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摆,没这么简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15:34 1

摘要:“在这个外摆位走红之前,外地游客、本地上海人,都不知道我们这栋大楼,不知道外滩FTC。”大楼运营团队、黄浦科创集团的工作人员这样对记者说。

今夏,外滩FTC大楼底楼,一家咖啡馆的外摆位成为网红。网上美照、媒体探店不断。

而其背后,一个小小外摆位,并不是企业想摆就能摆,如何确保合规、避免邻居矛盾,政府各条线部门在背后都付出了不小的努力。

故事讲到这里,似乎已经很深入。但其实,它并不仅仅是政府部门与企业双向奔赴、努力协调,最终成就外摆经济的故事。

外摆的示范价值比想象中更大。

破局:历史街区里的“空间博弈”

“在这个外摆位走红之前,外地游客、本地上海人,都不知道我们这栋大楼,不知道外滩FTC。”大楼运营团队、黄浦科创集团的工作人员这样对记者说。

这里属于外滩第二立面,附近每一栋百年大楼几乎都与金融有关。可以说,这个片区是中国银行业、中国金融业的源头,是当之无愧的“金融历史街区”。

但时移世易,几年前,当黄浦科创集团接手外滩FTC大楼的运营时,他们发现公众不仅对大楼了解甚少,而且走过路过时也不敢进门。

高高的外墙和复古风格的窗格似乎阻挡了所有人的亲近。它一直淹没在外滩历史建筑群里,不为人知。

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老楼的历史,乃至愿意亲近?一开始的计划是把大楼底部打造成金融历史相关的展厅。可是这样的展览,真的有多少人来看?是否依然显得高冷?

方案几度修改后,大楼运营团队最终决定,底楼还是招募一家咖啡馆。因为金融本就与咖啡息息相关,无论是金融人士爱喝咖啡,还是咖啡豆作为期货交易品的属性等,金融+咖啡并不违和,并且咖啡馆具有强烈的公共空间属性、社交属性、开放属性。

这就意味着,大楼运营团队一开始就期望咖啡馆最好能有外摆位。巧合的是,从图纸上看,大楼底楼本就有一块区域属于红线内,而非市政马路,可作为外摆。只不过这块区域长期被用作各类车辆的停放,让大楼门口显得杂乱无章。

最终,他们与开了几家颇具特色的跨界咖啡店的企业PLUSE ONE一拍即合,企业为配合这栋大楼,咖啡馆的名字并未沿用企业名,而是用了大楼的名字FTC+1。

外摆位的申请并不简单。

首先它要在红线内。市政马路上依然不能乱摆,那是违规操作。

其次,所属外摆区域不能扰民;不能离居民区太近;不能有其他公共设施,如消防、公交站、停车点等;不能占据盲道;人行道不能因此变得过于狭窄而影响通行……相关部门需要现场一一勘察。也就是说,“先天禀赋”要合理。光其中一条就筛掉了诸多不合理外摆。

再者,设计图纸还需要上报相关部门备案、审批合格,不能私自扩大范围,就连拉电线也要接受管理。

FTC+1品牌创始人说,大楼运营团队的支持相当重要,他们帮忙跑完了外摆的复杂流程,而且得到公安、消防、城管、市容绿化、街道等多个条线的跨前指导与协同审批。

其实早在两年前,黄浦区就已出台了一部外摆相关的条例,鼓励符合条件的店铺外摆。具体执行需结合每个点位的实际情况调整——例如,外摆区域必须避开盲道、不影响行人通行与消防通道,这对空间规划的精准度提出了极高要求。为推进此事,各部门多次召开协调会议,针对外摆的范围、桌椅数量、营业时间、噪声控制等细节逐一明确,确保在不破坏历史风貌、不影响公共利益的原则下,为咖啡馆争取到合理的外摆空间。

区城管部门透露,两年执行下来,政府还在积极优化外摆管理流程,此次正着手修订新的外摆相关条例,把外摆审批权下放到街道,减少企业“多头跑腿”。针对连锁品牌在同一区域的多家门店,简化备案流程,备案一次即可,提升审批效率,采取“严标准+优服务”。

更重要的是,外摆资质也并非“一劳永逸”,区级层面制定了相关的“退出机制”,定期巡检,动态管理。外摆区域需要每日清洁打扫、及时规整桌椅、控制客流噪声,确保不影响周边环境。一旦发现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外摆资质可能被取消。

而FTC+1品牌创始人同样感受到了黄浦区相关部门的“加速度”和“诚意”。

原本,企业把外滩老大楼橱窗设计成上下折叠、敞开式玻璃窗,担心方案不会通过,没想到有关部门看完设计图后,回复“可以”,按流程上报后获得支持。

企业担心外摆可能会面临收回,设计的外摆家具是可移动、临时性的装置。但黄浦区相关部门勘察完场地后,负责人直接表态说:“既然同意这里做外摆,那就大大方方做,不搞临时摊位。”

于是,外摆位升级为固定的柚木长凳和桌子,还配有花坛与雨棚。最终按设计图纸1∶1得到落地,没有任何缩水。

创始人说自己很幸运,“我遇到的职能部门的人,他们把最初每一个貌似开玩笑的想法,都给我们落实了”。

而黄浦科创集团的年轻人也让创始人刷新了对国企的认知。这支团队早上8点上班,晚上9点多还在对接工作。只要项目需要,绝不拖延。“扭转了我对国有企业的刻板印象。”一位咖啡馆员工说。

对外滩FTC大楼而言,网红外摆位的落地不仅提升了咖啡馆的吸引力,更成为大楼转型的“名片”——这座曾以染料产业闻名的建筑,如今因咖啡馆的外摆场景被更多的人熟知,走过路过的人都会忍不住对漂亮的外摆位投来关注,有的甚至走进去逛一圈。

“我们在做的,其实是城市更新,是历史街区的激活。”大楼运营团队负责人这样总结。这里外摆位的成功,超越了“一家店”的范畴,让大楼成功摆脱了“高冷建筑”的标签,向“金融科技+文化消费”转型。带来的人流与关注度,不仅提升了大楼的知名度,也为楼内其他企业带来了潜在的合作机会与曝光度。

未来,运营团队还计划推进“打通外滩二立面”等改造项目,进一步强化外摆区域在历史街区中的“现代接口”功能。例如,四川路正面临转型的问题,而外滩FTC大楼“产业+外摆消费”的模式,或许能为激活街区活力提供借鉴。

创新:无中生有的外摆位

上海新天地,从1999年开发时,就已在红线内预留出大量合规的外摆位。餐饮店门口颇具特色的外摆与城市家具成为这里“有腔调”的代表场景。

比如对面包店VERIE而言,一楼外摆位的存在意义远超“额外座位”。该店室内一楼空间面积较小,若仅依靠室内经营,难以承载需求。

“新天地允许设置外摆位,这是我们选择落地这里的重要原因。”VERIE相关负责人表示,外摆位不仅弥补了室内空间的不足,更通过户外场景营造,精准契合了品牌“兼具调性与高端客群”的定位。

从实际运营数据来看,外摆位的客群贡献相当可观。店铺不得不多次调整外摆桌椅配置。从最初每桌2把椅子,逐步增加到满配,高峰期还需额外加椅才能应对排队等位情况。

新天地区域的外摆位的管理一直执行“最高标准”。

除了市、区两级与外摆相关的管理文件,新天地区域还有自己的《黄浦区新天地地区综合管理办法》《上海新天地南北里街区租户设计规范》,将管理颗粒度精准到外摆位的每一个细节。

它们由物业公司与属地管理部门对接,其中明确了橱窗设计、座位摆放、招牌广告的长宽高比例,甚至对建筑外观的规范程度、电线铺设方式等均有要求。

“比如招牌尺寸要与店铺风格匹配,外摆座位不能超出规定深度,围栏禁止使用硬质材料,既美观又不破坏市容。”属地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会根据每家店的业态、位置‘量体裁衣’,比如有的店适合半退式外摆,有的可以设置临时座椅,只要不违反整体规约、尊重商家需求,就不会一刀切。”

外摆位的管理,有时候还涉及某些突发情况,可能对公共区域产生更大影响。

例如,某明星网红店,开业后排起长队,有占用市政道路与盲道的趋势。对此,属地街道、新天地风景办联合商场、店铺迅速制定方案:将排队入口从沿街界面改至商场内部,利用商场空间设置蛇行通道,既避免了人流占用公共资源,又保障了店铺正常运营。“如果有些店铺没有商场作为缓冲,我们会用一米线在市政道路划定临时排队区,严格避开盲道,同时协调非机动车临时移位,确保通行顺畅。”新天地风景办工作人员表示,类似的应急方案已成为网红店外摆管理的“标准动作”。

安全管理同样细致入微。

针对商家为营造晚间氛围而外接电线的问题,管理方要求所有户外电线必须用防漏电装置包裹,防止绊倒行人或漏电;

台风、汛期来临前,会提前通知商家收回外摆设施,并对遮阳伞、雨棚的设计提出要求。

“遮阳伞不能太重,否则台风天搬不进去;但日常又要加固,防止被风吹倒。”此外,商家外摆涉及的装修、设施增设等,均需通过物业公司向相关部门报备,通过审核后方可实施,从源头把控安全风险。

外摆区域的花箱由商家负责维护,花枯萎了要及时更换,不能有黄土裸露;垃圾桶、吸烟点也必须在红线内设置,不能影响行人通行。

据统计,该街道范围内约有640处外摆位,除新天地,还有大量分布在周边商务楼宇、沿街小店。很多沿街小店没有新天地那样的先天红线内空间,外摆需求却很强烈。那怎么办?

街道在部分城市更新项目中,发动有需求的店铺实施“红线内退”:

将原本紧贴红线的橱窗或墙体向内退让一点,退让出来的外窗台直接作为外摆桌面,下面摆放两个座椅或垫子,形成小而美的外摆区,又不占用市政道路。

目前,随着“一街一路”更新工程推进,“红线内退”举措已在部分沿街小店试点,商家反馈积极。

“我们在综合网格治理时,会主动询问商家是否有内退需求。成本不高,效果却很好。”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优化这一模式,针对不同业态的小店制定更精准的内退方案。

如此“尝新”,既守住“不占用市政道路、不破坏市容秩序”的底线,又给予商家足够的创新空间。

“卷”与“暖”:新时代的营商环境

PLUSE ONE企业创始人讲述了他们在徐汇区分店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门店承接了某顶流明星与品牌合作的到店活动,起初以为活动办不成——毕竟,片区马路窄密、人流量高、交通复杂、红绿灯多,对现场秩序维护的挑战极大。

没想到,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反复确认活动是否对街道、社区有利,是否对激发业态、提升经济的活力有利。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相关负责人反过来安慰企业创始人:“这有什么?不怕。我们什么事情没见过,干起来。”

活动有序举办。经历了整个过程后,创始人感叹:虽然只是一个活动,但它的背后不仅需要街道的付出,还有城管、公安、消防、文旅、商务委、市容绿化等各条线口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太不容易了。

傍晚6点,徐家汇天钥桥路的“ZHAOKA炤喀”店铺外,几张餐桌已整齐摆放,桌角点缀的小绿植与暖黄色灯光相映,携宠而来的顾客正轻声交谈。这处由斗牛士餐饮集团打造的外摆空间,既是徐家汇街道外摆经济的缩影,也是城市“烟火气”与“秩序感”共生的注脚。

“外摆不是‘随便摆’,而是要在合规的前提下,让商业活力与市容秩序找到平衡点。”徐家汇街道管理办负责人的这句话道出了外摆经济管理的核心逻辑。

在上海推进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背景下,突破“要么全禁、要么乱摆”的困境,街道整合营商办、社区管理办等所有资源,做好“开店一件事”服务。企业从外立面设计、店招标牌审核到外摆方案申报,无须多头跑,全程由专人对接指导。

“以前要找好几个部门,现在街道一站式帮我们搞定,连装修备案材料都帮着核对。”“ZHAOKA炤喀”品牌负责人回忆,从提交材料到获批外摆,比预期缩短了近一半时间。

而外摆空间成为商家突破传统门店局限、实现“场景升级”的关键。品牌负责人介绍,外摆区被赋予了三重功能:

夜间经济延伸,配合体育赛事、演唱会延长经营至22点,满足夜间消费需求;

宠物友好服务,提供宠物饮水碗,既吸引养宠人群,也引导居民规范遛狗;

文化融合载体,外摆区墙面布置布袋戏玩偶,同步推出布袋戏IP联名伴手礼,将文化与餐饮消费结合,精准吸引年轻客群。

这种“场景创新”背后,是餐饮业竞争逻辑的转变。随着消费者需求从“吃饱”向“吃氛围”“吃文化”升级,外摆经济已不再是简单的经营空间扩展,而成了品牌差异化竞争的“新赛道”。

美罗城商圈的外摆位

商户们逐渐意识到,外摆区的设计需要兼顾美学、安全与社交属性:有的咖啡店在外摆区设置露天书架,打造“阅读+咖啡”场景;还有的引入“游戏化运营”,顾客在外摆区消费可集卡兑换伴手礼,提升复购率。

“现在做餐饮,要像做‘生活方式’一样。”一位在天钥桥路经营多年的餐饮店主说。“从选址到开业,街道始终跑在我们前面,这种‘保姆式’服务让我们很安心。”一位品牌负责人说。

外摆经济的未来将更注重“细分场景”与“情绪价值”。比如,强化氛围营造,增加绿植覆盖率、优化灯光设计、设置共享充电设施等。“宠物友好”“亲子友好”“银发友好”等细分场景也将成为外摆经济的新增长点。

“外摆经济的终极目标不是多摆几张桌子,而是让城市更有活力、更有温度。”一位受访对象这样形容。

未来,外摆经济不仅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也可能成为展现城市风貌、传承文化记忆的“新窗口”。

它的玩法、嫁接内容还有很多,其价值比想象中更大。

来源:上海政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