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乐园”共育“城市小主人” 盘龙区打造儿童友好生态科普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5:08 1

摘要:初秋的昆明,细雨润物,走进盘龙区明通小学,不见积水,但闻笑语。彩色透水跑道上,孩子们奔跑嬉戏;雨水花园旁,稚嫩的身影正凝神观察叶片上滚落的水珠,这座曾经“逢雨即积”的校园,如今已然成为一座能吸水、渗水、蓄水的“生态海绵乐园”。

初秋的昆明,细雨润物,走进盘龙区明通小学,不见积水,但闻笑语。彩色透水跑道上,孩子们奔跑嬉戏;雨水花园旁,稚嫩的身影正凝神观察叶片上滚落的水珠,这座曾经“逢雨即积”的校园,如今已然成为一座能吸水、渗水、蓄水的“生态海绵乐园”。

儿童视角 多元设计“生态海绵”

难以想象,眼前这座处处藏着“生态玄机”的校园,几年前曾是暴雨中的积水区域。转变源自盘龙区持续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通过管网改造、雨污分流,巧妙设置雨水花箱、调蓄池等海绵设施,学校不仅解决了积水难题,更把“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理念,转化成孩子们可触摸、可体验的科普实践场景。

“大家看,雨水从屋顶流下来,经过雨链进入花箱,净化后就可以浇花啦!”在明通小学,区水务局讲解员正带领“海绵小卫士”志愿者,热情地向游学团演示雨水循环利用的过程。每一处设计,都藏着让孩子能理解、想探索的“生态密码”。

资源联动 构建生态教育闭环

明通小学的“生态活力”跨越校园围墙,与毗邻的明通河自然中心紧密衔接,形成了一条集雨水管理、生态科普与儿童实践于一体的生态科普链。在自然中心,孩子们透过底栖生物展示台辨认盘龙江的生物多样性,借助水质检测设备扮演“河流医生”,通过互动拼图理解水循环全过程。不久前,来自全区29所中小学的40名“小河长”来此开展生态实践,他们俯身比对河水与矿泉水的差异,认真记录物种数据,仔细观察滇池高背鲫等本土鱼种。一双双专注的眼睛,闪烁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好奇。

“校园是自然中心的‘户外实验室’,自然中心则是校园的‘延伸课堂’。”明通小学负责人表示,这种紧密联动让孩子们对水生态的认知实现了从收集、净化到汇入河道的完整闭环。

现今,孩子们常态化参与到植物种植、水质监测、设施维护等生态实践中。一支经过专业培训的“海绵小卫士”团队,也已成为链接生态设施与公众的桥梁,持续将生态文明理念辐射至盘龙区广大家庭。“孩子现在能清楚说出透水砖和普通地砖的区别,还会提醒全家节约用水。”不少老师、家长感慨,孩子们逐渐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成为生态保护理念的主动践行者和传播者。

润物无声 童心与城市共成长

如今,这条从校园延伸至河岸的生态科普线,正在培育一批批知水、爱水、护水的“城市小主人”。盘龙区这场以儿童视角切入、以生态空间重塑为载体的创新实践,实现了城市治理与科普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了生动范本。

细雨润心,生态育人。这片会“呼吸”的土地上,生态保护的种子正伴着童声笑语,破土生长、绵延未来。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