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范县陈庄镇崔胡同村,缝纫机的哒哒声与鱼塘的粼粼波光相映成趣。村道旁新栽的果树随风轻摆,整洁的街道上不时传来村民的谈笑声——这幅生机勃勃的乡村图景,记录着濮阳市林业局驻村第一书记张传豹带领乡亲们奋斗的日日夜夜。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晓静 通讯员 王坤鹏 张雯博
走进范县陈庄镇崔胡同村,缝纫机的哒哒声与鱼塘的粼粼波光相映成趣。村道旁新栽的果树随风轻摆,整洁的街道上不时传来村民的谈笑声——这幅生机勃勃的乡村图景,记录着濮阳市林业局驻村第一书记张传豹带领乡亲们奋斗的日日夜夜。
车间协奏曲:小作坊变身共富坊
“哒哒哒……”20台缝纫机在新建的厂房里欢快跳动,村民顾改玲手指翻飞间,一件件羽绒马甲逐渐成形。"现在每月往福建发七八千件,订单都排到年底了!"负责人吴丽婷展示着手机里的订货信息。这个年产值百万的共富车间,去年还是夫妻俩的居家小作坊。
张传豹驻村首月走访时,在吴丽婷家发现了商机。他带着村干部三顾茅庐:“咱把技术教给‘留守姐妹’,村里出场地,你们只管接订单!”如今全村25名“宝妈”变身产业工人,人均月入2400元。为打开销路,张传豹带着样品跑遍展会,最终通过党建联建牵线福建客商。如今,看着车间里忙碌的场景,他更盘算着添些新设备:“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在家门口赚到钱。”
渔光交响曲:生态塘跃动产业链
村西110亩鱼塘碧波荡漾,致富能手范俊红正给草鱼投喂新配方饲料。“多亏张书记请来省里专家,现在‘鱼草共生’每亩多赚3000块!”去年这里还因传统养殖效益低差点荒废,如今亩产突破4000斤,年产值达150万元。
张传豹的"新农人"思维让老鱼塘焕发新生:直播带货拓宽销路,定制氧气包装让活鱼“游”进城市餐桌,冷链物流车整装待发。最近他又张罗着申报绿色认证:“我们要让‘崔胡同生态鱼’游向全国!”
家园变奏曲:旧村落绘就新画卷
“以前路上晒玉米,雨天两脚泥。”村民老范指着门前花圃回忆。张传豹带着党员突击队清运3800平方米垃圾时,不少村民还冷眼旁观。他改变策略:先“种”示范路,再让村民认领“责任田”。如今家家门前有花圃,村民自筹的柿树、石榴树已挂果。
为守住“市级人居环境示范村”招牌,张传豹想了个妙招:党员包片管绿植,村民维护“微花园”“小果园”。
治理暖心曲:小网格托起大民生
“6个网格就是6张民生网!”张传豹挎着民情记录本边走边说。他深知,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在党建引领之下,崔胡同村以组织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实施“党员联户+网格化”机制,在划分的6个网格中,党员网格长实现民情收集、矛盾调解、政策宣传全覆盖;推行“阳光议事厅”,重大事项坚持“四议两公开”,让群众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角”。
在鱼塘边召开的“田间党课”总是座无虚席,车间里的技能培训常伴着政策宣讲,党员积分公示栏上月评比……村民们打趣:"现在党员比着做好事,俺们也跟着沾光!"
乡风和谐曲:办公室变身解忧站
夜幕降临时,村委办公室总亮着灯。大学生咨询就业选择,创业青年请教电商技巧,连夫妻拌嘴都来找“张书记”评理。村民李玉梅说得实在:“他比自家亲戚还上心!”
这位“他乡来客”早已把崔胡同村当“故乡”:变身“调解员”,化解邻里纠纷;组织孝老饺子宴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设立“孝善敬老金”发放32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那天,他在工作日志上写道:“乡村振兴不是涂脂抹粉,要让百姓日子真有奔头。”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