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为全景记录这一历史时刻,《人民画报》提前精心策划,推出一期124页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特辑。从大会闭幕到杂志出版,仅用时3天,创造了近年来专题出版的“画报速度”。近
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为全景记录这一历史时刻,《人民画报》提前精心策划,推出一期124页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特辑。从大会闭幕到杂志出版,仅用时3天,创造了近年来专题出版的“画报速度”。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探访了特辑成功背后的故事。
《人民画报》“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特辑封面
1
使命在场的叙事自觉
在《人民画报》的出版传统中,重大历史节点的主题策划从不被视为一般性的宣传任务。自1950年创刊以来,《人民画报》始终以影像叙事为核心,参与并见证了共和国每一个重大历史时刻。面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人民画报社社长姜永钢指挥调度,多次召开策划会,明确特辑定位与报道重点。经过多轮研讨,采编团队形成共识:这不仅仅是一期画报,而是一份“必须要做好的答卷”。
记者了解到,《人民画报》编辑团队在策划初期,即确立三大原则:第一,思想内核鲜明。特辑需凸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东方主战场重要地位,强调和平的当代价值与中国对维护国际秩序的坚定承诺。第二,叙事结构全景化。内容涵盖阅兵仪式现场、训练幕后、群众性纪念活动及历史回顾等板块,在影像化叙事的路径中强化“国家事件—历史记忆—视觉呈现”的逻辑链条,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报道体系。第三,视觉表达延续画报优良传统。以高水准的视觉叙事统筹宏大场面与微观细节、历史影像与现实图景,通过视觉对比制造叙事张力,使纪念活动的意义获得跨越时空的再现与传播,建构一种可被广泛接受、具有情感感召力的国家记忆。
这三项原则为后期高强度出版作业提供了清晰的框架指引,也体现出人民画报社在重大主题出版中所坚守的历史担当与叙事自觉。
2
提前踩点跑出“画报速度”
常规需数周完成的124页画报,须在72小时极限时间内完成拍摄、选图、撰文、编辑、设计、校对和印刷全部流程。这本特辑的出版,堪称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据《人民画报》新闻采访部主任段崴介绍,在纪念大会前数月,人民画报社已启动相关策划。作为中国外文局前方报道组领队单位,《人民画报》新闻采访部在活动筹备阶段和数次预演彩排中即提前研判,组织摄影记者多次赴阅兵训练基地、阅兵仪式彩排现场及群众性纪念活动场所进行前期踩点拍摄,详细分析各拍摄点位情况,精准瞄定地点窗口和时间窗口,初步建立起视觉资源库。
9月3日当天,摄影团队分布于天安门核心区与北京多个地标点位,作品拍摄时兼顾空中护旗梯队的飞行姿态与视觉信息,党旗、国旗、军旗,“80”纪念字样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标语旗帜要素完整;地景选取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1945”和“2025”年号等建筑齐备;拍摄瞬间把握准确,观礼群众情绪热烈、饱满,拍摄作品做到了多角度覆盖全方(梯)队、全打击群,并力求捕捉重大历史时刻中人民与盛典的共鸣与光辉。
随着9月3日文艺晚会圆满落幕,编辑团队即投入72小时的全流程倒计时:前方记者快速回传海量图像,后方图片编辑迅速建库,按受阅方(梯)队、机位、景别进行分类、初筛;设计同步构思版式,设计色调以红、金为主视觉语言,选择图片时注重大场景的震撼力与小细节的表现力;文字编辑撰写说明与排版并行推进,确保信息简洁准确;印务、发行等部门协同运转,保障出版链条顺畅。面对时间紧迫与任务压力,领导层的坚决推动与精准指导,为团队赢得了宝贵的执行效率。
“紧张氛围几乎贯穿始终:办公室灯火不灭,有人趴在键盘前小憩片刻后再次投入,有人嗓子沙哑仍坚持沟通版面。最后一天定稿前,10余位同事围坐在长桌边,‘流水线’式逐页检查版面。那一刻,只有专注——大家清楚:这不仅是一本画报,更是一份历史见证。”纪念特辑编辑郑美辰说。
人民画报社社长姜永钢在印厂监印。
《人民画报》摄影记者段崴在纪念大会天安门核心区拍摄。
《人民画报》摄影记者徐讯在纪念大会天安门核心区拍摄。
《人民画报》摄影记者万全在纪念大会天安门核心区拍摄。
3
震撼画面引发共鸣回响
经过72小时的集体努力,一本厚重而精美的特辑从无数素材与稿件中淬炼而出,顺利付梓。特辑最终划分为五大板块:大会盛况、招待会与文艺晚会、群众性与国际性纪念活动、阅兵训练影像以及勾勒中国人民抗战历史脉络与世界贡献的珍贵照片。这一结构既实现了事件本身的全景式记录,也通过多维度视角体现了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厚重感。大幅画面跨页布局凸显宏大叙事,小图穿插展现细节,强化了媒介形式与叙事效果之间的结构耦合,营造了沉浸感与仪式感并重的阅读体验。特别是通过彩色照片与黑白历史照片的影像并置,形成视觉层面的跨时空呼应,贯通了“昨天的历史塑造了今天的我们,而今天的奋斗将决定明天的中国”的叙事逻辑,使读者在阅读中激扬“从苦难到辉煌”的民族复兴情感体验。
特辑版式选摘
特辑面世后,得到了读者的积极关注和市场的热烈反响。段崴告诉记者,不少受阅官兵在第一时间翻阅画报,他们说这是对自己亲历历史时刻的最好纪念。“能够在画报中看到自己所在方队的身影,既光荣又振奋。”有官兵这样感慨。来自女民兵方阵的几位官兵更是动情地表示:“这本画报让我们再次走回受阅场上的那一刻,把那种庄严感与自豪感永远留存了下来。”
发行数据显示,9月8日特辑在西单图书大厦上架,当日即售罄补货;北京600个报刊亭全面铺开,销量为此前月均的十几倍;“杂志铺”订阅达数千份,“中国邮政”订单以日增百本的速度递增。9月12日特辑亮相2025“我与地坛”北京书市,首批加印1万本已售罄,第二批1万本正在加紧供应。
特辑在北京600余家报刊亭发售。
读者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翻阅特辑。
特辑亮相2025“我与地坛”北京书市。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摄影家李前光评价道:“现代高清彩照与历史黑白影像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和谐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主题之下。这种对比引发读者情感上的共鸣:我们既为今日中国的强大而自豪,也为曾经的苦难而感怀;既因和平的珍贵而感恩,也因历史的教训而警醒。从黑白到彩色,从苦难到辉煌,从历史到现实——这是一条民族复兴之路的视觉呈现,也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
“特辑不仅记录了纪念活动的盛大场景,也镌刻了新闻工作者与时代同频的奋斗身影。72小时,124页,靠的不仅是专业能力与协作效率,更是对历史负责、向人民致敬的使命感。或许在10年、20年后,当我们再次翻开这本特辑,仍能感受到当时的热血与心跳。”姜永钢说。
来源:人民画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