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干子”是最为寻常,也是老百姓最不会排斥的美食之一,它形若方牌,体薄,色深味浓,口感耐嚼,无论是饮茶、喝酒还是吃饭,皆可作佐料或菜肴。而今,作为地方特产,还可以作为礼品待客馈赠。
“干子”,在中华传统美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古以来,便是人们舌尖上不可或缺的美味。每个地方的味道不尽相同。
“干子”是最为寻常,也是老百姓最不会排斥的美食之一,它形若方牌,体薄,色深味浓,口感耐嚼,无论是饮茶、喝酒还是吃饭,皆可作佐料或菜肴。而今,作为地方特产,还可以作为礼品待客馈赠。
“干子”为豆制品里最重要的成员,可分为香干(我们这里的大众称法,大部分地区都叫茶干)、臭干、白干等。其主要原料为大豆,需历经挑选、洗净、磨浆、煮浆、点卤、包裹、压板、锅煮、上色等多道工序。 多年前,制作“干子”全靠手工。做“干子”的一个最重要的工序就是磨浆,将固体加工成液体,使用的工具是石磨,有的是人力推磨,还有的用毛驴拉磨。就这毛驴拉磨,衍生了不少词语和典故。蒙住眼睛的毛驴,原地打转,是我小时候喜欢的景象之一。如今,这样的景象全然不见,同时消失的还有木榨。木榨的作用是将包成方块的豆腐压板,此工序耗时颇长。今天的机械压榨,还有一些更为先进的智能化设施,加工时间大大地减少,效率大大地提高,成本也会降低。
“干子”既可以是主角,也可以为配角,在所有美食之中,它的吃法五花八门。拌、煮、炸、烧,等样样都行。就像我们石塘的老一辈,懂得享受生活,早晨总爱喝早茶,麻油拌香干,那滋味,赛过活神仙。在肥东,人人都喜爱的著名小吃,干子可是主角。石塘的早点店里,油炸点心品种里,炸臭干可是不少美食家的最爱。在一些饭店的私人聚会宴席上,外地回来的,都会点上炸臭干。如今物质生活丰富了,臭干显得那么不起眼,却一直备受喜爱。吃它,与其说是享用,不如说是回味往昔岁月。在石塘,还有一道美食米面粑粑,其馅子里的原料之一,香干是必然的一种,不可或缺,否则就失去独有的风味。没有上色的白“干子”,每逢春季,白“干子”辅以咸肉和大蒜,是一道地方人喜欢的炒菜美食。“干子”的吃法和烧法太多,无法一一列举。
“干子”从我小时候就是论块卖,从几分钱一块到现在的几角钱一块,也是随行就市。从物价的涨幅比例,还算比较合理。逢年过节,农历正月十三和二月二做粑粑,一“干”难求。需求量大时而临时涨价,也是市场规律使然,找不出任何责备的理由。
在我们石塘镇,眼下,做“干子”和豆制品的店铺不下数十家,都是个体经营,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王大六茶干”。
知名度不是一日两日而来,而是岁月的积淀。至于石塘的“干子”源于何时,无从考证。但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石塘街上加工豆制品的还是集体公有性质,离我家不远。我经常去那里玩,有个职工特别喜欢我,总会偷偷给我点吃的,慰藉我的舌尖。从那时起,“干子”和其他豆制品,是我最喜欢的食物之一,直到如今。
改革开放后的第二年,街上才出现了私人做豆制品的。这家店位于当时最繁华的大市场,离我家也不远,不到百米。自从他家出现后,往后数十年,我吃的豆制品大多出自他家。要说石塘谁家做豆制品是祖传的,除了这家,其他基本都是跟着学的。这家做豆制品的当家劳力,名叫王霞光(音),正值壮年,有七个子女要养活,不干不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松动,许多人开始继承并发展祖辈传下来的行当,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的繁荣。
为了知道石塘街上的豆制品的昨天和今天的发展过程,笔者专门走访了“王大六茶干”经营的主人王玉荣。
据他介绍,他家制作豆制品的传统可追溯至奶奶之前。他只记得,爷爷去世后,是奶奶带着几位叔父和父亲,通过日积月累地摸索与改进,形成了自家独特的味道和风格,这些味道和风格深受乡邻喜爱。有一段时间,一切都姓“公”,不允许私人加工,他的父亲靠改行拉板车养家糊口。忽如一夜春风来,国家的好政策,给他家迎来了新生。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需求的增长和豆制品市场的多样化发展,王霞光的豆制品因其高品质和品牌影响力,在菜市场迅速成为受欢迎的商品。记得小时候,就听说过一句话:要吃就吃王霞光家“干子”。
我喜欢吃“干子”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我父亲有喝早茶的习惯,泡上一壶茶,拌上一碗“干子”。我在旁边打游击,一会从碗里捯上一筷子,父亲没有吃了多少,大半都被我吃去。有时会遭到母亲善意提醒,留一些给父亲。但是父亲看着我的馋相而不忍心,许多时,我要吃了一半。因小时候的喜爱,这道美食一直寄存于心,从未走远。
王霞光去世后,其子王玉荣(乳名王大六,因石塘街上多称乳名,学名常被忽略)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将祖传手艺发扬光大。算起来,王大六已经干了20多年,加上几代人的继承,在石塘应该算得上是老字号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石塘的干子俨然是一种乡愁的延续。许多因出去工作和谋生的石塘人,对家乡,对家乡的美食不能忘怀的,“干子”是其中之一。就如我的哥哥姐姐,走出石塘家乡都有半个世纪以上,对家乡的“干子”总是念念不忘。而且只钟情于“王大六茶干”,还有一个是王玉荣的二姐家的“干子”。有时,他们知道这两家干子节日期间,回乡人多,比较紧张,会提前通知我们在家的弟弟妹妹先预定。但是,并不是每一次运气都那么好。一次,我的妹妹没有能及时买到他们两家的“干子”。因为她对“干子”并不是那么讲究,以为“干子”的味道大同小异,就从自认为一家“干子”味道还不错的买了一些补充。没有想到,我大姐回家后,食用后,立刻询问妹妹是不是买错了,说“干子”不正宗。在大姐的思维里,就是她一直食用的王家“干子”,对其味道已经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许多人从外度归来,除了买一些现做的,还会带上一些真空包装,作为礼品,或者是留着慢慢吃。其中,王玉荣的王氏豆制品厂的“王大六茶干”,成为外面人追捧的石塘特产。他和姐姐占有石塘“干子”的名声都是在外,是人们对家乡美食的记忆。
在石塘的集贸市场里,卖豆制品的不下数家,有石塘北街的,东街的,西黄村的,小韩村的,以及一些乡下和周边乡镇来赶集的。都是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主顾,满足人们的选择,丰富着人们的菜篮子。
从多年前,人们称之为石塘桥“干子”,名声的积累,是石塘美食文化的一道名片,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有人经营,都不会有丝毫的褪色。
作者简介罗祥勇,网名“玉笛书剑”。肥东县石塘镇人,普通百姓,文学和摄影爱好者,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安徽省报告文学协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会员、肥东县作家协会理事、肥东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著作权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合肥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肥东县摄影家协会会员。喜爱弘扬正能量,讴歌真善美,传播家乡风土人情。摄影和文学作品,登报刊载,获得过多次奖项。
来源:玉笛书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