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界面新闻、红网、光明网、央视新闻】等(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界面新闻、红网、光明网、央视新闻】等(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家人们!这批货工厂直供,这个价格仅此一天!”
直播间的主播激动地拍着桌子,屏幕上弹出“最后100件”的倒计时标识。
消费者手指飞快点击屏幕,最终以便宜的价格抢到了一款“高端产品”。
下单时以为是薅到了羊毛,拆快递时却发现自己成了“待宰的羔羊”。
灯光绚丽的直播间里,主播声嘶力竭的“全网最低价”背后,可能是一条条制假售假的黑色产业链正在狂欢。
对此,网友不经叹息:“假标签,假材质,从头假到脚吗?”
而最近,央视又最新曝光了一类生活必需品......
最近,在央视的调查镜头里,江苏南通、浙江嘉兴等地的床上用品批发市场,成了“造假产业链”的核心阵地。
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称自己买的“A类四件套”有刺鼻异味,甚至贴肤使用后皮肤发红发痒。
为了探明这些问题产品到底是怎么“诞生”的,记者暗访了南通某床上用品批发店。
工作人员见记者“像进货的”,终于说了实话:“哪有那么多真的长绒棉,都是普通棉混化纤,贴个‘高端’标签就好卖。”
他们对外说50支长绒棉,实际就是40支普通棉。赌的就是普通人不会花几百块去检测。
更离谱的是“支数造假”。
在海宁某家纺市场,一位商家拿起一套四件套给记者看:“你看这吊牌,印多少支都行,可以给你打160支的买的上价格”。
店家表示:在电商平台都这么干,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了。
而针对辨别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商家的套路更直白,嘉兴某家纺的主播直播间里,反复强调“50支长绒棉,给爸妈买最贴心”。
转头却对进货记者坦白:“支数顶多40支,他们不懂,听着‘长绒棉’就觉得好。”
并且,除了材质和支数,“A类标签”也成了造假重灾区。
南通某家纺的一款四件套,包装上醒目地贴着“A类母婴级”标识,可记者打开包装就闻到一股刺鼻的化学味。
销售人员解释:“里面掺了点化纤,成本能降不少,A类标签是我们自己印的,黑心棉我都可以上A标”
更让人揪心的是“三无产品”的泛滥,部分四件套连厂名、厂址、执行标准都没有。
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让那些坚持用真材实料、诚信经营的商家运营困难。
有位做家纺生意的网友表示:“看见直播间的价格我都笑了,根本做不出来,终于曝出来了。”
四件套的造假风波还没让消费者缓过神,另一款与女性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又曝出了更让人揪心的质量问题。
四件套作为家家户户每天都会用到的床上必需品,与人们的睡眠舒适度乃至贴身健康都紧密相关。
可部分商家却对其质量如此敷衍,甚至可能存在安全指标不达标的隐患,完全辜负了消费者对“日常必需品”的基本信任。
而更让人忧心的是,就在几个月前,另一款同样融入女性日常生活的用品——卫生巾也突然曝出质量问题。
今年“3·15”期间,“卫生巾废料翻新”的曝光就曾引发全网愤怒。
此次“踩雷”的,是“梁山某制品有限公司”品牌的卫生巾。
在调查中,品牌总经理表示,这些垃圾被打碎后,将重新分离成为木浆、吸水高分子树脂等几种一次性卫生用品的原材料。
卫生巾是直接接触私密部位的产品,却直接废品翻新,对女性健康的威胁可想而知。
早在检测报告曝光前,就有消费者在平台反映:“用了这个卫生巾后,私密部位又痒又疼,根本没想到是卫生巾的原因。”
当时,涉事企业当时被依法处罚,本以为这场处罚能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可此次,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床品要贴肤睡,卫生巾是日常刚需,这些不起眼的生活必需品,其实连着每个人的健康。
从 “高端四件套” 的材质造假,到 “卫生巾” 的致癌物超标,每一次 “暴雷”,都是对消费者信任的伤害。
这一类生活用品屡屡出现质量问题,背后暴露的不仅是企业的责任感缺失,更是直播带货行业选品审核的漏洞。
而面对最近曝光的高端四件套的造假乱象,监管部门终于行动了。
针对“高端四件套”造假问题,江苏省南通市与浙江省嘉兴市的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其他相关部门,连夜对涉事经营主体展开了现场核查。
在后续的通报中,监管部门明确表示:
“下一步,将继续深入核查,依法从严从快处理。我们将举一反三,迅速开展家纺行业规范整治秋冬专项行动,持续深化常态化监管,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这番表态,让不少消费者看到了希望,有网友留言:“网络带货衍生出来的乱象,更需要相关部门加强治理!”
不过,也有网友提出疑问:“这质监局应该出动了吧,央视应该弄个频道专打网购产品质量。”
其实,网友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从四件套到卫生巾,生活必需品造假频发的核心原因,在于“违法成本低、监管难度大”。
并且,直播带货的流动性强,商家可以随时换账号、换品牌,给监管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所以,要想彻底终结“造假狂欢”,仅靠一次专项整治远远不够。
首先,监管部门需要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比如对家纺、卫生巾等刚需品行业开展定期抽检,对直播平台实行“连带责任”制度。
如果平台上的商家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平台也要承担相应责任;
其次,企业必须守住“质量底线”,尤其是涉及健康的产品,不能只想着“赚快钱”,要知道,失去消费者的信任,最终只会被市场淘汰;
最后,消费者也要提高警惕,购买时尽量选择有口碑的品牌,保留好购物凭证。
一旦发现产品有问题,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不要让“沉默”助长造假商家的气焰。
生活必需品的质量,关乎每个人的健康和日常幸福感。
从“高端四件套”的材质造假,到“卫生巾”的致癌物超标,每一次“暴雷”,都是对消费者信任的伤害。
希望这一次,监管的出手能真正“动真格”,也希望所有企业能记住:靠造假或许能赚一时的钱,但只有诚信经营、注重质量,才能走得长远。
毕竟,没有人愿意在买床品、买卫生巾这样的“小事”上,还要提心吊胆。
我们想要的,不过是一份“买得放心、用得安心”的踏实而已。
本文内容信息来源:界面新闻、红网、光明网、央视新闻等
来源:维京晋州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