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明书法下架到“劣书”乱象——当代书法畸形发展的三重叩问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16:39 1

摘要:2025年8月,13岁农村少年李明因人民日报转发其书法视频爆红,视频中他挥毫书写的《将进酒》被赞“龙飞凤舞”,这位日均练习2至3小时的自学少年,却很快遭遇作品下架风波。关于下架原因的AI生成解读指向风格争议、教育担忧与媒体责任,但公众更疑惑的是:为何李明的“江

2025年8月,13岁农村少年李明因人民日报转发其书法视频爆红,视频中他挥毫书写的《将进酒》被赞“龙飞凤舞”,这位日均练习2至3小时的自学少年,却很快遭遇作品下架风波。关于下架原因的AI生成解读指向风格争议、教育担忧与媒体责任,但公众更疑惑的是:为何李明的“江湖体”被指误导审美,而吼书、射书等异态书法却能持续引发讨论?这种双重标准的背后,正是当代书法畸形发展的深层病灶。

一、下架争议:双重标准下的审美迷思

李明书法被指“缺少传统书法的法度和根基”,核心争议聚焦于笔法、结构、墨法等传统规范的缺失,担忧其会误导书法教育与大众审美 。但这种批判却陷入了明显的逻辑矛盾:

若以“法度缺失”为标尺,那些被诟病为“鬼画符”的吼书、射书,崔寒柏的“嘴书”更应被追责。这类书法通过泼墨、嘶吼、喷射等夸张表演,完全摒弃了“逆入、涩行、紧收”的行笔要义,将书法异化为博眼球的噱头,其对传统技法的背离远甚李明的习作 。若以“教育影响”为依据,李明自学成才的励志精神本可成为青少年美育的鲜活案例,反观部分所谓“书法大师”的作品,要么笔法粗率拖刷、墨法单一僵滞,要么刻意追求形式怪诞,实则是对书法教育的更大误导 。

媒体所谓“尊重专业性”的下架理由,更暴露了评价体系的混乱——真正缺乏专业共识的“江湖书法”未被遏制,而少年的青涩创作却成为规范的“祭品”,这种选择性监管恰恰消解了书法传播的正确导向。李明书法该下架吗?该下架。那么对吼书、射书的无视、无感,并任其在网上横扫,就说不过去了。

二、乱象本质:“伪创新”与功利化的合谋

吼书、射书与争议中的“江湖体”虽表现形式不同,却共同构成了对书法艺术的异化,其危害本质具有高度一致性。李明的书法与吼、射、乱书是异曲同工,干的都是一个事,博眼球,无传统、无艺术、无规则,有书无法,或有法无书,书和法就碰不到一块。

二者均以“创新”为名践踏传统根基。书法艺术的创新历来建立在对经典的深刻传承之上,而林散之的草书说是以二王为衣钵、怀素为宗,历经数十年积淀才达化境 ,其实也就绵絮体一团而已。而当代“劣书”(丑书并不差)创作者多为掩盖功底薄弱,刻意追求“看不懂、看不清”,将“涩笔”变为“乱涂”,把“使转”化作“狂甩”,彻底割裂了书法与传统的血脉联系。李明的作品虽显稚嫩,但至少恪守了书写的本真,与那些以“变形创新”为名的拙劣表演有本质区别 。

更为危险的是,二者都沦为流量与利益的附庸。部分创作者借助夸张手法制造话题,以“当代艺术”为幌子收割流量;而书法圈存在的“看官职不看水平、看金钱不看水准”的风气,更让这类乱象获得生存空间。当名人书画成为“敲门砖”,雅贿现象滋生蔓延,书法便从文化载体异化为利益交换的工具,其人文内涵被彻底掏空 。

三、畸形根源:三重失序的系统性溃败

当代书法的异化并非偶然,而是价值判断、教育体系与行业生态三重失序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价值判断失准:美丑界限的刻意模糊

在快餐文化与流量逻辑的冲击下,书法的审美标准被彻底解构。部分从业者将“新奇刺激”等同于“艺术突破”,把“哗众取宠”视作“个性表达”,导致“超现实”“怪诞化”作品充斥展览,形成“以丑为美”的审美错位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错位被赋予“现代意识”“先锋探索”的光环,而真正恪守传统、追求内涵的创作反而被边缘化,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二)教育体系薄弱:传承根基的严重动摇

书法教育的“青黄不接”是乱象蔓延的关键推手。当前书法教育多流于形式,师资力量匮乏,既忽视对经典碑帖的临习传承,也缺乏对笔法、墨法等核心技法的系统教学,导致青少年审美辨别能力缺失 。更严重的是,部分院校将“丑书”作品引入校园,给学生传递错误示范,从根源上扭曲了书法传承的方向。这种教育缺位,使得公众难以建立对书法的正确认知,为江湖书法的泛滥提供了土壤。

(三)行业生态崩坏:自律与监管的双重失效

书法界行业自律的缺失加剧了乱象的扩散。中国书法本有“书为心画”的人文传统,强调“格调情怀为第一性,技法为第二性”,但当下部分从业者抛弃人文修养,一味追求形式炫技,导致作品“气格下降、韵致全无” 。同时,行业评价机制僵化,以展览入选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催生了“展览体”的功利化创作,而对“低俗、庸俗、媚俗”作品的抵制缺乏力度,未能形成风清气正的艺术氛围 。

书法作为承载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化遗产,其核心价值在于“识美求善、陶冶情操”。从李明书法下架引发的争议,到吼书、射书带来的乱象,本质上是传统精神与功利主义的激烈碰撞。若要让书法回归本真,既需重构以传统为根基的审美标准,夯实书法教育的传承基础,更需强化行业自律与监管,让书法真正成为传递人文精神的载体,而非流量时代的牺牲品。

来源:文人之家1Z7P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