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费心选学校!临沧努力把这种愿景变为现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4:57 1

摘要:今年九月开学季,临沧老百姓欣喜地看见,临翔小学建成招生,临沧市第一中学恢复初中招生,临沧市嘉育中学建成招生,临沧市农业学校首届茶学专业中本“3+4”贯通培养新生正式入学……

今年九月开学季,临沧老百姓欣喜地看见,临翔小学建成招生,临沧市第一中学恢复初中招生,临沧市嘉育中学建成招生,临沧市农业学校首届茶学专业中本“3+4”贯通培养新生正式入学……

随着一批新校舍拔地而起,一群群孩子在“家门口”就能快乐求学,临沧教育正以肉眼可见的变化回应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期盼。

这变化,是临沧市委、市政府以“人民满意”为最根本的标准,坚定不移推进教育提质扩容,从制度、资源、路径三方面发力,迈出的“全域提升+特色突破”的边疆教育之路。

临沧市第一中学初中部。

提质扩容,让更多孩子实现家门口上好学

位于南汀河畔的临翔小学,今年9月迎来了600名一年级新生。这所高标准新建的公办小学由区委、区政府倾力打造,教学楼、图书馆、AI实验室、3D创客工坊、气象观测站等功能区一应俱全,融合了科学、人文与生态理念,成为临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新范本。

临翔小学。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有担当、懂幸福的孩子。”临翔小学校长李光祥介绍,学校不仅注重硬件配套,更在师资建设和课程改革上下功夫。“原本还担心新学校会不会设施跟不上、老师不够,但孩子回家总说老师很有耐心、课程也有趣,我们心里的石头就落地了。”家长胡女士说,“学校就在家门口,我们也安心。”数学老师李龙珍是从城区调派而来的骨干教师,有着19年教龄的她表示:“到新学校任教的教师都是有一定教龄且经验丰富的,我们一定努力把孩子们教好。”

而旗山脚下的市一中初中部,则是在“焕新回归”。市一中初中部于2011年停招,时隔十多年后重新招生,学校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14个班、600名学生通过电脑随机派位录取,班额不超45人,师资58人,“阳光招生、规范办学”成为关键词。

临沧市第一中学初中部课堂。

学校推行“导学议展思”教学模式,鼓励小组合作学习。初中部负责人陶正荣介绍,初中部与高中部保持教研、评价、培训一体化,目标是以“高起点”撬动“高质量”。为帮助新生适应,该校还设立了“六大指标”:两升(成绩、素质)、两降(体重、近视)、两个零(无辍学、无厌学)。

除此之外,临翔区第三中学、临沧市嘉育中学建成招生……临沧正用一所所“新”学校,回应群众最朴素的期待。

教育集团化,从龙头到集群的质量进阶

如果说一所好学校解决的是“点”的问题,那么教育集团化改革,则是推进“面”的提升。

2024年,临沧以市一中为龙头,组建起覆盖8县(区)的普通高中教育集团。制度设计上,从“教学一盘棋”入手,建立起联考机制、骨干教师共培、线上主题教研、县(区)联动教管的“四位一体”模式,让优质资源流动起来。

2024年11月22日,临沧市普通高中教育集团成立。

市教育体育局局长周林表示:“组建高中教育集团,就是要让龙头校和成员校之间的帮扶关系更加明晰、更加具体。一年来,龙头校的成熟经验已快速复制到各县(区)高中,实现了管理水平、教学能力、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满足了边疆老百姓对‘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有好学校’的愿望。”

临沧市第一中学。

这套机制不是停留在文件上,而是真正在教学一线“生根发芽”。2022年,临沧市第一中学英语教师朱艳芳被派往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开展驻点帮扶。三年来,她见证了一整套教学理念与方法在边疆高中落地生根。

“我们驻点帮扶,首先做的就是毫无保留地把市一中的好做法分享给他们。”朱艳芳说,从周教学计划的制定,到每节课时任务的落实,她和团队不仅现场示范,还参与沧源县民族中学的教研活动,并手把手指导如何进行新授课、习题课、试卷分析等,让驻点帮扶真正起到作用。

沧源县民族中学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课堂。

如今,整个教育集团已在全市形成“龙头校牵引——成员校共建——教师跨校走教”的协同格局。一年来,临沧市一中带领成员校开展联合命题、联考分析、管理交流、课程共研,累计开展教师跟岗研修500余人次,成为边疆地区真正“跨校协同成长”的鲜活样本。

成绩是最有力的证明。2025年,高中教育成绩可观,本科上线率较去年提升5.89个百分点,3个县4所学校13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

曾经“不会出现在这类名单里的学校”,正通过集团化改革破圈而出。

“边境小镇也可以进清北。”临沧市一中校长尹以波说,作为龙头学校,市一中承担着教学示范的责任,在帮扶过程中大家增强了“让更多孩子看到远方”的使命感。

多轨道培养,构建边疆职业教育发展新范式

“边疆教育不能照搬内地模式,更不能简单复制经验。”这句话,在临沧被一次次提起。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面对基础条件薄弱、升学竞争激烈等现实挑战,临沧教育人始终坚持走出一条“有自己节奏”的办学之路。

临沧职业学院。

今年秋季开学,在临沧市农业学校,一项职业教育高考改革制度探索悄然落地——中专三年、本科四年的“3+4”中本贯通项目,不仅打通了职业教育的升学通道,更回应了边疆家庭对高质量教育的真实期盼。

茶学专业学生杨艾琪说:“这个项目让我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我会努力学习茶叶知识,毕业后从事与茶叶有关的工作,为临沧的茶产业发展尽绵薄之力。”市农业学校校长穆勇介绍,茶学“3+4”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已为临沧茶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补齐了短板,也让更多边疆学子看到了“另一条能走通”的成长道路。

在临沧职业学院,“着力构建具有临沧特色的边疆教育发展体系”这一目标得到了真正落实。自2024年9月正式招生以来,学院紧密围绕临沧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数量从最初的6个增至11个,专业方向涵盖高原特色农业、卫生健康、电子商务、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重点领域,实现了专业设置与地方发展的精准对接。

临沧职业学院跨境电商专业学生在直播带货。

跨境电商实训基地里,一场关于技能与产业对接的实战训练如火如荼地进行。学生们正在模拟带货临沧咖啡。“我们要把临沧春天的香气封进一杯咖啡里。”“他们自信、从容,”老师孔广娇说,这群孩子未来可期。

临沧职业学院不仅与6所中职学校联合实施“3+2”中高职衔接,录取学生达1481人,还与30余家企业共建35个实训基地,推行“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的订单培养机制。“学生在校时就在岗位上锻炼,毕业后直接对接工作。”临沧职业学院院长吴新林的话,给学生和家长吃了颗“定心丸”。

临沧职业学院学生在进行跨境电商平台运营实训任务。

截至目前,临沧市职业教育系统已与162家企业深度合作,累计安置毕业生1.8万人,就业率达96%。“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中高本衔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市县一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吴新林介绍,未来,临沧将立足边疆实际,积极打造职业教育品牌,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着力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如今

在临沧

教育不仅改变了无数孩子的命运

更成为临沧高质量发展最坚实的基础

记者手记

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临沧的教育发展之路,从来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而是整座城市的共识与行动。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一线落实,临沧用一城之力把教育的事当作“自家孩子”的事在做。

从小学到中学,从普通高中到职业教育,一条条扎实可感的路径背后,是一个个真实可敬的人——

有怀揣热忱调岗来到新学校的老师,有肩负责任下沉到县(区)学校的骨干老师,有暴雨中坚守岗位守护学生上下学的警察叔叔,也有第一次走进现代化校园就笑着说“我爱我的学校”的孩子。

他们,是临沧教育“看得见的温度”,更是这座城市“蕴藏着的底气”。

关于教育,临沧没有喊出响亮的口号,却默默亮起了一盏盏光——

教育资源布局不断优化,优质资源供给持续扩容,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越办越好……在临沧,教育引擎正在持续提振发展信心,莘莘学子正在持续书写励志篇章。

编辑:杨 斌

编审:付天美

责编:赵菁菁

总编:王泽思

投稿邮箱:lxqwxb@vip.163.com温馨提示:如转载请注明“微播临翔”

来源:临翔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