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文化论坛|【北京文化守护人】吕舟:数字打通中轴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5:06 1

摘要:北京文化守护人吕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建筑历史教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工作,主持或参与了大量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包括三峡库区文保、汶川震后都江堰二王庙修复、北京中轴线申遗、鼓浪屿申遗等。

北京文化守护人吕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建筑历史教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工作,主持或参与了大量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包括三峡库区文保、汶川震后都江堰二王庙修复、北京中轴线申遗、鼓浪屿申遗等。

8月5日,奥北科技园,吕舟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

吕舟办公室里北京中轴线文创随处可见

吕舟办公室书架上摆着的明信片

吕舟手捧北京中轴线的创意摆件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这一年,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申遗文本编制项目主持人吕舟称为“后申遗时代”的开端,更重要的在于:“申遗是为了什么?我们该如何用好这个成果?”

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是这两年文保领域的热点话题,今年的北京文化论坛,年度主题就是“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让中轴线的保护传承用好数字技术,吕舟是倡议者与践行者。有人担心,数字化是否会简化文化遗产的内涵?吕舟认为,恰恰相反,“它不是在替代深度,而是在扩大理解的基数”,“不是简化,而是打通。”

申遗成功是新起点数字激活文化遗产

“我们不能只把文化遗产挂在名单上就结束了。”吕舟说。

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是一个起点,一个真正推动城市发展的起点。”申遗成功一年之后,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吕舟给出这样的判断。

这一年,吕舟推动最多的是两件事:一是将中轴线的价值教育融入中小学教材;二是借助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传播出去。他认为,通过中小学教育传播北京中轴线的价值,这种“从专业到普及、从保护到育人”的转化,正是“后申遗时代”最具示范意义的探索。

新教材分为三个阶段:小学低年级主要是让孩子们知道“北京有条了不起的中轴线”,培养自豪感;小学高年级要认识和理解中轴线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初中阶段,则希望给孩子们一个全球视野,树立文明互鉴的意识。

“世界文化遗产,必须对城市的发展、对人的生活,产生实际的影响。”吕舟特别提到了“北京中轴线创意大赛”——一个已经办到第五届、吸引数十万人参与的平台,无论是孩子讲述中轴线的故事,还是年轻人设计文创产品,都在让中轴线以更现代、更亲切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有一款冰箱贴,卖了近四千万。你看,这就是文化遗产带动经济发展的真实案例。”

保护不是故步自封同频共振智慧传承

从1994年参与三峡工程文物保护至今,吕舟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已经耕耘了30年,经手的项目有上千个。问他哪个项目最重要,他毫不犹豫:“北京中轴线!它不仅仅是对我个人最重要,对中国所有申遗项目来说,都是最具挑战性的一个。”

吕舟同时强调,文化遗产保护不是故步自封的守旧,而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智慧传承。在采访中,他多次谈到数字技术在文保中的应用。他认为,数字技术不是简化,而是打通,“它是一种工具,能解决我们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拿“云上中轴”小程序举例,“你光用嘴说中轴线是700年积累的结果,很多人没感觉。但通过数字重建,他们就能看懂。”

有人担心,数字化是否会简化文化遗产的内涵?吕舟认为,恰恰相反。“数字技术是提供了一个入口,让非专业的人也能直观地理解文化遗产。它不是在替代深度,而是在扩大理解的基数。”

动态中找到生命力中轴线需要再成长

谈到“文化守护人”,吕舟更愿意用“传承”这个词,“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履行文化传承的使命。”

“守是守不住的,文化遗产必须在动态发展中找到新的生命力。”他说,“我不希望中轴线只是一个放在那里的东西,希望它能成长、能放大,能溢出原有的边界,影响更广的范围。”

“其实不觉得我是‘文化守护人’。”吕舟笑了笑,“我更愿意说,我和文化遗产是‘伴生’的关系。”他从不把文化遗产保护看作一种“苦差事”,“每一件事都没白做,每一件事都能学到东西,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我的职业生涯正好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很幸运,能在这个时代做这样的事情。”

“文化遗产对你来说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吕舟停顿了一下说:“它是我认识世界的方式。”

吕舟拿着一幅小学生画的北京中轴线

来源:北京文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