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深秋,融水苗族自治县基层党建服务中心干部何春熊主动请缨,赴香粉乡九都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机关到田间,三百多个日夜,他以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凝聚民心,以共产党员的实干担当,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一份有温度、有厚度的“四季答卷”。
2024年深秋,融水苗族自治县基层党建服务中心干部何春熊主动请缨,赴香粉乡九都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机关到田间,三百多个日夜,他以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凝聚民心,以共产党员的实干担当,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一份有温度、有厚度的“四季答卷”。
何春熊(左一)指导致富带头人发展豆角产业。
冬:情暖民心,笃行扎根
驻村之初正值入冬,“年轻小伙子能吃得了苦吗?”面对村民的疑虑,何春熊没有豪言壮语,只用行动作答。为摸清村情民情,他以卫星地图为蓝本,手绘“民情地图”,详细标注百余户脱贫群众具体位置,随后带着笔记本挨家挨户走访。
何春熊入户走访群众。
起初,村民们多是客气疏离,但他并未气馁。“每家情况不同,盼好日子的心愿却相通。”他在日记中写到。
秉持这份初心,他迅速行动:协调公益岗管护全村8处供水工程,带领村民疏通水渠,保障饮水与灌溉;细致宣讲特色产业奖补政策,为春耕备耕做好铺垫;带头推进耕地保护整改,率先完成35亩耕地恢复,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一件件实打实的实事,让何春熊渐渐敲开村民心门,村民从客气疏离变为无话不谈。“驻村得把心融进基层,群众才会把你当自己人。”何春熊感悟道。
春:播种强基,希望萌芽
春风起,何春熊带领乡亲播种希望的脚步愈发急促。九都村因产业基础薄弱,被列为后进村党组织。一次走访中,老农“大山里难发展大产业”的叹息,让“让乡亲汗水变收入”成了何春熊的执念。
开春后,何春熊组织15名致富带头人7次外出考察,立足“投资小、易管理、收益快”的发展理念,带动村民发展丝瓜、豆角、石菖蒲等产业,邀请农技专家培训,引进企业签订保价收购协议,解决销售顾虑。
“有何书记带头,我心里有底,今年一口气种了10亩豆角。”致富带头人李静信心满满。
何春熊组织致富带头人外出考察石菖蒲产业。
“复耕土地绝不能再撂荒。”何春熊紧抓春耕时机,动员群众在35亩复垦土地上播种玉米、木薯,实现100%复绿。见村委楼旁空地闲置多年,他以文旅发展为目标,起草桃花景点方案,争取选派单位捐助100余棵桃树苗,借支部联建与主题党日契机,联合选派单位党支部和村党支部在春雨中垦地植树,让15亩荒地种满“振兴桃苗”。
同时,何春熊还带领村两委争取近100万元项目资金,推动该村苗汶屯、桐柱屯1.3公里道路硬化,修建九峨牛栏底桥梁,维修解放屯至村委4.3公里路段,惠及1200余人,为春耕筑牢保障。春日的九都村,党群合力深耕希望,田野间跃动着蓬勃生机。
夏:聚力攻坚,拔节生长
入夏后,万物生长进入关键期,防汛压力也随之而来。何春熊最牵挂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村民,汛期坚持每日巡查,暴雨来袭必第一时间组织转移。“每次下大雨,不管多晚,何书记都来送我们去安置点。”梁大娘的夸赞道出群众心声。今年汛期,他累计组织转移群众63人次,确保全村安全度汛。
汛期,何春熊雨夜转移群众。
九都村3500余亩丰产竹林是群众增收支柱,九峨屯李大叔却因暴雨冲毁产业路无法运竹犯愁。何春熊迅速撰写请示,争取70余万元上级资金硬化产业路。目前工程已进场,建成后将服务竹林核心产区,使竹材、春冬笋及林下产品年运输量提升至350吨以上,运输成本降低10%,受益148户501人,为“竹林经济+”复合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这条路连通大市场,准能引来投资者。”何春熊的信心感染着每一位村民。炎炎夏日里,他以汗水与担当,成为群众信得过的领路人。
秋:产业显效,硕果丰盈
金秋时节,九都村迎来久违的丰收景象:丝瓜满架、豆角垂枝,田垄作物长势喜人。“今年豆角收成好、价钱高,何书记还帮跑市场,种得踏实。”村民李静笑容满面。“丝瓜种前就签了收购合同,亩产能赚6000多块。”村民叶永松补充道。
今年,九都村发展丝瓜、豆角等特色产业35亩,带动15户40余名脱贫户就业增收;石菖蒲种植超23亩,预计亩产值超万元。更可喜的是,越来越多村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主动咨询技术、争取项目,全村致富内生动力显著增强。一年来,何春熊足迹遍布田间地头,为村民申报验收219份特色产业项目,落实“以奖代补”资金35.4万余元,赢得群众交口称赞。
何春熊帮村民拉豆角到加工厂销售。
“最大的收获不是产业数字的提升,是乡亲们眼里有光、脸上有笑、心里有盼头。”何春熊感慨道。深秋再至,九都村的振兴脚步愈发坚定,他与乡亲们的奋斗故事,仍在继续……
图文来源:戴时春
值班校 对:何海晔
责任编辑:黄杏俏
责任审核:石姗
责任监制:龚祥友
出品单位: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旗下平台作品。
来源:游乐场杰西5W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