的遗传范围内,长到最高、最壮的样子。
来源: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