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 9 月 16 日他们宣布完成 10 亿美元 C 轮融资,投后估值直接冲到 390 亿,投资方名单看英伟达、英特尔、LG 这些巨头都在列。
美国有家叫 Figure 的机器人公司,去年估值才 26 亿美元,今年就飙到 390 亿,一年涨了 15 倍!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比搞了几十年的波士顿动力值钱多了,甚至超过了通用电气这种造飞机引擎的百年巨头。
一个成立才三年、没卖出几台机器人的公司,凭啥这么值钱?这里面到底是真有硬科技,还是资本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
说来大家可能觉得不可思议,Figure 这 390 亿估值是靠讲故事讲出来的。
今年 9 月 16 日他们宣布完成 10 亿美元 C 轮融资,投后估值直接冲到 390 亿,投资方名单看英伟达、英特尔、LG 这些巨头都在列。
首先咱得明白,这种估值是 “估” 出来的,不是真有这么多现金进账。
去年 B 轮融资后 Figure 估值 26 亿,一年时间啥产品没大规模卖出去,估值就翻 15 倍,这速度比坐火箭还快。
甚至这次融资领头的是 Parkway Venture Capital,其他投资方里,英伟达、英特尔都是做芯片的,LG 是造家电的,他们投资 Figure 说白了是各取所。
英伟达卖 GPU,英特尔卖芯片,LG 可能想未来用机器人,这更像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利益捆绑,而不是真觉得这公司值这么多钱。
创始人布雷特・阿德科克(Brett Adcock)的 “马斯克 2.0” 人设也帮了大忙。媒体把他吹成下一个马斯克,说他 “孤注一掷投入全部身家”。
但查一下就知道,这位仁兄之前搞过飞行汽车公司 Archer Aviation,上市后股价暴跌,现在又来搞机器人,换个赛道继续讲故事。
这种连续创业的套路在硅谷很常见,先包装个人设,再找资本接盘,最后套现离场,至于公司能不能成,那是后话。
对比一下就更清楚了。波士顿动力搞了 30 多年机器人,Atlas 都能后空翻了,估值也才几十亿美元。
通用电气造了 130 多年飞机引擎、发电设备,市值也就 200 多亿美元,Figure 凭啥比它还贵?
这就好比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有人说他将来能跑赢博尔特,立马有人花天价签约,你说这正常吗?
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说得实在:“商业化都不清晰,我们从来没在这样的案例上赚过钱”,人家现在正批量退出机器人公司投资,这才是清醒的投资人。
而且更可疑的是融资时机,今年正好是人形机器人概念最火的时候,特斯拉 Optimus、小鹏机器人都在造势,资本需要找个新故事炒作。
Figure 抓住这个机会,一边发产品演示视频,一边宣布融资,完美踩中了市场热点。
但资本的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当年共享单车、元宇宙概念不都这样?吹泡泡的时候个个都说自己是未来,泡泡破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Figure 最拿得出手的是他们的人形机器人 Figure 02,身高 1.68 米,体重 70 公斤,号称能负重 19 公斤,续航 5 小时。
光看参数还行,但实际表现咋样呢?公司放出来的视频都是精挑细选的,要么是在实验室里叠毛巾,要么是在仓库里简单分拣包裹,这些都是提前编程好的演示动作,跟真实场景差远了。
业内人士都知道,现在的人形机器人还处在 “看起来很美” 的阶段。
工信部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早就指出,当前机器人在运动控制、感知能力上还有很多卡点。
简单说就是:走路摇摇晃晃容易摔跤,手笨得拿不稳东西,环境稍微复杂点就歇菜。
Figure 也逃不过这些问题,他们的机器人在工厂测试时,还需要人在旁边看着,怕它突然 “罢工”。
跟特斯拉比一下就更明显了,特斯拉 Optimus 虽然也没量产,但人家有汽车工厂这个天然测试场,能真刀真枪地干拧螺丝、搬零件的活。
Figure 呢?说是跟宝马合作在南卡罗来纳州工厂部署机器人,可具体部署了几台、干了啥活,一点细节都不敢说。
Figure 自研的 Helix AI 系统号称有多牛,但本质上还是依赖英伟达的 GPU 算力。没有英伟达的芯片支持,他们的机器人连路都走不明白。
关键的是,人形机器人最核心的关节电机、传感器这些硬件,Figure 都得靠外部采购,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这就好比组装电脑的公司,说自己比英特尔还厉害,大家觉得靠谱吗?
判断一家科技公司值不值钱,最终要看能不能赚钱。Figure 说自己签了两个大客户,一个是宝马,一个据说是亚马逊,还说要四年交付 10 万台。
但注意了,这都是 “计划”“意向”,没一个是实际交付记录。就像开发商卖期房,连地基都没打就说房子卖光了。
他们的 BotQ 生产基地号称 “每年能造 12000 台机器人”,但从 2023 年推出第一代产品到现在,总共交付了几台?
公开信息显示,直到 2024 年 12 月才向首位客户交付第一台 Figure 02。按这速度,四年交付 10 万台纯属天方夜谭。
更重要的是没人知道这机器人卖多少钱。业内估计一台人形机器人成本至少十几万美元,就算 Figure 卖 20 万美元一台,10 万台也就 200 亿美元收入,还不够覆盖现在的估值。
而且这东西这么贵,谁会真买?工厂用工业机器人更便宜更可靠,家庭用扫地机器人几千块钱就搞定,凭啥花几十万买个 “祖宗” 回家伺候?
对比一下真正赚钱的机器人公司就明白了,大疆无人机靠实实在在的产品占领市场,营收几百亿。科沃斯扫地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每年卖几百万台。
这些公司都是先有销量再有估值,而 Figure 是先有估值再想销量,完全搞反了。这就好比一个演员还没演过主角,就敢要影帝的片酬,哪家剧组会答应?
Figure 的估值泡沫不是孤立现象,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现在都热得发烫。
2024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融资总额超过 110 亿元,而中国市场规模才 27.6 亿元,融资额比市场规模还大,这不就是泡沫吗?
可笑的是,现在投资机构都在抢项目,只要公司名字带 “机器人”,演示视频能看,就有人敢投钱,至于能不能商业化,没人在乎。
这种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前几年的元宇宙、区块链,再往前的 P2P、共享单车,都是这样的套路:先炒概念,再拉融资,估值飙升,最后一地鸡毛。
金沙江创投之所以批量退出,就是看透了这一点,“市场共识高度集中,商业化又不清晰,我们从来没有在这样的案例上赚过钱”。
老投资人都知道,这种热潮里赚钱的只有早进早出的投机者,最后接盘的都是冤大头。
现在的投资逻辑完全反了。以前是 “技术→产品→市场→利润→估值”,现在变成 “故事→估值→融资→技术→产品”。
Figure 就是典型,先把估值炒上去,再用融来的钱补技术短板,这种 “空中楼阁” 式的发展模式根本长不了。
就像盖楼不打地基先盖顶层,看着挺高,一阵风就吹倒了。
说到底,Figure 这 390 亿估值就是资本炒作的产物。一个成立三年、产品没量产、没实际营收的公司,估值超过百年制造巨头,这本身就是天大的笑话。
英伟达这些公司投资它,更多是战略布局,顺便炒高估值好让自己的股票涨;创始人吹 “马斯克 2.0” 的牛,是为了吸引更多资本接盘;媒体跟着起哄,是为了流量。
只有最后相信这个估值的人,才是真傻子。
家人们要明白一个道理:科技进步靠的是脚踏实地,不是吹牛皮。Figure 这种一年涨 15 倍的估值,要么是发现了外星人科技,要么就是泡沫,你觉得哪种可能性大?
资本的游戏咱普通人玩不起也别参与。不管是炒股还是投资,都要远离那些故事讲得比产品好的公司。
Figure 现在看着风光,一旦资本退潮,估值跌起来比涨的时候快得多。
人形机器人这个行业有前途,但不是这么个搞法。等哪天真有人做出能卖十万台、成本几万块、真正有用的人形机器人,那时候再谈估值才靠谱。
现在的 Figure,说白了就是皇帝的新衣,看着挺华丽,实际上啥都没有。
大家可别被这些花里胡哨的估值忽悠了,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赚钱的公司,才值得咱们关注!
来源:靳律法谈