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言律诗这体裁,说起来像位讲究的老伙计——八句五十六字,平仄要合辙,对仗要工整,连押韵都得藏着小心思。可偏偏是这“规矩”,最能装下实打实的心事: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望云时的那口气,杜甫登高时咳着嗽扶着栏杆的模样,李商隐对着锦瑟发愣时眼里的雾,都是被这五十六字妥帖收
谢谢大家支持
欢迎大家来评论区中讨论分享
下面我们来欣赏今天的内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第一次去武汉,特意绕路去了黄鹤楼。登楼时是个阴天,江风裹着水汽往衣领里钻,忽然就想起崔颢这几句。传说李白当年也来登楼,提笔想写,抬头看见墙上的这首诗,愣了愣,把笔搁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换作是我,估计也得搁笔。
这诗里的“空”,不是真的空。你看前四句,句句都在说“少了点什么”:昔人(就是传说中骑黄鹤的仙人子安)走了,只留一座楼戳在这儿;黄鹤飞了就没回来,就剩白云飘了千年。“黄鹤”二字重复了三次,读着非但不啰嗦,倒像站在楼头叹气似的,一声接一声问:仙人去哪儿了?黄鹤还回不回?这追问里,藏着的不就是咱们普通人的心思吗?小时候住的老房子拆了,蹲在废墟前发呆;毕业时送朋友走,看着火车开走半天没动——都是这种“东西还在,人/日子没了”的怅惘。
后四句忽然转了景,晴川阁的树看得清清爽爽,鹦鹉洲的草长得密匝匝的,多热闹啊,可越热闹,越显得楼头的人孤单。直到太阳沉下去,江面上起了雾,他才突然问“乡关何处是”——哦,原来前面那些对着白云的发呆,说到底还是想回家了。仙人的传说、千年的云,不过是乡愁的由头。就像现在的我们,加班到半夜看窗外的路灯,出差路上见着陌生村庄的炊烟,突然就想起家里的灯还亮着,道理是一样的。
那回在黄鹤楼上,我盯着江面的雾看了好久,风把雾吹得飘来飘去,忽然就懂了“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愁哪是崔颢一个人的,是所有把家丢在身后的人的。千年前的雾和现在的雾,裹着的其实是同一种心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诗总被叫做“诗史”,可《登高》不是写历史,是写他自己的日子。56岁那年,他在夔州,一身病,离家乡远得很。重阳节那天,他扶着栏杆爬上高处,风一吹,估计咳嗽都没停,眼里的秋景,就成了这八句诗。
开头两句里的“哀”,是渗在骨子里的。风是急的,刮得人站不稳;天是高的,高得让人心里空落落;猿猴叫得像哭,江里的小洲清清冷冷,沙滩白白的,鸟在天上打转转,像找不着地方落脚。这哪是写景啊,分明是他自己:风急是日子的难,天高是前路没个盼头,鸟飞回是他漂了半辈子,没个安稳住处。
接着那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真把人读得心里发沉。去年秋天我和朋友去爬山,山上的落叶被风吹得哗哗往下掉,山下的河水流得急,朋友突然说“这不就是杜甫写的嘛”。那一刻才懂,落叶是他的年纪,一片一片往下掉,停都停不住;长江是日子,滚滚地往前,想抓都抓不回。一个人站在那样的高处,看着叶子飘、江水流,能不想自己这一辈子吗?想年轻时候的抱负,想走丢的亲人,想那些没做成的事——“无边”“不尽”四个字,把个人那点愁绪,拉成了漫山遍野的苍茫。
后四句他说得直白,一点没藏着:“万里悲秋常作客”,从长安到成都,再到夔州,走了万里路,到哪儿都是外人;“百年多病独登台”,老了,病了,重阳节本该跟家人喝酒,可就他一个人。“艰难苦恨繁霜鬓”,一辈子难成那样,头发全白了;“潦倒新停浊酒杯”,就连想喝口酒解解愁,都因为病得厉害,喝不了了。
读《登高》总觉得胸口堵得慌,不是可怜他,是因为他写的“苦”太真了。谁没过“独登台”的时候?加班到半夜一个人走回家,生病时没人递杯水,想做的事怎么都做不成——这些苦,杜甫都写进了诗里。可他厉害的不是写苦,是把自己的苦掺进天地里,让你读的时候,既心疼他,又想起自己的日子。这就是“诗圣”啊,不抱怨,就把日子里的苦,慢慢熬成了诗。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还是杜甫,还是秋天,可这愁和《登高》不一样。《秋兴八首》是他在夔州写的,一共八首,这是第一首,像个引子,把想回家的心思,全藏在巫山巫峡的秋里了。
去年下秋雨的傍晚,我翻旧书翻到这首,刚读开头两句就打了个冷颤:“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白露把枫树打蔫了,巫山巫峡之间的空气,凉森森的,像浸了水的布,裹在人身上。“凋伤”“萧森”这俩词,把秋天的冷硬写透了,连带着整首诗的调子,都沉了下来。
再往下读,“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里的浪高得快碰着天,塞北的云低得贴着地,多大气的景啊,可一点都不敞亮,反而压得人喘不过气。你想啊,一个人站在这么大的天地里,得多小啊?那些波浪、风云,不就是他心里的愁吗?翻来覆去的,没个停。
后四句才说到正经事。“丛菊两开他日泪”,他在夔州住了两年,菊花开了两次,每次见着都哭——这泪哪是为菊花流的,是想回家了。“孤舟一系故园心”,船停在江边没动,可他的心早飘回故乡了。他没说故乡的饭多香,没说家里的床多暖,就说“一系故园心”,五个字,比说一千句“我想家”都重。
最后两句写的是声音,“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到处都有女人在裁布做棉衣,白帝城的高处,傍晚传来捣衣的声音,“咚咚咚”的,急得很。这声音多日常啊,可杜甫听着,心里该多酸?说不定他想起妻子在老家,也是这个时候,坐在灯底下给孩子做棉衣;想起母亲捣衣时,总哼着老家的调子。而他呢,只能站在这儿听着,连家的方向都摸不清。
现在我每次听到邻居家传来缝纫机的声音,都能想起这两句。原来不管什么时候,想回家的心思都是一样的——不是想多好的日子,就是想闻闻家里的烟火气,听听家里的声音。杜甫的“故园心”,从来不是什么大志向,就是咱们普通人对家的那点牵挂,风吹不散,雨淋不透。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的诗总像蒙着层纱,《锦瑟》尤其如此。有人说他想妻子了,有人说他叹自己的一辈子,还有人说他就是读古书读得感慨。可管他说什么呢,这首诗里的“惘然”,谁没尝过?
第一次读“锦瑟无端五十弦”,我盯着“无端”俩字看了好久——锦瑟为什么是五十根弦?他没说,就像我们有时候发呆,突然问“日子怎么就过成这样了”,没头没尾的,可心里就是堵得慌。每一根弦、每一个柱,都让他想起年轻时候的日子,“思华年”三个字,轻得像叹气,可藏着的重量,谁都懂。就像现在翻旧相册,看到二十岁的自己在大学门口笑,突然就愣了——那时候的日子,怎么就过去了呢?
中间四句是四个典故,可我不爱抠典故里的门道,就爱读那股子说不清的劲儿。庄生梦见自己变蝴蝶,醒了不知道是自己梦蝴蝶,还是蝴蝶梦自己——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候?坐在办公室里突然恍惚,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望帝死了变杜鹃,天天叫,叫到嘴里流血——就像年轻时喜欢一个人,明明知道没结果,还是忍不住掏心掏肺;沧海里的明珠是鲛人哭的泪,蓝田的玉在太阳下冒烟,看得见摸不着——那些没说出口的话,没做成的事,不都是这样吗?
最后两句最戳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种心情,难道要等回忆的时候才觉得珍贵?其实当时就糊涂了啊。前几天同学聚会,有人说当年要是再勇敢点,就跟喜欢的人表白了;有人说要是没选现在的工作,会不会不一样。可当时的我们,不就是那样吗?站在路口犹豫,不知道往哪儿走,等走过去了,才回头想“要是那样就好了”。
读《锦瑟》不用较真每个典故是什么意思,就跟着那股“惘然”走就行。这“惘然”是青春的底色,是每个人都有的小遗憾。就像现在想起某个人、某件事,心里说不出是酸还是暖,只觉得“当时要是懂就好了”——可当时的我们,早就迷迷糊糊,成了诗里的人。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的“无题”诗总让人猜,这首却不用猜,一读就知道是写某一个晚上的事——星星好,风也好,连地方都记得清清楚楚:画楼西边,桂堂东边。
前两句像电影开头的长镜头,慢慢推过去:昨夜的星星亮,风也软,就在画楼和桂堂之间,有场热闹的聚会。这种场景太熟悉了,就像朋友约着吃饭,坐在靠窗的位置,窗外有树,风一吹,叶子沙沙响,心里说不出的舒服。
中间“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两句,简直写透了人与人之间最妙的感觉。没有彩凤的翅膀,不能一起飞,可心里像有根线牵着,你懂我,我也懂你。上次和发小见面,她刚开口说“最近有点累”,我就递了杯热奶茶,她愣了愣笑:“你怎么知道我想喝这个?”——这就是“心有灵犀”啊,不用多说,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够了。不是轰轰烈烈的表白,也不是海誓山盟,就是这种“我懂你没说出口的话”的默契,比什么都暖。
后四句写的是聚会的热闹和散场的遗憾。大家隔着座位玩送钩的游戏,春酒喝着暖暖的;分成组玩射覆,蜡烛的光红红的,多热闹啊。可他得走了——“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听到上班的鼓声,骑着马往兰台赶,像棵被风吹着跑的蓬草。
这种遗憾谁没经历过?和朋友K歌正嗨,突然想起明天要早起上班;和爱人在公园散步,接到电话说要加班。那种“想留却留不住”的无奈,让整首诗的浪漫多了点烟火气。就像上次和闺蜜在咖啡馆聊天,聊到兴头上,她看了眼时间说“得去接孩子了”,我们相视一笑,没说什么,可都懂那种“身不由己”。
读这首诗总想起那些突然的相遇,可能是在聚会里认识一个投缘的人,可能是和爱人对视时的一个眼神。这些相遇像昨夜的星星和风,虽然短,可那点暖,能记好久好久。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首《积雨辋川庄作》读着,就像捧着幅淡墨山水,连呼吸都慢了下来。辋川庄是他隐居的地方,这首诗写的是雨后的日子,到处都是“闲”,可这“闲”不是没事干,是心里的松快。
开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读着就有画面感:雨下了好几天,树林里空落落的,炊烟慢慢悠悠地飘起来,农妇蒸着藜菜、煮着黍米,给东边田里的人送饭。“烟火迟”三个字太妙了,不是炊烟懒,是雨把柴火打湿了,烧不旺,所以升得慢。这种小细节,只有真正住过乡下的人才懂——小时候在奶奶家,下雨天烧柴灶,烟总呛得人咳嗽,半天冒不出一缕像样的烟,现在想起,倒和诗里的“烟火迟”对上了。
中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两句,是整首诗的魂。去年夏天去乡下避暑,清晨站在田埂上,看白鹭慢悠悠地从水田上飞过,远处的树密得像绿雾,黄鹂在里面叫,声音脆生生的,那一刻突然就懂了王维的“诗中有画”。“漠漠”是水田望不到边的样子,“阴阴”是树叶叠着树叶的浓绿,一白一黄,一动一静,连风都跟着慢了下来。你闭着眼想这个画面,是不是觉得心里的烦躁都被吹走了?
后四句写的是王维的日子。他在山里“习静”,看着木槿花开花落——木槿早上开,晚上就谢了,多短的花期啊,可他就坐在那儿看,看出了禅意。我之前养过一盆木槿,每天早上开花时都特开心,晚上花落又有点可惜,后来想想,这不就是日子吗?热闹的、安静的,都得接着。他还在松树下吃斋饭,折带露水的葵菜,这种简单的日子,看着清苦,可藏着自在——不用想官场的勾心斗角,不用管外面的是非,就守着这片山,这片水,多踏实。
最后两句用了典故,“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说他现在像村里的老人,和人相处没那么多讲究,连海鸥都不怀疑他了。这是多难得的心境啊?我们现在总说“内卷”“内耗”,不就是心里的猜忌太多了吗?要是能像王维这样,把心放宽,把日子过简单,说不定也能找到这份自在。
读这首诗,总想起那些不用赶时间的日子。某个周末的早上,坐在阳台喝茶,看楼下的树慢慢发芽;某个假期去山里,听着鸟叫醒来,不用看手机,不用想工作。这种“闲”不是懒,是心里的空间,能装下自己,也能装下眼前的风景。王维的厉害,就是把这种空间写进了诗里,让我们读的时候,也能喘口气。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去年去湖北黄石,特意去了西塞山。山不高,站在山顶能看见长江,江水滚滚地流,岸边的芦荻长得老高,风一吹,沙沙响。导游说,这就是刘禹锡写《西塞山怀古》的地方,我突然就想起“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这两句。
这首诗写的是西晋灭吴的事。王濬带着楼船从益州出发,直奔金陵,东吴的“王气”一下子就没了。你能想象那个场景吗?东吴在长江里设了千寻长的铁锁,想挡住晋军,可还是被烧断,沉到江底;最后,降旗从石头城上升起来,一个朝代就这么没了。“黯然收”“沉江底”“出石头”,这几个词多有画面感,像看一场历史剧,热闹过后,只剩苍凉。
可刘禹锡没只写历史,他写着写着就叹了口气:“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人世间有多少伤心事啊,可西塞山还是老样子,枕着冰冷的江水。站在山顶时,我看着长江,突然觉得人真小。千年前,这里有战争,有英雄,有朝代的兴替;千年后,我们来这里旅游,拍照片,感叹历史。那些曾经的繁华、曾经的争斗,都成了江边的石头,被江水冲刷着,慢慢就没了痕迹。
最后两句写现在,“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现在天下一统,过去的堡垒都荒了,只剩芦荻在秋风里摇。这不是悲伤,是豁达。就像我们现在去古城,看到断壁残垣,不会哭,只会觉得历史真长,我们的日子真短。那些曾经的恩怨,曾经的得失,放在历史里,算什么呢?
读这首诗,总想起去历史古迹的日子。站在西安的古城墙上,看着脚下的砖,想着千年前这里有士兵站岗,有马车经过;站在南京的秦淮河畔,想着当年这里的繁华,现在只剩游客的脚步。山不变,水不变,可日子变了,人也变了。刘禹锡的感慨,不是替古人伤心,是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日子,因为不管多热闹的事,最后都会变成往事,只有眼前的和平,才是最实在的。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的诗总说得直白,像拉着你聊天。这首《放言五首·其三》是他写给朋友的,可我读着,觉得是写给所有人的——怎么判断一个人、一件事是好是坏?不用占卜,等时间给答案。
开头就说“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我给你个办法解决疑惑,不用去烧龟甲、祝蓍草。现在我们也常说“遇事别慌”,可真遇到事了,还是急着下结论。之前我朋友和同事闹矛盾,觉得同事针对她,到处吐槽,后来相处久了,才发现同事只是性子直,不是故意的。你看,要是当时急着断交,不就错过了一个好同事?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这两句说得太对了。想知道玉是真的,得烧三天;想知道树是好材料,得等七年。人也是一样,不能只看表面。我之前认识一个人,第一次见面觉得他特热情,什么都答应,后来慢慢发现,他答应的事很少做到;还有一个人,第一次见面觉得他冷冰冰的,可相处久了,发现他总在默默帮忙。这就是时间的作用,能把表面的东西剥掉,露出里面的真样子。
后面举了周公和王莽的例子。周公辅佐周成王时,被人说坏话,吓得不行;王莽没篡汉时,表现得特别谦恭,谁都觉得他是好人。“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要是他们当时就死了,谁知道他们到底是好是坏?这让我想起网上的新闻,有时候一件事刚出来,大家都骂某个人,可过几天真相出来,才发现骂错了。我们总是太急着站队,忘了给时间一点时间。
读这首诗,总想起那些曾经误会别人的事,也想起那些被别人误会的事。现在慢慢明白,不用急着解释,也不用急着判断,时间会把一切都说明白。白居易的这首诗,像个长辈在叮嘱我们:遇事别急,慢慢来,真相总会浮出水面的。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的诗总离不开“水”,被称作“许浑千首湿”,这首《咸阳城东楼》也不例外。咸阳是秦朝的都城,也是汉朝的重镇,他登上城东楼,看着眼前的景色,心里全是愁。
开头“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一登上高楼,愁绪就来了,看到蒹葭和杨柳,像看到了江南的汀洲。他可能是江南人吧,看到北方的景色,想起了家乡。可这愁不只是乡愁,还有对历史的感慨。咸阳曾经多繁华啊,秦朝统一六国,汉朝丝绸之路的起点,可现在呢?只剩遗址了。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两句是千古名句。溪边的云刚起来,太阳就沉到楼阁后面,山雨要来了,风把楼都灌满了。这哪里是写天气,是写时代的氛围。许浑生活在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乱不断,唐朝快完了,他看到的“山雨欲来”,就是唐朝灭亡的预兆。现在我们说“山雨欲来风满楼”,就是说要出大事了,局势紧张。
上次公司面临改革,大家都很慌,开会时老板说“现在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我突然就想起这首诗。不管是朝代还是个人,都有“山雨欲来”的时候,那种紧张、不安,是共通的。
后四句写历史遗迹,“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鸟儿飞到长满绿草的秦苑,蝉在黄叶满枝的汉宫里叫。秦苑和汉宫曾经多热闹,现在只剩草和树,还有飞鸟和鸣蝉。“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路过的人别问当年的事,故国已经没了,只有渭水还在向东流。这是无奈,也是豁达,历史的变迁挡不住,就像渭水东流,不会因为人的悲伤而停下。
读这首诗,总想起那些动荡的日子。虽然现在和平了,可偶尔也会遇到“山雨欲来”的时刻,比如工作变动,比如生活遇到困难。许浑的诗告诉我们,面对变化,要警惕,也要豁达,因为不管多难,日子总会往前走,就像渭水,一直向东流。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的诗总带着豁达,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是他写给弟弟苏辙的,回忆他们当年一起走过的路,也感慨人生。
开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像什么呢?像飞鸿踩在雪泥上。这个比喻太妙了。飞鸿在雪泥上留下脚印,可雪一化,脚印就没了;人在世上留下痕迹,可时间一长,也慢慢被忘了。上次同学聚会,大家聊起小时候的事,好多都记不清了,只记得一些片段,像雪泥上的指爪,模糊又珍贵。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雪泥上的脚印是偶然的,飞鸿飞走了,不会计较自己飞东还是飞西。这就是苏轼的豁达,人生的经历都是偶然的,不用太计较得失。我之前总纠结工作上的失误,觉得自己没做好,后来想起这句诗,慢慢就想开了——谁没犯过错呢?这些经历都是偶然的,重要的是往前走,不是回头看。
后四句写回忆,他和苏辙曾经在渑池的寺庙住过,认识了一个老僧,还在墙上题了诗。现在老僧死了,变成了新塔;墙壁坏了,题诗也没了。“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你还记得过去那些难走的路吗?路长,人累,跛驴在叫。这让我想起和朋友一起旅行的日子,当时觉得路难走,累得不行,现在想起,却觉得很开心。那些艰难的时刻,后来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苏轼的豁达不是天生的,他经历了很多坎坷,被贬了很多次,可他还是能笑着面对生活。他告诉我们,人生就像旅行,重要的不是去哪里,是路上的风景,还有和你一起看风景的人。虽然时间会带走很多东西,可那些美好的回忆,会永远留在心里。
来源:雅颂诗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